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成
張愛玲的《更衣記》,曾入選蘇教版選修教材《現(xiàn)代散文選讀》,我尤愛教此文的過程:不在于學習張愛玲對生活細心精準的觀察描繪,或是品味她看似隨意實則精致的文字;單是學生上臺時,欣賞他們用滿腔的熱情,借助網(wǎng)絡搜來的或準確或有偏差的一幅幅圖片,沿著張愛玲的文字,沿著從清代到民國的時代變遷來介紹女性服裝的設計走向,就有無比的滿足。這才醒悟:我們的學生,竟對服飾之美如此感興趣!
放眼校園,滿是整齊的校服。
并不是說“整齊的校服”不好。學校統(tǒng)一著裝,既有紀律管理層面的考量,亦是對學生的精氣神的整體設計,還牽涉到校園文化的營構(gòu)建造——我這么說,仍然太理想化了。事實是,校服既要滿足學校在某些儀式感強的場合對學生統(tǒng)一著裝的要求,亦要讓學生在校園里的各個場景(如體育課)能方便活動。基于此,很多學校索性將校服統(tǒng)一為運動服樣式,無論國旗下的講話、運動會還是畢業(yè)典禮,皆為單調(diào)而通常又很鮮艷的色彩搭配,操作簡單實用,但缺乏與儀式場景的呼應,更重要的是,缺乏豐富的美感。
好容易,我也看到了正裝式樣的校服。但是學生一上臺,觀眾就在臺下腹誹連連:有西裝沒領(lǐng)帶,有領(lǐng)帶不著皮鞋卻踏球鞋,有了皮鞋不配黑襪子……服裝不著四六,既有校服本身的設計成本的考量(不連帶鞋襪一起),也顯示出,我們的教育在穿衣上,不講究、不細致、不注重美感的一面,如此也就不能從美的層面,真正激發(fā)起學生精神凝聚層面的統(tǒng)一感。
既然校服設計如此尷尬,能不能稍微放松要求,讓學生也有選擇“穿自己想穿的衣服”的空間?教育者更多從“容易引發(fā)攀比”“無整齊一致的精神面貌”這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卻沒有給學生的個性需求預留空間,也沒有想到青春期的中學生,對服裝的選擇是他們生活品位和人生審美的第一課。近日與往昔同學閑談,方知當年一位因為“喜好穿奇裝異服”而被當眾批評的女同學,已經(jīng)破繭成蝶,在法國學習時裝設計歸來,并在國內(nèi)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女裝品牌。少時喜好對往后成功的影響,一至于斯。
語云:三輩子學穿,五輩子學吃。穿衣吃飯,想要“恰到好處”地符合當下日益提高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教育者在做通盤設計時,不妨多一點細致和寬容,整齊的校服也許不能“盡善”,個性化的著裝選擇卻可以向“盡美”邁出小小的一步。(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