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垚
廣東美食名聲在外,廣州、潮汕、順德等一眾老牌粵味城市都有自己的招牌美食。誰要是去廣東,先列出的一定不是玩什么,而是吃什么。前不久,《隱秘的角落》爆紅,不過我要說的,是另一個隱藏得很深的廣東美食地——東莞。
與湛江不同,東莞因為“世界工廠”的名號一直打得很響。但你不知道的是,東莞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依然將很多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保留了下來,并且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莞式風味”。
最近播出的紀錄片《尋味東莞》就好好地為東莞美食正了名?!秾の稏|莞》是由《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原班人馬制作,中國最會吃的男人陳曉卿帶著他的團隊又來了。旁白依然是熟悉的李立宏,有人說,點開視頻,光聽到這聲音就餓了。
東莞位于廣東中南部,西鄰珠江口,南靠大嶺山,這里常年氣候濕熱,依山傍海的多樣地理環(huán)境孕育出東莞豐富而獨特的食材。
跟隨鏡頭,嶺南風味的新一輪探索之旅也正式拉開帷幕:腐皮豆?jié){、林旁粽、黃油蟹、陰菜、包括臘豬頭皮和豬肝在內(nèi)的各式臘味、冬四寶…… 完全打開了我的胃口和腦洞。
舉個例子,如果說夏天北方的C位水果是西瓜/水蜜桃的話,那在東莞則非荔枝莫屬。 東莞的桂味荔枝以核小肉厚、肉質(zhì)爽脆清甜、有桂花味而聞名。桂花味是桂味荔枝最顯著的特點,當?shù)氐拇髲N們也為此用足了心思,發(fā)明出荔枝片皮雞、荔枝琥珀核桃蘆筍丁、荔枝果凍等特色小吃。
原來,東莞這座“世界工廠”還真有著濃濃的煙火氣。 其實,要把東莞“好吃”的一面拍出來,對制作人來說是一次挑戰(zhàn)。
制片人李潔的考慮在于,“當時已經(jīng)出了一部《尋味順德》,順德已經(jīng)那么好吃了,而且在烹飪上有傳統(tǒng);對東莞,大家覺得是一個工業(yè)發(fā)達的城市,在美食上名不見經(jīng)傳。經(jīng)歷了較長的前期準備和溝通,最終決定推進這個片子,是因為我們看到了東莞的另一面,一個非常生活化、非常淳樸的城市?!?h3>魔幻的食材和吃法,活久見?
在東莞,食物是接地氣的,做法就天馬行空很多: 比如東莞人在春季吃的艾草,盡管旁白里貼心地附上了大名“鼠曲草”,但我還是有一頭的問號。在東莞,好像什么都可以煎蛋?艾草能煎蛋,蕉蕾也可以——蕉蕾其實是香蕉的雄蕊和花蕾,東莞人把它去殼切碎后,用來煎蛋或煮粥。
而毗鄰珠江入海口,豐富的水產(chǎn)也是東莞美食的一大特色,軟嫩的九節(jié)蝦,清甜的麻蝦都是食客們的心頭好;加上春夏的魷魚、“好吃不好看”的玫瑰毒鮋、體型龐大的龍躉魚等,紛繁的海產(chǎn)品也成就了他們特殊的飲食習慣。
一種叫做“蟛蜞”的小生物引起了我的好奇:在灘涂上追逐捕捉蟛蜞,是海邊長大的孩子們最大的樂趣之一。 捉回家后,蟛蜞便會被家里的老人搗碎后與酒糟一起制作成蟛蜞醬,裝入小玻璃罐內(nèi),這又成了佐餐的一大法寶。
東莞美食的神秘之處其實不只在于食材,還在于做法。你一定聽說過芋頭扣肉,但是你聽過“香蕉扣肉”嗎? 作為水果,剛采摘的香蕉還不能吃,但卻能夠成為麻涌廚師們追捧的食材。
青香蕉生澀無糖,烹飪后質(zhì)地變軟,口感跟芋頭類似,既可以做香蕉扣肉,也可以與紫菜紅糖煨煮,成為麻涌的夏日標志性糖水——紫菜香蕉糖水。
如果你以為東莞的美食以清淡為主,與燒烤無緣,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在東莞夜晚的街頭巷尾,宵夜排檔如約而至。東莞以“魚”撐起了大排檔的招牌。
