摘要:立德樹人教育觀是習近平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立德樹人為思政課的立身之本,立德樹人是思政課的檢驗標準,兩者之間存在天然關聯(lián)性,準確把握立德樹人的精髓,構建立德樹人融入式的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模式,需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教材的融合,思想政治元素同教師價值認同的契合,思想政治元素同教學方式的融合。
關鍵詞: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融合
一、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高素質、高品德人才的培育更加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教育事業(yè)指導工作中構建新期盼,對加強社會民生,發(fā)展教育提出新要求,強調教育改革的重任。其中,“立德樹人”是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教育重點話題,他認為思政政治教育承擔著人才培育的重任,“立德樹人”融入思政教育,培育社會主義社會價值觀的人才至關重要[1]。尤其是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工作具有機遇但也面臨眾多挑戰(zhàn),當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緩。
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發(fā)生了新變化,多元化思想的沖擊十分嚴重,新時代手機、ipad等新興媒體己經(jīng)成為人們交流和交流的重要途徑。全球范圍內(nèi)不同的思想文化交流和交往更加頻繁,不同社會思潮沖擊著學生的價值觀,催生了新的社會教育生態(tài)。學生學習教育生涯有的不到3到4年,最多9到10年,價值觀、人生觀還不成熟,容易受到各類不良社會思潮的負面影響。另外,新時期學校德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有待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yǎng)方式、內(nèi)外部教育銜接等方面還存在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把道德修養(yǎng)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務和中心環(huán)節(jié),努力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政治觀念和民族精神,構建立德樹人融入式的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模式的對策,準確理解立德樹人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不斷更新思政教育目標和創(chuàng)新教育手段。
二、高校思政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
(一)立德樹人為思政課的立身之本
教育的重要基礎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當中,承擔著正確樹立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作用,對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產(chǎn)生重要影響,也是學生教育的“第一課”。
立德樹人融入式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模式通過小課堂設置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思政教師在立德樹人的培育要求下,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程。思政教師密切關注社會熱點,關心黨和國家的偉大政黨,通過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和討論,可以縮小理論與現(xiàn)實的距離,增強學生立德樹人素養(yǎng)。立德樹人融入式思想政治課程教育重視學生的疑慮,增強德育的親和力。以學生的疑慮為導向,引導學生公開說出生活、學習、思考中的問題,敞開心扉,樂于接受老師的建議,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黧w性的動態(tài)思維,使學生成為思想家和行動學派的代表。
(二)立德樹人是思政課的檢驗標準
新中國成立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被賦予了特別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實踐是檢驗知識的唯一標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實踐檢驗。根據(jù)最新的研究報告,我國思想政治課教學總體狀況良好,學生及教師具有強烈的德育教育意識,對思想政治課保持較高滿意度。思想政治課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成果在中國的落實和吸收[2]。在對某理工科院校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90%以上的學生表達了對思想政治課的熱愛或偏愛,認為學習思想政治課可以有所收獲。在最終的學生評價中,85%的思想政治教師在學校整體排名中名列前茅。這部分學生和教師正是學校正能量的代表[3]。
盡管我國思政課程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目前依然面臨調整,社會教育環(huán)境變化、家庭因素、學校教育因素等使得當前的思政教育德育的任務更重。根據(jù)調查,在學校教育因素中,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對學生的影響較大,影響程度為41.2%,影響值為3.31%[4]。立德樹人是思政課的檢驗標準,但是當前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影響力有所下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思想陣地意識不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和“兩課”師資嚴重不足;高校黨委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從某種程度上說,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是高校的公共課,而且對指導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明顯超過了普通公共課和必修課。從德育任務的落實來看,必須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一門重點課程。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和直接推動下,高等教育系統(tǒng)需要積極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任務??梢哉f,思想政治課己經(jīng)成為高校課程中的重要組成,必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強化其立德樹人檢驗效能。
三、立德樹人融入式的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模式構建
(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教材的融合
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就是在專業(yè)知識教學中引領思想價值,提取有效的關聯(lián)點,統(tǒng)籌調整和規(guī)劃教學任務,實現(xiàn)立德樹人與思想政治課課堂教育功能的整合,這也是實施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首要條件。
(1)明確思政政治教育培育的人才目標。首先基于思想政治教學大綱要求,從“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雙層展開,滿足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淙瞬诺幕疽?同時,從習近平“課程思政”理念出發(fā),重新調整和規(guī)劃新時代思政政治教育課程所新增的“情感態(tài)度目標”“職業(yè)素質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將其作為人才重點培育目標。
