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賽華
我園戶外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其中種植基地約1000平方米。我園的種植基地分為谷物種植區(qū)和蔬菜種植區(qū)。谷物種植區(qū)種植了水稻、黍子、芝麻、綠豆、高粱等農作物。蔬菜種植區(qū)種植了各類蔬菜,例如食根類(土豆、大蒜、甜菜、蘿卜等)、爬藤類(四季豆、黃瓜、西紅柿、絲瓜、苦瓜、葫蘆等)以及其他時令蔬菜(白菜、菠菜、茴香、莜麥菜等)。種植基地“物產豐富”,被我們稱為“百草園”。春播、夏長、秋收、冬藏,在這里,幼兒和大自然共成長,感受生命的輪回。
烏申斯基認為:大自然是教育人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這種手段,即使是最細心的教育,也是枯燥無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勝的[1]。而現代的孩子過早地承載著父母的期望,承受著各種學習的壓力;過早地遠離了童年游戲的快樂,失去了接近和發(fā)現自然奧秘的樂趣。
劉曉東老師認為:兒童作為自然之子,保存著與鳥兒對話的天賦,與群山、田野、萬物交流的能力。兒童與生俱來擁有一種親自然性、親生命性[2]??上?,在鋼筋混凝土構筑的高樓里,在家長的過分呵護和溺愛下,在電視、電腦、電子游戲所制造出來的“虛擬空間”中,幼兒與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少,與自然“對話”的能力也逐漸減弱。這猶如在動物園中長大的野生動物,喪失了自然生態(tài)條件,就勢必會失去許多生存的本能。讓幼兒親近自然是他們成長的需要,也是他們積累實踐性經驗和社會性知識的需要。
近年來,我園利用獨特的地理自然環(huán)境和特有的文化資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開展了各類田園實踐活動,逐漸形成了以自然環(huán)境為主要場域,以“親近自然、回歸生活、自主探索、快樂發(fā)展”為核心理念的田園課程,支持幼兒在與田地、花、草、樹、沙、石、泥等自然事物的互動中獲得情感、認知和能力的發(fā)展。本文以大班課程故事《西葫蘆成熟啦!》為例呈現我園田園課程的實踐過程。
緣起
疫情期間,雖然孩子們未到幼兒園,卻時刻關注著百草園里一草一木的變化。大班的孩子們經常詢問班級責任田里植物的生長情況,為此,我們通過錄制小視頻、微信交流、線上直播等方式讓孩子們不錯過百草園里植物的發(fā)芽、開花等成長變化。
七月,孩子們終于可以入園了,此時的幼兒園綠茵環(huán)繞。百草園里黃瓜、四季豆、南瓜相繼成熟,西葫蘆藤上也結出了誘人的果實,為幼兒園增添了一份生機。每當經過百草園,孩子們都會感嘆百草園的蔬果結得真好。某天早上,孩子們聽到老師說明天的菜是“醋熘西葫蘆片”,他們開始討論:西葫蘆是什么,百草園里有嗎?由此開啟了我們的探究活動。
過程
(一)是西葫蘆還是角瓜
早上,教師在介紹菜譜時,將孩子們平時吃過的“醋熘角瓜片”說成了“醋熘西葫蘆片”這引起了他們的好奇。
豆豆:什么是西葫蘆?
果果:到底是西葫蘆片還是角瓜片?
鉛鉛:是角瓜!我吃過角瓜。
驍一:不對!老師介紹菜譜的時候說了今天吃的是西葫蘆片。
教師:老師說的就一定對嗎?
孩子們誰也說服不了誰,后來,他們決定請我?guī)兔φ乙恍┯嘘P西葫蘆的資料和圖片。經過觀察、對比后,孩子們確定西葫蘆就是角瓜。隨后,我邀請孩子們到責任田實地觀察西葫蘆。
“我們責任田里的西葫蘆都這么大了,可以摘下來吃了吧?我們也太厲害了……”豆豆轉著小眼睛,像發(fā)現新大陸一樣說道。其他孩子聽到后紛紛跑過來,熱烈地討論著。
果果:長得長長的,像個葫蘆!
