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興華
【摘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教育觀中,德是第一位的。夯實學生的道德底線、品德基礎,是思政課的重要意義。而靈動思政教育主張構建開放、互動、思辨、創(chuàng)新、智慧、充滿生命力的課堂?!办`手”主動、靈思互動、靈魂觸動的課堂元素為學生德商培養(yǎng)搭建起系統(tǒng)的發(fā)展模式。因此,本文主要從靈動思政課堂下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的德商進行闡述。
【關鍵詞】中學思政;靈動思政課堂;德商培養(yǎng)
道德教育不是一句口號,更不應該是“道德綁架”,壓制束縛學生的天性成長,而是引領學生往美的、好的方面去促進心靈成長。每個學生都應該公平地得到品德教育,重視學生德商培養(yǎng),給學生播下“真善美”的種子,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教育強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靈動思政教育主張構建開放、互動、思辨、創(chuàng)新、智慧,充滿生命力的課堂?!办`手”主動、靈思互動、靈魂觸動的課堂元素為中學生德商培養(yǎng)搭建起了系統(tǒng)的發(fā)展模式。
一、靈動思政課堂與德商
“靈動思政課堂”是指在思想政治(含《道德與法治》,以下統(tǒng)稱“思政”)課教學中,運用各種課程與教學資源,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塑造“靈手”主動的學習品質,培養(yǎng)靈思互動的思維特性,讓思政教育觸動學生靈魂世界的教學活動。靈動思政教育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積極參與、真實表達,靈魂觸動喚醒。靈動思政課堂理論、教學實踐與中學思政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高度吻合,在靈動思政課堂教學模式下,中學生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有了更直觀、更系統(tǒng)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東晉史學家孫盛的《魏氏春秋》中說過:“士有百行,以德為先。”可見,在人的一生中,德為先,方成人。美國教育家布魯斯·溫斯坦認為,德商比情商、智商更重要。有研究學者表示,德商為“十商”之首,體現(xiàn)了道德品質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科爾斯認為,品德勝于知識,一個高德商的人比低德商的人,更有機會獲得別人的信任和支持。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人民對高質量教育的美好需要已從片面追求學業(yè)成績向養(yǎng)成良好品格邁進,德商所蘊含的豐富道德品質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信息社會飛速發(fā)展,各種價值觀充斥網絡和現(xiàn)實社會。當下中學生的德商如何培養(yǎng)是教育者應該肩負的重任,它關系到學生的一生,更關系到社會的發(fā)展和國家的命運。中學思政課有著獨特的學科特色,深邃的價值理念,豐富的育人資源,擔負著學生思想道德培養(yǎng)的時代使命。靈動思政課堂模式下的教學實踐,為中學生德商培養(yǎng)搭建起了可觀、可行、可進的系統(tǒng)模型。
二、靈動思政課堂下中學生德商的培養(yǎng)途徑
“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習近平總書記曾如此殷殷囑咐一線的思政教師們。德商的培養(yǎng)正是真善美的具體實踐要求,如何在學生的心靈種下德商的種子,使之健康成長?從靈動思政課堂教學模式中我們可以找到清晰的思路和行動指南。
靈動思政教育倡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互動探究的課堂,觸及學生心靈的課堂。作為思政教師,要在主動、互動、觸動等方面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實現(xiàn)的條件,促進學生德商培育。在中學思政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學生階段性特征等,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喚醒、引領學生品格的發(fā)展。
(一)“靈手”主動,在自覺主動中培養(yǎng)德商
善良、同情、良心、誠實、寬容、責任等是學生應具備的德商,而學生要具備合格的德商素養(yǎng),首先要有好的引路人。父母、教師都責無旁貸,在成長過程中,或許同學、朋友等其他有交集的人也會成為學生的引路人。然后,學生亦需要親身去實踐、體會、調整。靈動思政課堂以“靈手”主動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勤動手,大膽實踐,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讓指尖彰顯智慧?!办`手”主動,德商培養(yǎng)大有可為。
1.新聞播報,關注時政,引領政治認同。設置課前三分鐘新聞播報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課余時間自主搜索(充滿正能量)或教師指定內容,組織觀點,制作課件,課堂展示,教師及時點評、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示,透過現(xiàn)象剖析本質,理論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了內心求真欲望,散發(fā)了正確輿論導向。例如,筆者在講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八課《國家好大家才會好》時,課前學生進行新聞播報,學生播放了一段中國留學生論國家安全感的視頻(視頻中留學生對比其他國家留學生的境遇,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自豪感),引起了全班學生的共鳴,不僅為本堂課教學內容講授做了貼切的鋪墊,更是通過高質量素材的展示,觸動了學生內心世界,引領了課堂、班級價值的正確走向。
