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云 許麗
隨著保乳手術、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等外科技術的進步,乳腺癌患者存活時間不斷延長[1]。但部分患者受到失去乳房、身體形象紊亂以及術后癌癥復發(fā)恐懼感等的影響,表現出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還伴隨著社交信心與適應能力低下,存在害怕與人交流、拒絕聚會等社交障礙[2]。以往對腫瘤手術患者的護理多集中在改善生理功能方面,心理健康方面相對缺乏,很少關注其社交障礙,而提升患者社交功能對乳腺癌手術患者的全面回歸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本研究探討乳腺癌患者術后社交回避與苦惱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制訂提升社交信心與適應能力的有效心理、社會干預方案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60例乳腺癌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9~74歲,平均(52.11±4.33)歲。已婚53例,未婚7例。文化程度:本科8例,大專19例,高中20例,初中13例。保乳術20例,改良乳腺癌根治術40例。納入標準[4]:年齡>18歲;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原發(fā)性乳腺癌患者;患病前無精神疾病,社交能力基本正常;無癌細胞遠處轉移;患者對本研究知情。排除標準:術后發(fā)生危及生命的嚴重并發(fā)癥或發(fā)生腦、肺等遠處轉移;合并認知功能障礙;小學文化水平或以下;合并皮膚病、肢體殘疾等其他影響社交功能的疾??;合并嚴重心、肝、腎臟等功能障礙;預計存活期低于3個月。
1.2 方法 手術出院后1~3個月內通過門診隨訪進行相關調查,護士采用統(tǒng)一指引語言,解釋本調查內容、目的及意義,檢查有無漏填,錯填項目。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S)[5]:包括社交回避以及社交苦惱兩個維度,每個維度各14個條目,回答“是”記錄1分,回答“否”記錄0分,分值越高表明社交回避以及社交苦惱越嚴重,總分0~10分、11~20分,>21分分別表示輕度、中度、重度。病恥感社會影響量表(SIS)[6]:包括社會排斥、內在羞愧、經濟方面不安全感、社會隔離感等4個維度共24個條目,極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評分1~4分,分值越高病恥感越高。一般資料調查包括手術方式、術后放化療、腫瘤分期、文化程度、居住地、婚姻情況、家庭月收入、年齡。
2.1 乳腺癌手術患者社交回避及苦惱評分結果 60例乳腺癌手術患者術后SADS評分(13.22±2.14)分,苦惱評分略低于回避評分,分別為(6.02±1.02)分及(6.20±1.12)分。以SADS評分為因變量,上述臨床資料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變量賦值見表1。
表1 變量賦值表
2.2 影響乳腺癌患者術后社交回避及苦惱因素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放化療、手術方式、病恥感、年齡是乳腺癌患者術后社交回避及苦惱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乳腺癌患者術后社交回避及苦惱因素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手術為乳腺癌的一線治療方案,腫瘤病灶、手術切除、化療相關并發(fā)癥等均可能造成患者生理變化以及心理不適,如果患者無法正確認知、接受治療帶來的變化,極有可能形成自卑心理,不利于術后回歸社會[7]。本研究中,60例乳腺癌手術患者術后SADS評分(13.22±2.14)分,說明乳腺癌手術及術后治療、康復手段等身體形象、心理狀態(tài)改變對患者正常社交功能造成了一定影響。量表中回避是對待社交的逃避心理,屬于行為表現,苦惱則指患者處于社交場合時感受到的身心不適,屬于情感體驗,苦惱評分略低于回避評分,表明乳腺癌患者術后逃避與人交流、聚會的情況相對更加嚴重,且排斥社交的行為較情感體驗更嚴重[8]。精神學理論認為,造成社交障礙的因素較多,涵蓋生理、體質、行為以及環(huán)境等多方面,對乳腺癌社交逃避、苦惱患者,需根據誘發(fā)原因實施針對性防治措施[9]。
乳腺癌患者術后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影響因素中,放化療、手術方式是兩項較為重要的相關因素。術后放化療可造成頭發(fā)脫落、皮膚色斑沉著等不良反應,這些外表上的變化是產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嘔吐、惡心、血細胞異常等生理功能損害容易引發(fā)抑郁、焦慮等不良反應,加重患者社交回避與苦惱[10]。針對放化療患者不良反應需做好面部皮膚護理,減少色素沉著;若脫發(fā)者佩戴假發(fā);惡心、嘔吐等患者自行記錄“放化療監(jiān)測日志”,以便護士能夠明確其相關不良反應嚴重程度、頻率等,以便開展個性化干預措施。乳房作為女性第二性征,由于審美與生活觀念的影響,切除后不僅影響軀體形象,還會因此出現自卑、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有研究顯示,非保乳術患者術后大多自認為外表吸引力降低,在各類社交場合中表現出明顯的社交障礙[11]。因此對于乳房切除且外形要求較高者,開展關于智能義乳用具佩戴的知-信-行健康教育,提高義乳佩戴的依從性;不接受義乳用具者需要引導患者從正面去應對已經發(fā)生的身體外觀缺陷,引入“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森田療法思想,消除身體缺陷與美學需求的思想矛盾。
病恥感是絕大多數癌癥患者都會面臨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內心充斥著“我是癌癥患者”“我異于常人”等不良思想,內在羞愧、社會排斥、隔離等病恥感強烈,因而對社交功能造成直接影響[12]。對于病恥感較強者,可開展以乳腺癌手術患者為主體的自我肯定干預,首先進行自我介紹、才藝展示等,通過團隊成員的掌聲與歡呼提升自信心;觀看《永不妥協(xié)》《自閉歷程》等女性勵志電影,并分享自己從電影故事獲得的成長經歷;進行自我積極對話:配合舒緩音樂,靜坐冥想處于美好、舒適的環(huán)境中,糾正不良情緒,指導其大聲喊出“我今天狀態(tài)很好”“今天感到很愉快”等積極言語。通過自我肯定干預有效緩解其因生理改變造成的自卑心理,提升社交信心[13]。年齡方面,本研究顯示年齡越低社交回避及苦惱越嚴重,主要原因在于年齡較低者所承擔的社會、家庭任務較重,具有逛街、工作、聚會等更多的社交活動,因此社交障礙嚴重,而年長者對外形的改變關注度低,且多已退休,社交活動相對減少,因此其社交障礙更輕[14]。針對年齡較低的乳腺癌手術患者,需要加強相關認知行為干預,例如通過描述問題、構建目標、探查例外、實施反饋等聚焦解決模式改善患者對生理缺陷的錯誤認知,糾正不良情緒;積極培養(yǎng)其“愛笑瑜伽”“糕點培訓”等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提升心理韌性[15-16]。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術后具有中度社交回避及苦惱,受到身體外形、放化療不良反應、病恥感、年齡等因素影響,需提高自我形象認知,改善社交信心與適應能力,降低社交回避及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