豆豆:嗯嗯,很像,是不是可以吃了?
千千:我覺得可以摘下來了。
驍一:摘下來可能要用到剪刀。
從孩子們的談話中,我意識到他們對采摘西葫蘆有興趣。采摘西葫蘆也是很有價值的活動,于是我贊同了孩子們的想法并迅速進行籌劃,一場采摘西葫蘆的行動正在秘密醞釀……
(二)采摘前的準備
這么大的西葫蘆怎么摘?有沒有什么合適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采摘?我引導孩子們討論起來。
豆豆:是呀,這么大怎么摘呢?
雨涵:用刀砍吧。
豆豆:不行,不安全。
一一:小朋友們一起合作,就像拔蘿卜一樣。
雨涵:用鐵鍬鏟吧。
豆豆:用剪刀一定行。
明明:用鋤頭鋤,不行,鋤頭可能有點太大了。
一一:我們去試試吧。
孩子們根據已有的經驗選擇了鐵鍬和剪刀兩種工具,并且拿來了最大的笸籮、簸箕作為裝載工具。他們興高采烈地來到百草園,拿起小工具,準備采摘西葫蘆。
(三)探究西葫蘆的小秘密
發(fā)現一:藤蔓和葉子上有尖尖的小刺。
“西葫蘆的葉子好大、好圓、好綠?。 薄拔野l(fā)現西葫蘆了!老師,快看!葉子下面有好幾個呢!”孩子們來到百草園后興奮地說到。這時有孩子伸出小手撥開葉子去摸西葫蘆,可是又迅速把小手縮了回來,叫道:“哎呀,有刺!”原來西葫蘆藏在茂密的綠葉下面,順著綠葉能尋找到它的藤蔓,藤蔓上細細的刺!孩子們還發(fā)現西葫蘆葉子上也有尖尖的小刺。于是他們互相叮囑:千萬別讓小刺刺到呀!
發(fā)現二:西葫蘆長得不一樣。
豆豆:老師,它們長得不一樣,有的大,有的小。
驍一:老師,它們的顏色也不一樣呢!有白色的,有綠色的,有的上面還有花紋。
小影:形狀也不一樣,有的又細又長,有的又粗又壯。
百草園里的西葫蘆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一,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粗糙,有的表面還有花紋。孩子們用小手摸摸、拍拍、聽聽、聞聞,好奇極了。
發(fā)現三:有的西葫蘆仍開著花。
浩琦:還有的西葫蘆開著花。
新政:我也看到啦,開的是黃色的花。
果果:原來它和黃瓜一樣開黃色的花,但是它的花開得更大一些。
這個發(fā)現讓大家看到了西葫蘆成長的不同時期:開花期、結果實期、果實成熟期。我們還發(fā)現,在同一個時間,有的西葫蘆藤蔓上開著花,有的西葫蘆藤蔓上結著小西葫蘆,有的西葫蘆已經成熟。
(四)開始采摘啦
雖然孩子們之前已經有采摘的經驗,可是這次他們看著百草園里大小不一的西葫蘆,打量了半天也沒有動手。
教師:你們認為什么樣的西葫蘆可以采摘呢?
驍一:長得長長的。
豆豆:可以挑大的啊,大的做的瓜片多。
幾個孩子商量后,決定將采摘的標準定為:大的、長的。商量好之后,他們就開始行動了。有人用剪刀剪,有人用鐵鍬鏟,可是怎么也摘不下來。
果果:這個剪刀好像不行。
豆豆:我也試了,剪不掉!