根據(jù)食客喜好,一條魚被拆解成不同部位,由此衍生出不同做法:生滾魚片粥、水浸鯇魚等等。東莞人做魚的確有自己的一套智慧,比如這道“中堂魚包”,以鮮美的鯪魚腩經(jīng)過上百次的推搟做成不足1毫米的魚皮,看起來薄如輕紗。魚肉成皮,豬肉做餡,慢火滾煮5分鐘,外皮晶瑩剔透,內(nèi)餡醇厚多汁。
鵝,在嶺南飲食中占據(jù)著霸主地位。在廣東,每年至少有1.7億只鵝被端上本地人餐桌。常年做賣鵝生意的人,只需在拎起鵝時捏一下后背便能知道肥瘦。潮汕偏愛鹵鵝,廣府熱衷燒鵝,相比之下,東莞吃鵝的習俗更加多樣——加上酸梅醬,不僅能夠中和油脂,還能為鵝肉帶來酸甜可口的清新味道。白斬鵝,煮好的整鵝迅速降溫,歷經(jīng)冰火兩重天,爽滑勁道,適合夏日消暑。
人氣最高的還是燒鵝,作為粵菜經(jīng)典,制作難度自然也非常高,只有專業(yè)技師才能勝任。 然而在大嶺山,這種工序繁復的食物卻可以在家庭中烹飪中實現(xiàn): 他們在自家小樓的樓頂自制了“鵝樓”,以鐘形罩罩住燒鵝,在磚頭搭建的烤爐里烤制,燃料是就地取材的荔枝木,可以長時間燃燒。
但這么美味的燒鵝在一道菜中卻甘愿成為配角——瀨粉。稻米磨粉打漿裝入布袋,擠入臨界沸騰的水中迅速成型,這個動作在粵語中叫做“瀨”。珠三角各地都有瀨粉,東莞瀨粉的特點是追求湯底澄亮清澈。
紀錄片中,“飛刀華”姐弟共同經(jīng)營一家瀨粉小店已有幾十年,每天賣出三四百碗瀨粉。瀨粉是東莞街頭的傳統(tǒng)小吃,但隨著城市發(fā)展日新月異,這座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完美交融的城市,因為人的聚散,也擁有了內(nèi)外交融的飲食文化。
很多人以為,陳曉卿熱衷于拍美食,是以食物為介質(zhì)去講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賦予食物人文內(nèi)涵。但陳曉卿否認了這一點,“不是我們賦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帶著文化,人們的許多生活印記都可以從食物中得到答案?!彼赃@次在《尋味東莞》的第三集中,他用了大量鏡頭拍攝鹵肉飯和客家宴,也許正是想做出一次清晰的表達——外來食物與當?shù)氐娜诤弦彩俏幕颓楦腥诤系囊环N體現(xiàn)。
片中還講到了北漂的東莞女孩阿茵的故事。到北京工作后,阿茵一直在努力適應北京的氣候、飲食,然而腸胃依然有著一股“故鄉(xiāng)沙文主義”。
媽媽不時會給她寄點烹飪材料,陳皮、蠔豉、南乳、粘米粉,她會自己做上一盤腸粉以滿足自己的“東莞胃”。阿茵的家鄉(xiāng)在東莞石龍鎮(zhèn),咸姜水是當?shù)靥厣牟穗?。咸姜水做起來也有些復雜,食材種類繁多,雞肉、豬肉、豬肝、鮮奶、酒釀、煎蛋、米酒、黃酒……最關(guān)鍵的還是姜,普通一鍋要放6斤姜。
冬至那天,阿茵邀請了一些北方朋友來家里做客,她掌勺,做東莞菜,并決定做上一道家鄉(xiāng)特色的咸姜水。但由于過于小眾,最花精力的咸姜水還是受到了冷落。這種“故鄉(xiāng)沙文主義”在某些特定時刻尤為明顯。
對陳曉卿來說,“故鄉(xiāng)沙文主義”最濃重的時候是他在北京讀大學時,“我的家鄉(xiāng)在皖北農(nóng)村,以前想家了還要掂量掂量什么時候能攢一張車票。讀大學的時候車票是九塊六,回去一趟太奢侈了,所以在那時候覺得家鄉(xiāng)一切都好。”
雖然現(xiàn)在的年輕人看似與故鄉(xiāng)的聯(lián)系已沒有那么緊密,但無論走多遠,對鄉(xiāng)土的眷戀還是會沉淀在食物中慢慢發(fā)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