2.調查報告,社會實踐,熱心公共參與。人生就是一本書,生活中處處都有教育,教育不僅存在學校,家庭、社會更是好的教育平臺。隨著家庭教育被重視,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主動承擔學生的學前教育,對于學生來說,這是極其重要的德商土壤。有了好的基礎,學生在學校再進行系統(tǒng)教育,是錦上添花的事。而培養(yǎng)中學生德商,終究要回歸生活、回歸社會,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這有助于學生接觸到真問題、探尋真思想。如,筆者在講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時,給學生布置了調查家鄉(xiāng)變化的實踐作業(yè)。學生通過走訪、觀察、搜集資料等途徑感受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以身邊的具體變化看到祖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發(fā)展,這對學生的家國情懷都是很好的德商培育。
(二)靈思互動,在開放、互動中培養(yǎng)德商
開放、互動的課堂方能生成真實的課堂情境,碰撞出多元的思維火花,進而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高尚的品德情操提供現(xiàn)實參考和情感依據(jù)。
1.小組探究,表達、傾聽、思考、升華。中學思政課堂應是關注學生生命成長、培養(yǎng)學生理性精神的課堂。教師應該努力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生命成長的具體情景。在小組探究模式下,學生角色更具體,任務更明確。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話說、敢說話、會分享、懂聆聽的好氛圍,對于學生理性思維、語言表達、合作創(chuàng)新等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作用。例如,學習《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六課《集體生活邀請我》時,分小組討論“集體中的溫暖片段”,小組內每個成員輪流分享一個在集體中生活中感受到的溫暖故事。通過分享、傾聽,學生對于集體的溫暖、集體的力量有了更為真實的感知和觸動。正是在靈思互動中,學生原本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得以激發(fā)、升華。
2.學生試當小老師,激發(fā)思維共鳴。嘗試讓學生擔當教師角色,以“學生”引導學生,同伴間相近的認知層次,熟悉的相處氛圍,更容易引發(fā)同理心,產生共鳴,促進思維創(chuàng)新和情感認同。如,筆者在教學《深深淺淺話友誼》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澄清友誼的誤區(qū),認識友誼的特質,選取六位學生擔當“友誼小導師”,由這些“小老師”回答同學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交友困惑。面對這些具體的、現(xiàn)實的困惑,學生自己有更多的話說,有更多貼近學生實際的好方法。學生間的一問一答,讓課堂充滿了生命力。在充滿生命力、充滿靈氣的情境中,德商培養(yǎng)潤物細無聲,卻又深遠綿長、厚積薄發(fā)。
(三)靈魂觸動,在思辨、創(chuàng)新中培養(yǎng)德商
教師不能只做傳授知識本領的教書匠,育才先育人,有了學生的德作為基石,將智育與德育同時進行,以此激勵、喚醒學生沉睡的靈魂,使其走向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道路,這樣的教師才能成為教書育人的合格教師。只有真的教育、真的課堂才能觸動學生靈魂,才能讓學生煥發(fā)對美好事物的欲求,激活生命狀態(tài)。
中學思政課程具有理論性與思辨性的學科特點。課堂中設立辯論賽無疑是對學生進行理論性和思辨性能力提升的絕佳形式。尤其是將社會熱點或身邊事搬進課堂,激發(fā)學生對生活和社會的關注度、敏感度,更能使學生從中得到生活即教育的最好啟發(fā),并由此得以辨別是非,知大理、明大義,有利于助推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杜絕學生出現(xiàn)“兩耳不聞窗外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不良思想。
例如,在講授“競爭并不必然傷害友誼”的內容時,可以學生開展辯論——“競爭一定會傷害友誼VS競爭不會傷害友誼”。雙方通過觀點、事例、理論展開論證,表達己見,傾聽他聲,最后在教師的主持總結下,得出背后的情感導向。正是這種直擊靈魂的交鋒,促成學生思維靈光的出現(xiàn),涵養(yǎng)學生的靈氣品質。
三、結語
總的來說,靈動思政課堂下的學生德商培養(yǎng)是具體清晰的,也是動態(tài)前行的。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也應該是靈動的,自身應有高尚的情操德行去更好、更正確地引領學生,本著生命教育的理念,讓每個學生都凝聚天地萬物靈氣,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去造福這個世界,學生的德商培養(yǎng)利在千秋。
參考文獻:
[1]杜良云.靈動政治教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10).
[2]劉鐵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學校教育的哲學闡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
[3]王逢鑫.我們需要什么“商”?[OL].中國基礎教育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