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兵
我聽過許多公開課,羨慕那些優(yōu)秀教師行云流水似的教學,也見證過更多的課堂意外的發(fā)生,低效運作的現(xiàn)象,教師不能在預設和生成之間求得平衡。葉瀾教授曾說過:“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jié)?!边@就要求教師在精心準備、預設生成的同時,還要根據(jù)自己對課堂各種信息的捕捉和把握,采取有效措施,讓意外生成精彩。
一、課前精心的準備,預設生成
我們強調動態(tài)生成,并不反對精心預設。只有在備課時精心預設,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設計出多種應對策略,才能促進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
在教學“可能性”時,一上課我便精心設計了一個“陷阱”:將學生分為8個小組,事先將黃、白兩種不同顏色的乒乓球分別放入8個箱內,讓學生們分組從箱子里把球摸出來,摸出黃球多者為勝。摸完后學生們“氣憤”地發(fā)現(xiàn),有些小組的箱子里全是白球,有些小組的箱子里全是黃球。大家都覺得“太不公平!”這里我扮演著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這時,時機已成熟,抓住有利時機,因勢利導:“在只放了黃球的箱子里去摸會怎樣?”學生肯定的說:“只能摸出黃球!”“對,是‘一定只能摸出黃球!那么能否摸出白球呢?”“不可能!”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霸谥环帕税浊虻南渥永锶ッ謺鯓幽??應該怎么說?在小組里說說看?!睂W生根據(jù)前面的說法,互說互聽:“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一定只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黃球!”接著我又將黃白球混合放到8個箱子里,這時再去摸,“猜猜看結果會怎樣?”根本不用再去摸了,學生都知道“可能”摸出黃球,也“可能”摸出白球。到此,通過學生喜愛的活動,建構起了“概率”最基礎的知識:“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三個概念及它們出現(xiàn)的特定情況。
二、善待學生的錯誤,啟發(fā)引導
課堂是動態(tài)的,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對這種“意外”,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應該敏于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意外”,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表達的機會。即使孩子錯了,也不能責備孩子。只要我們從容面對,因勢利導,善待意外,就能變意外為驚喜,讓課堂在“節(jié)外生枝”處綻放精彩!
我曾聽了一堂觀摩課,內容是“時、分、秒”。課堂上,教師輕松自如地“操縱”著課堂,學生思維活躍,表現(xiàn)積極。大約20分鐘后,師生進入了童話情境——找朋友。課件中出現(xiàn)了熊貓、白兔、笨笨熊、大耳朵狗等動物,它們手中分別舉著顯示不同時間的鐘面(7點、8點10分、9點55分、10點55分)。學生們更加亢奮了?!罢埬贸稣n前發(fā)給大家的時間卡片,認準手中的時間,看誰最先找到自己的朋友?!崩蠋煹脑捯魟偮洌瑢W生們都躍躍欲試,不一會兒,大家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朋友。這時,意外發(fā)生了——當課件上的熊貓舉著“9點55分”的鐘面,邊啃竹葉邊說:“我的朋友在哪里?”只見一個小男孩興沖沖地站起來,大聲說:“在這里!”我仔細一看,“壞了!”小男孩舉的時間是“10點55分”。“錯了,錯了!他的朋友不是熊貓!”同學們的喊聲讓小男孩羞得滿臉通紅,高舉的手無力地耷拉了下來。
這時,只見老師走到小男孩身邊,蹲下來摸著他的頭:“說說看,為什么熊貓是你的朋友?”
“我喜歡熊貓,再說熊貓手里的鐘面和我手里的‘時間一樣呀!”
有同學馬上說:“不對,如果熊貓是他的朋友,熊貓舉著的鐘面的時針應該快指著11了。”
這時,老師摸著小男孩的頭說:“你愿意跟熊貓做朋友,說明你是有愛心的孩子。其實,你只要把熊貓手里的鐘面撥一撥,熊貓就愿意與你交朋友了。”
課件上的熊貓手里的鐘面隨著小男孩的撥動在走,一直撥到了9點55分?!袄蠋煟颐靼琢?!”小男孩大喊,“分針指向了55,時針還沒指正10呢!當然只能算9點55了。我把分針撥到55,時針撥到接近11,但還沒到11。這下,熊貓就是我的朋友了!”小男孩樂得一蹦老高,得意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老師用得體的方法,指點了迷惘中的學生,讓意外變?yōu)轶@喜。
三、傾聽學生的回答,變廢為寶
當學生的思維與老師的預設相偏離時,教師不必忙著為自己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奔忙,而應先來聽聽學生的分析、聽聽他們的想法,因為學生的思維角度、思維方式和思考過程比答案本身更為重要。
我曾聽了一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公開課,課中出現(xiàn)的“意外”,頗有意義。
師:誰來說說長方體的棱有什么特征呢?
生1:長方體有24條棱……
生2(急不可待地打斷生1的發(fā)言):錯了!長方體只有12條棱。你看,一條、兩條……(生1拿著長方體模型數(shù)著)
師:生2同學能主動發(fā)言,應該表揚,但我們要尊重別人,最好等別人把話講完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你說是嗎?(生2不好意思地點點頭)生1同學,能把你認為長方體有24條棱的理由講一講嗎?
生1:我原來想既然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有4條邊,那么長方體就該有24條棱。這種想法確實錯了,我數(shù)了數(shù),長方體只有12條棱。
師: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有4條邊,應該有24條棱呀,為什么只有12條呢?(全班出現(xiàn)一陣騷動)
生1:老師,我知道原因了!因為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于一條棱,剛才我算重復了,應該是4×6÷2=12條棱。
師:大家明白他的意思了嗎?
生3:我明白他的意思了。長方體每條棱都是兩個相鄰面的公共邊,所以長方體的棱應該用每個面的邊數(shù)乘以面數(shù),再除以2。
師:生1同學竟然能從面與棱之間的關系來考慮問題,不僅求出了長方體的棱數(shù),而且還發(fā)明了一個公式,真了不起!好,我們就給這個公式命名為“生1公式”。(頓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認為長方體有24條棱,這時教師沒有急于否定,而是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進而使他發(fā)現(xiàn)錯誤,并創(chuàng)造出一個令聽課教師都深感震驚的“公式”。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錯誤往往是寶貴的教學資源,錯誤走向真理往往僅是一步之遙。因此,只有善待學生的錯誤,給學生“說理”“講理”的機會,才能充分挖掘錯誤中的合理因素,引導學生走向創(chuàng)造、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