驍一:我的小鐵鍬鏟不到西葫蘆,還把西葫蘆的葉子都弄傷了。
新政:我來用手試試。
后來他們發(fā)現,抱著西葫蘆扭一扭很容易就摘下來了。采摘過程中,孩子們小心翼翼地用小手抱住西葫蘆用力地朝一個方向扭動,忙得不亦樂乎,還相互比較:“哇!這個西葫蘆好大呀!”“快看,我摘的比你的大!”……
孩子們在百草園忙碌著:有獨自采摘的,有相互合作一起采摘的,還有捧著西葫蘆仔細觀察的……知道采摘的方法后,他們摘得更快了,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收獲,每摘下一個西葫蘆就興奮地跑著放到笸籮里!
(五)把西葫蘆運回教室
孩子們對自己采摘的西葫蘆愛不釋手,他們很好奇西葫蘆里面是什么,于是決定將收獲的西葫蘆運回教室再做計劃。
驍一拿起一個大大的西葫蘆,可是因為力氣太小,沒走幾步就拿不動了,豆豆立即上去幫忙;果果和千千把西葫蘆放進簸箕里,一起抬著運回教室;也有孩子選擇獨自搬運小的西葫蘆。在孩子們的分工合作下,很快就將所有的西葫蘆運回了教室。
(六)西葫蘆里面有什么
把西葫蘆運回教室后,孩子們圍著西葫蘆觀察起來,紛紛說著自己的發(fā)現。
子?。何骱J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長,有的短。
驍一:葫蘆里面有籽,那西葫蘆的里面是不是也有籽?
教師:我們切開一起來看一看。
在教師的幫助下,孩子們終于看到了西葫蘆里面的樣子。
豆豆:里面的籽像一個白白的蠶寶寶穿著外衣。
千千:我覺得籽外面裹著的瓤更像唐僧的袈裟。
新政:西葫蘆里面有好多籽,像一條小溪里面住著好多小魚。
驍一:像小螞蟻的洞穴。
果果:這些籽不能吃,是種子,我們吃的都是它的肉肉。
西葫蘆的結構和食用部位在孩子們的你一言我一語中得到了解析。
(七)怎么處理收獲的西葫蘆
這么多的西葫蘆怎么辦?孩子們互相商量著:有的說炒著吃,有的說包餃子吃,有的說榨汁喝,孩子們的想法五花八門。最后大家決定一起把西葫蘆送到食堂,請食堂阿姨做成美味的菜肴,與全園小朋友一起分享。經過清洗、切片、翻炒等一系列工序后,美味的醋熘西葫蘆片就出鍋啦!
中午吃飯時,我聽到有孩子小聲地說:“這個瓜片這么大,肯定是我摘的那個。”因為是自己收獲的果實,孩子們今天的午餐吃得格外香甜!午后散步時,還有孩子跟鄰班的小朋友說中午的西葫蘆瓜片是他們采摘的,也有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著自己的新發(fā)現。
田園中有著十分豐富的課程資源,為生命個體的發(fā)展提供了獨特的環(huán)境資源。我園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將課堂“搬”到了天地自然之間,因地制宜開展了田園課程,讓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更加生動、活潑。
陳鶴琴認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盵3]我園利用大自然這本“活教材”,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讓幼兒回到大自然的環(huán)境?!坝H近自然”也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出的教育建議之一,田園課程為幼兒接觸大自然、探究大自然提供了空間和機會。幼兒園的百草園成為幼兒接觸自然的有效途徑。本次活動中,幼兒摘西葫蘆、搬運西葫蘆、觀察西葫蘆的外觀、探究西葫蘆里面的秘密,既鍛煉了小肌肉的靈活性和上肢力量,體驗到了合作、分享的快樂,提升了觀察、探究的能力,也萌發(fā)了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情感!
【參考文獻】
[1](俄)烏申斯基著,鄭文樾選編.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張佩珍,馮天向,鄭文樾,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劉曉東.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陳秀云,陳一飛編.陳鶴琴全集[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