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哲
摘 要:本研究以社會語言學為理論基礎,針對discourse power話語權問題,選取廣州一所高校2019年考研論壇BBS話輪轉換文本為研究對象,基于前人的相關研究,以描述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闡述自媒體時代BBS高校話語所采用的會話結構、話輪轉換和交際策略,探討身份的話語建構與文本語境之間的關系及隱藏在話輪轉換現象背后的制約規(guī)律,同時為高校構建重塑話語權提供一條選擇路徑,從而驗證寓社會語言學理論于高校BBS話輪轉換的適用性及可操作性。
關鍵詞:高校話語權;重塑;BBS;話輪轉換;自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8-0-04
一、高校BBS論壇概述
BBS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縮寫,是一種網站論壇社區(qū)類的電子信息服務系統(tǒng),故稱之為“電子布告欄”或“電子公告板”,是提供給注冊用戶用來隨時隨地發(fā)表自己意見、看法和建議等。若尚未在BBS論壇登錄,就沒有權限在論壇的任何版塊發(fā)帖、跟帖和回帖。如果要登錄,首先要完成會員注冊,填寫本人的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或一些身份信息??梢?,發(fā)帖、跟帖和回帖這樣的話語權來之不易。
高校BBS論壇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溝通渠道,所有大中專院校提供其BBS手機客戶端下載,方便學生用戶。論壇通常有指定的討論主題,大家發(fā)帖、跟帖和回帖,很樂意重復訪問論壇性質的相關網站。若對某個話題有疑問,到相關的論壇去看看,或許某個受話人說出答案提供參考。這樣的網站變成了具有特定含義的其志趣相投者的聚會處所。學術性強的站點,能很方便地了解到同行們的觀點,收集值得借鑒的信息。除了直抒己見,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在這里商討也未嘗不可。目前國內大學都有了BBS論壇,幾乎遍及全國各地。BBS論壇就其本身而言完全可以描述為一種文化,因為它是由共享的符號系統(tǒng)和實踐系統(tǒng)組成,并持有獨特的話語元素,使會話人在特定的虛擬空間交流互動,為其個性伸展與張揚創(chuàng)造前提。高校BBS論壇在運營模式、參與群體、討論內容、培養(yǎng)人才和孕育文化方面獨具特征。
鑒于此,本研究圍繞身份的話語建構與文本語境之間的關系,探討話輪轉換背后的制約規(guī)律,為高校構建重塑話語權提供一條選擇路徑,進一步詮釋社會語言學理論在高校BBS論壇話輪轉換中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文獻綜述
話語權的研究越來越受到熱切關注。選擇人文社科、信息科技和經濟管理這些學科領域,以高校BBS論壇、會話結構、話輪轉換和話語權為主題,以時間不限和近5年進行精確檢索,發(fā)現話語權方面的國內研究者日益增多,(詳見表1),其研究由來已久,成果頗豐。馮廣藝(2008)認為, 話語權分布均衡化、使用合理化并成功實施的基本保障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平等互利和親密關系 [1]。陳開舉(2009)則發(fā)現,表達能力、廣博的知識及溝通渠道明顯成為了語力的三大必要因素。話語權大小依賴于語力大小。前兩者無法一蹴而就,故語力大小會有差異,而話語權同樣會有差異[2]。
話語權隱藏在話輪轉換中,國內外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賈硯萍(1995)分析了話輪轉換中學生無法合理確定關聯(lián)位置如何轉換、無法掌控住話輪等問題所在[3]。張廷國(2003)圍繞怎樣轉換話輪、形式及其過程等角度分析了會話溝通內在的本質聯(lián)系,同時闡述了話輪進行轉換的途徑以求達到更好交際效果的相關技巧[4]。彭艷虹(2007)提出,話輪作為會話的語義單位,其轉換使會話有序進行。話輪轉換規(guī)則助力言者得知每一話輪的真實意義和潛在含意,再進一步獲取其語篇的全部含義[5]。史紅梅(2009)認為,新聞訪談中一問一答會話模式的雙方會盡量遵守話輪轉換規(guī)則,但違背原則時而出現。訪問者控制和引導訪談進程[6]。