(2)深入挖掘立德樹人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因素。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目標來看,立德樹人蘊含著對高校大學生“愛國”“誠信”“友善”“敬業(yè)”等基本價值觀的新要求,從四項基本準則提出教育元素,融入思想政治課程,是實現(xiàn)思政課程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從情感態(tài)度來看,主要包括社會責任和社會公德,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社會公德精神。從培育未來走上工作崗位的職業(yè)素養(yǎng)來看,要將創(chuàng)新、遵紀守法、愛崗敬業(yè)等基本思想內(nèi)涵融入到思想政治課程中。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個方面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不僅僅局限于思政政治課程,實際上生活中各方面都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不能只貪圖數(shù)量,但必須合理有效,契合學生實際生活,增強學生思想可接受性。
(3)加強立德樹人教育元素與思政政治教育課程的關聯(lián)和映射,梳理提煉思想政治要素,并將其納入教學計劃。教學計劃的設計關系到“思想政治課”教育任務的具體實施,對分類后的思想政治要素進行分類,找出相應的映射點;然后從整體上對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分層規(guī)劃和設計,形成切實有效的教學計劃。
(二)思想政治元素同教師價值認同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能否有效整合到思政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關鍵。教師只有掌握和運用好思想政治要素,才能實現(xiàn)知識教學與價值引導的結合。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而且要有明確的教育價值意識。
(1)思政教師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包括兩個方面: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首先理論教學也就是“言傳”方面,選擇和把握立德樹人教育因素融入思想政治教學過程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元素不是附加的,而是在知識體系中承載的。如果純粹為了增加而添加,教育就會失去應有的說服力。德育元素與“時機”相結合,根據(jù)教學“需要”,相互契合,創(chuàng)造最佳教育“氛圍”。此外,立德樹人教育元素與思政專業(yè)課的契合,不是長時間的,而是有機一體的,融入市場太長就會喧嘩而奪去主,失去應有的思政教育作用。因此,思政教師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才能有效地進行控制。(2)實踐教學,即“身教”,需要言行一致。德育本身就表現(xiàn)為人與之間的感染和感化效應、榜樣和模仿效應,教師不僅僅要求具備較高的“言傳”能力素養(yǎng),還要求在“身教”上,展現(xiàn)出自我的愛崗、敬業(yè)、愛國、奉獻、責任等優(yōu)良品質,通過感悟和感化讓德育精神潛移默化的融入學生內(nèi)心,使其成為學生德育的內(nèi)生性元素。
(2)思政教師的教育意識。教育能力對教師融入德育元素的時機、方法、載體等提出了要求,但是從根本上講要想實現(xiàn)立德樹人元素融入式的思想課毛教育模式,最重要的是強化教師育人意識問題。思政教師教育人的能力從根本上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意識。沒有強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思政教師很難在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挖掘和提煉思想政治德育要素,思政教育需要關注當前國家政治熱點,只有當思政教師樹立德育融入課程的意識,站在政治高度、國家國家高度,秉持高尚情操,有愛心、有責任,擁護馬克思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才會有長遠的育人意識和想法。
(三)思想政治元素同教學方式的融合
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力保證。要堅持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思想政治因素與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
(1)選擇有效且科學的教學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集情感教育、價值觀教育、學生學習態(tài)度等為一體,僅僅依靠灌輸是不夠的。增強學生的參與和體驗熱情,有助于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傳輸?shù)目山邮艹潭?。因此,思政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理念,設計各種教學活動,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辯論賽,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及明辨是非的判斷能力;小組團隊合作有利于提升學生團結、合作精神;電影、事件專題教學等,有利于豐富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理解力和吸引力;榜樣教學則有助于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人才培育目標。
(2)現(xiàn)代技術的應用。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wǎng)+”為立德樹人融入式的思政課程教育手段創(chuàng)新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在思想政治課程中加強對新媒體新技術的融入,增強新時代技術的支撐性以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的吸引力。打造立德樹人融入式的思政課程教育模式就要利用現(xiàn)代技術教育手段,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例如通過VR技術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課程的體驗感,利用微博、微信等公眾號可以及時的向學生傳達德育相關信息,傳播社會正能量;而學生對超星等學習軟件的體驗能夠豐富思政課程教育手段;通過微信群和QQ群能夠將最新的德育教育主題進行討論和辯論,增強學生的辯論和識別能力,提升德育價值觀的塑造。
參考文獻:
[1]朱廣琴.基于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教學要素及機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06):84-87.
[2]鐘勁茅,鄧芳,蔣華麟,劉崇波,曾桂生.“立德樹人”導向下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探索——以日用化工課程為例[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3):95-101.
[3]張娟,周紅萍,汪哲·基于立德樹人的《體育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方案設計思路[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9,40(11):83-85+88.
[4]趙巖,周偉.構建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思考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4):80-81.
基金項目:四川省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專項),編號:SZQ201982。
作者簡介:張玉奇,女,四川綿陽人,副研究員,西南科技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