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忠
京山仁和醫(yī)院放射科 (湖北京山 431800)
心肌橋是指人體冠狀動脈先天性結構發(fā)育異常。健康人冠狀動脈走行于心外膜之下,上方無肌肉狀組織覆蓋,而發(fā)育異?;颊吖跔顒用}走行在一段心肌纖維內,此處的心肌纖維則為心肌橋[1]。心肌橋的產生不僅會減少收縮期心肌血流灌注,同時還會影響舒張期(早期、中期)心肌灌注,造成心肌缺血。心肌橋患者的臨床癥狀與冠心病患者相似,但治療方法與冠心病不同,對其早期準確診斷尤為重要。臨床以往通常將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作為診斷心肌橋的“金標準”。近年來,隨著64排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64-slice CT coronary artery,64 SCTCA)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運用,使心肌橋檢出率大幅提升,為臨床提供了更全面的診斷資料[2-3]?;诖耍狙芯刻接?4 SCTCA對心肌橋的診斷價值。
回顧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接受64 SCTCA檢查與CAG檢查的12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齡37~69歲,平均(53.11±8.94)歲;4例伴心肌梗死,19例出現(xiàn)反復胸痛、胸悶現(xiàn)象,勞累時明顯。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患者入院前體征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胸悶、頭痛、心悸;配合隨訪。排除標準:合并肝、腎等器官嚴重衰竭。
所有患者均行64 SCTCA[GE Healthcare Japan Corporation,國食藥監(jiān)械(進)字2011第3301715號,optima-CT 660型]與CAG(飛利浦醫(yī)療系統(tǒng)荷蘭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43065289,UNIQ FD20型)檢查。(1)在行64 SCTCA檢查前,指導患者進行屏氣訓練,將心率維持在60~70次/min,針對心率較快者,施以藥物控制;掃描范圍為支氣管分叉至心底膈面,設定感興趣區(qū)域在主動脈根部,閾值設定為110 Hu,采用觸發(fā)延遲掃描方式;用單筒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入3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速度為4~5 ml/s,同時觀察是否外漏;隨后將100 ml造影劑碘佛醇[Liebel-Flarsheim Company LLC,國藥準字H20150332,100 ml∶35 g(I)]注入,速度為4~5 ml/s,最后再次注入2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速度為2~3 ml/s;設定掃描電流為100 mA,電壓為120 kV,準直為0.625 mm,旋轉時間為420 ms,床速為1.5 mm/s,層厚為0.625,重建參數(shù)為1.0 mm,間隔為0.5 mm。(2)在行CAG檢查前,先對患者左、右冠狀動脈行多體位投照,并以碘海醇(寧波天衡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565,規(guī)格:每50 ml含碘海醇37.75 g)350 mgI/ml作為造影劑,采用4~6幀/s的速度進行圖像采集并儲存。
CAG陽性標準:投照體位顯示結果中≥1個冠狀動脈收縮期發(fā)生管腔狹窄,完全不顯影或不清晰,舒張期管腔正常。64 SCTCA陽性標準:重建圖像中≥2個顯示結果為心肌將冠狀動脈某節(jié)段覆蓋,邊緣不清晰。
CAG檢查結果顯示,15例確診為心肌橋,其中表淺型6段,縱深型9段;64 SCTCA檢查結果顯示,12例確診為心肌橋,其中表淺型3段,縱深型9段。
以CAG檢查結果為“金標準”,64 SCTCA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80.00%、97.14%、95.00%,見表1。
表1 64 SCTCA的診斷結果(例)
64 SCTCA測量縱深型心肌橋長度大于CAG,收縮期狹窄率低于CAG(P<0.05),見表2。
表2 64 SCTCA與CAG縱深型心肌橋的相關數(shù)據(jù)比較
64 SCTCA測量表淺型心肌橋長度大于CAG,收縮期狹窄率低于CAG(P<0.05),見表3。
表3 64 SCTCA與CAG表淺型心肌橋的相關數(shù)據(jù)比較
心肌橋屬于正常生理變異,是指冠狀動脈發(fā)育過程中一段穿行于心肌纖維中、形狀像橋一樣跨越冠狀動脈的心肌纖維。覆蓋心肌橋的血管被稱為壁血管。該疾病會誘發(fā)心臟病變,由于壁血管的深度及心肌橋的厚度不同,故臨床上患者的癥狀也存在差異。多數(shù)患者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及心力衰竭等,也可能會引發(fā)冠狀動脈痙攣,造成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甚至猝死。心肌橋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與冠心病患者類似,臨床應注意鑒別診斷。由于兩種疾病的治療方案不同,因此提升診斷準確度有助于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jù)[4]。
CAG是心肌橋診斷的“金標準”,能夠準確判斷患者冠狀動脈狹窄情況,標準為收縮期血管管徑出現(xiàn)局限性狹窄,且顯像結果不清晰或不顯像,舒張期恢復正常,即“牛奶效應”,但其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且價格昂貴,操作較復雜,常規(guī)檢查并不推薦。近年來,隨著CT技術的不斷發(fā)展,64 SCTCA能夠對心臟精細、準確地成像,極大地提高了單層CT檢出率。應用64 SCTCA診斷心肌橋的標準為心肌將冠狀動脈某節(jié)段血管圍繞,縱深型心肌橋為完全圍繞,表淺型心肌橋則為血管不完全包繞(1/2以上環(huán)周)。
本研究結果提示,64 SCTCA診斷心肌橋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均較高,能夠在任意角度及方位觀察心肌橋壁血管情況,進而對心肌橋作出準確測量,但其對收縮狹窄程度的準確度較低;CAG能夠動態(tài)觀察心肌橋壁血管狹窄程度,對其作出準確判斷[5]。
64 SCTCA采取多種重建方式,經多方位、多角度地對心肌橋進行觀察,并利用智能化血管分析將血管拉直,便于直接在血管長軸方向對心肌橋長度進行測量,準確度更高;同時,其能夠在血管斷面上對心肌橋與心肌橋壁血管之間的關系進行觀察,進而為心血管外科術前評價提供參考;且其屬于無創(chuàng)技術,操作簡單、價廉,可作為心肌橋常規(guī)檢查方法。其不足之處在于時間分辨力的限制,無法滿足全部相位清楚顯示動脈結構的要求,在收縮期狹窄程度的評價方面有所欠缺,且會因患者屏氣、心率等因素影響圖像質量,故只能在診斷心肌橋壁血管狹窄程度時作為參考依據(jù)[6]。
綜上所述,在心肌橋的診斷中,64 SCTCA能夠部分替代CAG檢查,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診療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