自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方面的研究引起了越來越多高校教師的重視,可精確檢索到1 300多條,而話語和會話結構研究成果則相對較少。王德福(2010)提出,揭示語言結構關系的關鍵是貫徹“對立互補”的方法論原則,這是他對《紅樓夢》文本研究新范式的基本綱要[7]。張瑋(2013)發(fā)現隱喻的交際功能不僅限于人際意義的體現,交際參與者更可借助 隱喻來組構交際事件,形成各種隱喻式會話構型[8]。而樂耀(2017)將人們交際過程中會話基本單位與會話行為之間的各種復雜關系,視為未來致力于語言研究的方向之一[9]。劉建明(2018)則認為,話語不是語言,二者不能混為一談。語言無階級性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而話語恰恰相反[10]。
近五年話語權關注度尤為顯著,表一顯示CSSCI期刊達到1 724條。薛淑峰(2010)橫向比較研究了BBS論壇與博客、微博網上話語權行使情況,探討國內網絡傳播話語權現狀,旨在助推網絡話語權合理行使 [11]。但是,學界對高校話語權問題著墨較少,而這個問題關乎人人,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梢?,當前話語權建設問題研究亟待突破。
三、理論依據
人們相互之間為了溝通交際使用語言形成話語(discourse)?!霸捳Z”這一舶來詞,起源于拉丁語的“discourse”,而 “話語權”這一漢語詞匯,屬于偏正結構,中心詞是“權”。話語依附于其兩者或兩者以上言者的會話結構,結構不同的話語,其意義不同。話語權屬于跨學科的術語,即語言學和社會學里出現頻率較高的術語。其實,無論言者在交際溝通時選擇的話語是簡單還是復雜,語言材料(詞匯)和(語法)結構規(guī)則為全民語言的不同表現形式,都是全民共同的,屬于社會產物,然而具體場景的言語表達,其蘊含的思維到評判直至人生態(tài)度還是有差別的,有的迥然相異。每一個社會個體使用話輪及話輪轉換規(guī)則來實現自己的目的意圖,因為話輪是會話的基本結構單位。兩者或兩者以上言者的會話結構形成話輪轉換,轉換過程中話語權自然顯現,這兩者均為語用學的核心問題,話語、會話結構、話輪轉換和話語權這四個術語儼然如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種親密關系。“話語權”是由法國哲學家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提出來的。他認為,話語由符號組成,但是要表達的東西卻多很多。話語是除“言語”和“語言”之外的第三者,不只是一個名詞或一個范疇那么簡單[12],也就是說,不只是語法規(guī)則制約性背后詞匯和句子的隨意堆砌,卻包藏著縱橫交錯的權力關系。權力和話語絕對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對立統(tǒng)一體。在他看來,話語作為與社會權力關系錯綜相連的言語表達,使得情感和思想產生壓抑心理問題;這種被掩蓋不易發(fā)現的、看似無行為人的控制手段促使各社會個體以話輪及話輪轉換規(guī)則來實現會話含意。
Sacks的話輪轉換理論包括話輪構造(turn-constructional component)和話輪分配(turn-allocation component)。該理論將話輪視為說話人從開始說話到結束這一過程,提出話輪可以由不同語言單位構成,英語中的單詞、短語、從句、句子、句子組合等都可以充當話輪(Sacks 1974) [13]。1981年Edmondson(:42)將話輪理解成會話過程中某一時刻說話人的機會及一個人作為說話人時所說的話[14]。這種界定顯得太簡單籠統(tǒng)。2008年Crystal將話輪視為社會學所用的一個術語、會話結構研究的一個內容[15]。1991年Harris(:21)將話輪看作說話人連續(xù)的談話,沉默為前后兩次說話的分界線[16]。說話人在話輪轉換、話題的控制、特定語境中選擇的沉默和會話結構等均隱含著獲取話語權這一自身目的意圖。
四、BBS論壇話輪轉換中話語權重塑的實例分析
在BBS論壇話輪轉換看似一種隨意行為,但仔細研究后卻發(fā)現話語權重塑有特定規(guī)律可循。BBS論壇作為一種虛擬社區(qū),其發(fā)帖、跟帖和回帖的形式具有特定結構,能折射出交際者性別、權力關系、族裔身份等社會關系。分析其會話結構有助于交際者之間的權勢分布、傳播行為及背后的心理訴求等。下面不妨分析一下廣州某高校2019年8月19日至10月26日BBS《求研友,求考廣大的研友》http://bbs.kaoyan.com/t9676083p1(考研論壇)(見表2)
