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清,楊瑞云
(1.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鄭州 450016; 2.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鄭州 450012)
丙型肝炎是一種主要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傳播途徑是血液、性和母嬰傳播。丙型肝炎的臨床特點大部分為無癥狀攜帶者,只有少部分發(fā)展為肝硬化或肝癌。目前還沒有預防丙型肝炎的疫苗,其流行趨勢對社會和公共衛(wèi)生將是一種挑戰(zhàn)。為了更好地掌握丙型肝炎的流行情況,本研究對2016—2018年鄭州市初次無償獻血者丙型肝炎血清學進行流行病學調(diào)查,為決策者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鄭州市無償初次獻血者328 753人,多次獻血者319 296人。初次獻血者為第1次獻血,多次獻血者是指獻血2次(包括2次)以上。
1.2 儀器及試劑 各2套 STAR八通道加樣儀和FAME24/20酶免檢測儀(瑞士Hamilton公司)。HCV抗體診斷試劑盒(北京萬泰公司,批號:C20150918,C20151122,C20160716,C20160924,C20161232,C20170204,C20170615,C20180308,C20180615;上??迫A生物公司,批號:201509231,201510251,201601021,201607231,201608251,201703031,201705161,201803061,201806131)。
1.3 方法 采用HCV抗體診斷試劑盒進行2遍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用2個廠家,2套儀器,不同的檢驗人員進行檢測,兩種試劑雙陽性或者一陰一陽,判定ELISA檢測為陽性樣品。
表1 抗-HCV陽性率與獻血次數(shù)分析[ n(%)]
2.2 初次獻血者抗-HCV陽性率分布
表2 抗-HCV陽性率與年齡、性別分布的關系[ n(%)]
表3 抗-HCV陽性率與職業(yè)分布的關系[ n(%)]
表4 抗-HCV陽性率與文化程度的關系[ n(%)]
表5 抗-HCV陽性率與民族分布的關系[ n(%)]
1989年美國人首次分離HCV屬于RNA病毒,由于其致病性高以及廣泛流行,HCV感染已成為世界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全球約2.2%的人感染HCV[1],歐美國家感染率較低(0.05%),非洲感染率較高(18.00%)[2],我國感染率為中等(3.0%)[3]。美國1986年增加谷丙轉(zhuǎn)氨酶(ALT)和抗-HBc作為防止輸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NANB)感染的替代實驗,使輸血后肝炎減少了30%[4]。1992年前后我國部分省市因共用單采血漿管路,導致獻血時傳播HCV,抗-HCV陽性率高達36%[5],隨后全國集中整改下令取消非法采血機構,1993年血站對獻血者增加抗-HCV檢測,1998年頒布《獻血法》,實行無償獻血制度,對減少輸血感染HCV起到了保障,為了進一步減少輸血“窗口期”感染,2015年國家規(guī)定對所有無償獻血者的血液增加HCV-RNA檢測,降低了輸血感染風險[6]。本研究抗-HCV總陽性率為0.28%,高于云南曲靖地區(qū)0.26%[7],低于中國5地區(qū)0.30%、邯鄲地區(qū)0.31%以及西藏拉薩地區(qū)0.32%[8-10]。
鄭州市初次無償獻血者抗-HCV陽性率(0.45%)高于多次無償獻血者(0.09%),兩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原因是獻血者獻過1次血后,如果抗-HCV檢測是陽性,獻血者再次獻血登記信息時,電腦系統(tǒng)提示本人不能獻血,因此初次獻血者抗-HCV陽性率更能代表獻血人群中丙型肝炎感染的真實情況,這也是本研究將初次獻血作為流行病學調(diào)查對象的原因。而多次獻血抗-HCV陽性率較低,說明獻過1次合格的血液可以再次獻血,多次獻血者是低危獻血者,是招募獻血團隊的對象。
在初次獻血者中抗-HCV陽性率無性別差異,與楊娜等[11]和黃小珍等[12]報道一致,而韓亞鳳等[13]報道男性高于女性,于志強等[14]和付萍萍[15]報道女性高于男性,這可能與各地區(qū)統(tǒng)計的人群等因素有關;男女之間陽性率均隨年齡增加而增長,18~25歲男女最低,46~55歲男女最高,原因是隨著年齡增長,接觸HCV機會也越多,因此感染率也隨之增加;不同職業(yè)之間有顯著差異,其中農(nóng)民最高,學生最低;不同文化程度之間有顯著差異,其中小學文化程度最高,本科最低;學歷越高和在校學生,對預防傳染病的知識面要廣,因此感染率也就越低。不同的民族之間無差異,但維吾爾族最高,蒙古族最低。
綜上所述,鄭州市初次無償丙型肝炎屬于低流行狀態(tài),其感染與年齡、職業(yè)以及文化程度有關,與性別和民族無關,應加強丙型肝炎傳播途徑知識的宣傳和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