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蓮
只有家長身體力行,努力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成為最好的家長,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擁有健全的人格,做更好的孩子,活出精彩的人生!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委員、天津市南開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許洪玲建議,在社區(qū)舉辦家長課堂,建立“家長教育指導工作室”,面向適齡兒童家長,聘請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經(jīng)驗的志愿者作為老師,針對孩子準備入小學的家長開展相關(guān)課程教育,頒發(fā)“合格父母”上崗證隨學生檔案入學。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一時間眾說紛紜。其實,這是向新時代的家長提出了新的要求,“家長持證上崗”的最大價值在于改變一些家長固有的“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事”的片面看法,讓家長明白,如何做一個“有益的家長”,是每個家長必須認真思考的事。尤其是筆者所在的學校目前正在開展一項市級課題《小學階段“全人養(yǎng)成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通過這項以學校為主導、家庭共同參與實施的課題研究,筆者充分認識到,加強家長的教育與培訓非常重要,只有家長成了“合格父母”,才能“成就最好的孩子”。
規(guī)范自身言行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逼渲小靶奚怼笔堑谝晃坏模粋€人連自己都做不好,不能約束自己的言行,那么做好其他事情就更無從談起了,其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難以起到榜樣作用。所以,要先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中國有句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边@句話講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其中既有基因遺傳的影響,也有孩子模仿父母行為的影響。
如果仔細觀察,在日常生活中會有很多例子,比如,我熟悉的一個男孩,他平時經(jīng)常隨地吐痰,就算喉嚨并不難受,也會有意無意地往地上吐唾沫,他的老師、同學都對他這樣的行為十分反感。當我問起這個孩子為什么這么做的時候,這個孩子不以為然:“我總感覺喉嚨里有東西,不舒服?!焙髞砦医佑|到這個孩子的父親,發(fā)現(xiàn)他是個特別喜愛抽煙的人,手里總是夾著點燃的煙卷,在香煙對口腔的刺激下,他經(jīng)常有意無意地往地上吐唾沫。這位父親肯定不會有意識地教孩子隨地吐唾沫,可他卻忽略了,這樣的動作在兒子的眼里卻是一種行為暗示,兒子會覺得自己喉嚨里有東西不舒服,不由自主地往外吐唾沫,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壞毛病。這樣的例子真的有很多,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哪怕是說話的聲音大小、穿衣的喜好,恐怕都深受家長的影響。所以,教育好孩子的第一步是,家長先要做好自己:保養(yǎng)好身體,戒除不良嗜好,時刻注意保持好的精神面貌,注意外表的整潔。
對家庭有責任感
央視曾經(jīng)播放過一則“為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大致內(nèi)容是:一位年輕的母親,晚上給自己的孩子洗完腳后,又端著一盆水離開,孩子感到好奇,偷偷跟在后面,發(fā)現(xiàn)母親又去給奶奶洗腳。于是,這個孩子便有樣學樣,端著一盆水給勞累完的媽媽洗腳。這則廣告在社會上反響很大,廣告中傳播出一種“孝”的理念:孩子的孝心受家庭氛圍影響,父母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孝順,那么必然也會影響到孩子,孩子也會學著孝順父母。
教育孩子孝順父母只是家庭教育的一個方面,另外還包括家庭成員的平等、夫妻間的互敬互愛、對親戚的關(guān)照等,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fā)展。
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的、充滿愛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會幫助其建立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家長應該明白,一些不經(jīng)意的小事,卻會帶來巨大的教育效果。
對孩子有耐心
“現(xiàn)在的孩子不好帶”,這是我遇見的年輕家長常說的一句話。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內(nèi)心的喜悅無以言表,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父母的心,似乎怎么喜歡都不夠??墒请S著孩子慢慢長大,認知和行為都在不斷發(fā)展,大多數(shù)孩子犯的錯誤和走的彎路也越來越多,這時候父母就會覺得孩子沒有那么可愛了,甚至覺得是個麻煩。
孩子畢竟還小,犯錯誤很正常,但是這些錯誤會漸漸地讓家長開始越來越不耐煩。有些家長甚至覺得,孩子不停地叫著爸爸、媽媽的聲音,就像警報一樣刺耳。因為家長們不知道孩子又制造出了什么樣的“意外”,耐心也在瑣碎的日常中漸漸消磨。其實,在這個“制造麻煩”的過程中,孩子一直都在懵懵懂懂地前進著,雖然在一直犯錯,但也在不斷成長,其認知和能力都在不斷進步。
家長之所以變得沒有耐心,與家長對孩子過快、過高的期待有很大關(guān)系。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上幼兒園時學寫字,寫得歪歪扭扭,這時候父母通常不會生氣,因為這個階段家長對孩子沒有多高的要求。可孩子上小學后,如果字還是寫得歪歪扭扭,必然會惹父母生氣,甚至會招來“兩巴掌”。因為,很多家長認為上學了字還寫得差那就是不認真,是故意的,殊不知也可能是孩子本身能力發(fā)展較慢造成的,孩子也是“身不由己”。
一旦家長對孩子失去耐心,就會向兩個極端發(fā)展:一是改造式的教育,家長說、孩子做,不許有異議,稍有反抗就直接“武力”鎮(zhèn)壓,做錯了則變本加厲;二是放任自流,“眼不見心不煩”變成了“大撒把”似的放養(yǎng)模式。這兩種情況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家長應對孩子放低期待,允許孩子犯錯,多一些耐心,這樣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更有好處,也會讓孩子看到家長的付出,體會到家長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與照顧。
遵守社會規(guī)則
孩子早晚會長大,走入社會生活學習工作,讓孩子早一些融入社會,了解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而很多家長卻往往不重視。舉個簡單的例子:遵守交通安全規(guī)則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可是有的家長往往不以為然,特別是步行或騎自行車的時候,橫穿馬路、闖紅燈、逆行等情況時有發(fā)生。當被交警質(zhì)問時,這些人往往會很不屑地用“我趕時間”來搪塞。這些“小事”如果讓孩子看到,就會生出“趕時間就可以超越法律規(guī)則約束”的想法,從而讓孩子在潛意識中削弱了遵紀守法的觀念。
有一個故事在家庭教育中經(jīng)常被提及。家長問孩子:“三更半夜,馬路上一個警察沒有,一輛車沒有,可是紅燈亮了,短短的雙線道,你過還是不過?”孩子答“過”還是“不過”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家長要提示孩子:“爸爸(媽媽)不會過,你知道為什么嗎?”這樣可以促使孩子思考:“是怕被車撞到嗎?是怕被警察叔叔看到嗎?”孩子實在猜不出來,家長再告訴孩子:“其實,爸爸(媽媽)什么也不怕,只是會感到不安,怎么能因為沒人看到,就去做違反交通法規(guī)的事呢?”其實,遵守交通法規(guī)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鍛造出守法的人格,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以身作則地遵守法律與社會規(guī)則,遵守社會公德,參加公益事業(yè),為孩子傳遞正能量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只有家長身體力行,努力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成為最好的家長,孩子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做更好的孩子,活出精彩的人生!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