話語權決定社會輿論的走向?;ヂ?lián)網時代,誰控制了信息,誰就控制了權力。BBS上對話輪的爭奪實質上是對話語權的爭奪。言語過程中必然有說話人和受話人,自然會形成某種關系,勢必有主導的一方和被動的一方,對話輪的控制能用以說服或影響他人。互聯(lián)網通過輿論賦權社會,BBS通過話輪賦權發(fā)帖者、跟帖者和回帖者,選擇獲取話語權的方式。
(一)表情包的刻意妙用
BBS參與者可以根據聊天場合自由選擇昵稱即化名?;钦f話人限制其對言語行為責任的一種手段。能分隔真實身份與虛擬身份,為“解放”個人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功能,使他/她能夠建構虛擬身份、并行使與該身份匹配的權勢。從表中可知,共有4個會話人,其中樓主是y1in,第一個回帖子的人是Yachiho,后面參與者分別是“等你下課ing”和“騰飛yw”。會話中一共31個話輪,求助研友的樓主ylin占了一半,在第一個話輪中使用[媚眼]和[害羞]兩個表情包,打破了語言的局限性,促使受話人迅捷領悟出表情包的隱含意義。此外,13個表情包中樓主y1in 用了11個表情包,將樓主y1in爭奪話語權的感情信息表達得淋漓盡致,其話輪“學長學姐的話就更好了,希望有一個同伴[媚眼]想認識一下[害羞] ”中兩個表情包使得任何長篇大論都甘拜下風,其獨特的傳播效果可見一斑。會話參與人Yachiho使用的兩個表情包[嘿嘿] [齜牙笑],顯現會話人掌控話語權后自我滿足感的即時流露。究其原因,文字無法直觀呈現心情,且對話人多為潛在對手,隔著屏幕的冰冷語言容易讓人產生誤會。但表情包的使用能將聊天內容立體化、具象化,讓對方直觀清晰的感受說話人情緒。使用表情包的另一現實原因可能為:考研人數久居高位,就業(yè)率相對較高的一些專業(yè)一直搶手,為了謀求更好的職業(yè)發(fā)展,很多同學扎堆報考,競爭異常激烈,給考生帶來相當大的競爭壓力,畢竟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物降一物,“有意義的對立”形成了良性的競爭“生物鏈”,借助于具有相互競爭、為突顯優(yōu)勢博人眼球的“互撕”自然在所難免,大家互為競爭對手的特殊語境下,都會擔心潛在競爭對手的可能威脅,當然其威脅取決于很多因素,客觀因素方面競爭對手弱且少應排在最前面。碎片化、淺閱讀的時代,文字的吸引力愈來愈弱,而表情包的使用可以高效快速的吸引交際者。
(二)以退為進的言語策略
話輪可以由不同的語言單位構成,詞、短語、從句、句子、句子組合等均可以賦予話輪一定的角色功能。會話中y1in最后?????這樣的沉默既標志著一個話輪的終止,又是其智慧的展現。Sacks等以社會語言學為視角闡述了話輪分配理論(Conversational turn-allocation proceeds in an orderly manner)。該理論注重的是在話語溝通時“某一參與者不會一直霸占著發(fā)話者的位置而是由各會話參與者輪流說話” [13]。依照話輪轉換,此BBS論壇中話輪轉換也并未順著SackA-B-A-B-A-B的次序,重疊率略少于日常對話。會話中Yachiho和樓主y1in雙方均力求掌控話題,話輪長度相差無幾,均采取了打斷對方談話話輪的手段,并說明自己的緣由。比如,
例(1)第13話輪Yachiho問y1in“你是跨專業(yè)的嘛還是跨學校,還是都跨?”
y1in:我呀哈哈哈
面對面會話時話輪會隨著語境的變換由各個不同會話者交替扮演著發(fā)話人與受話者的角色。而BBS論壇的發(fā)帖、跟帖和回帖,其交際者容易習慣于使用搪塞語(hesitation filler)如:et; well um,? you know,? let me see..等替代空白來拖延時間以便守住話輪。例(1)中,y1in試圖控制主話題,拒絕正面回答,以退為進。因為4個想報考廣州大學研究生的會話人都視其他人為自己的競爭對手,y1in也不例外。y1in知道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不被人所識破,學會保護自己。掩飾自己情緒,喜怒不形于色。若想在受話人面前保住發(fā)言權即話輪,毫無疑問,有必要施展出一些策略堅守著話輪但又必須給人一種彬彬有禮的良好形象。在BBS論壇,主觀性的發(fā)帖、跟帖和回帖結構往往受限于精簡的話輪結構和有限的空間,例如:
Yachiho 2019-8-20 16:24我覺得公共課算是一個大頭,專業(yè)課還算容易不會特別難搞,所以想找研友交流一下公共課上的問題而已啦,跟 ...
y1in:張XX老師說政治最好報班,因為自學很麻煩,報班可以節(jié)省時間,英語就考平時積累了,我 [刺瞎]
Yachiho 2019-8-20發(fā)帖子的意圖是想獲取公共課學習經驗,樓主ylin答非所問,說自己 “英語就不好,單詞也記不住”,意在以退為進,采用了近50個漢字的超長話輪以求實現自己的交際目的。當然,Ylin可以無所顧忌使用長句和難懂的字眼。BBS發(fā)帖、跟帖和回帖中體現出的話語權與現實中的稍有不同。這種話語權不是天賦的,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靠別人恩賜的,而是憑借自己臨場發(fā)揮能力爭取來的。顯然,沒有話語權,就沒有發(fā)聲的機會。
上述有關語言的句法、語音、音韻、(表情包)語意均可視為日常交往中獲取話語權來保護自己的手段,當然,還有其他有關語言現象可作為研究過程中客觀翔實的語料。毋庸置疑,話輪轉換具有較強的目的和意圖,借助補充或完成講話人沒說完的話以便獲取下一個話輪。表面上看,會話毫無規(guī)則或不夠規(guī)范,其實正遵循許多社會規(guī)則及語言習慣在運行,如同生理行為或身體動作,像咳嗽、擠眼睛、聳聳肩等,其本身無什么涵義,但一旦在面對面的交談過程中刻意做出這些動作或行為,就會起到暗示聽話人、生成和傳遞意義的作用,助推交際目的意圖的實現。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代互聯(lián)網傳媒快速發(fā)展和全球化的趨勢下,不同層面、多種角度的話語權建設是當下研究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在現實生活中,在日常人際交往方面何以擁有或讓別人擁有充分的話語權作為一種各自的保護手段值得進一步探討。在話輪的自覺保持、自動轉換和自然放棄過程中,自始至終極大程度受制于大腦元語用意識的指導和調控。[17]話輪轉換作為一種意識性很強的語言行為,即語言的使用過程,可視為話語權的使用,它是在元語用意識監(jiān)控下做出選擇的過程。而且,通過對BBS的分析,不難發(fā)現,發(fā)帖回帖中的動態(tài)語言,又分明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建立關系的社會功能型行為。
參考文獻:
[1]馮廣藝.論話語權[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54-59.
[2]陳開舉.論語言的力[J].學術研究,2009(12):154-160.
[3]賈硯萍,話輪轉換中的技巧與英語口語教學[J].外語界,1995(3):1-5.
[4]張廷國.話輪及話輪轉換的交際技巧[J].外語教學,2003(4):23-27.
[5]彭艷虹.話輪轉換規(guī)則與“對話”的會話含意推導[J].現代外語,2007(5):87-91.
[6]史紅梅.從新聞訪談的話輪轉換分析看語用原則的運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37-141.
[7]王德福.寶玉挨打后的會話結構分析[J].紅樓夢學刊,2010(1):271-290.
[8]張瑋.會話結構分析的隱喻模式探索[J].現代外語,2013(4):347-354.
[9]樂耀.互動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J].當代語言學,2017(2):246-271.
[10]劉建明.話語研究的浮華與話語理論的重構[J].新聞愛好者,2018(9):4-9.
[11]薛淑峰.網絡傳播話語權行使現狀分析[J].信息與電腦,2010(9):105,107.
[12] Michel Foucault. Text, Discourse, Ideology? [J] .The Order of Discourse Inaugural Lecture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on 2 December, 1970.
[13] Sacks, H. Schegloff, A.&Jefferson, G.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 Language,1974.
[14] Edmondson, W. Spoken Discourse: A Model for Analysis [M]. London: Longman, 1981.
[15] Crystal .D.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Oxford: Blackwell, 2008:498.
[16]Harris, Z. A Theor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A Mathematical Approach [M]. Oxford: Clarendon, 1991(21).
[17]鄭秀梅,高翔.話輪轉換的元語用分析[J].教育評論,2012(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