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文化對于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未來的興盛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文化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前人時代的社會生活,也通過文化形象的保存,讓后人們知道一個民族的傳承。京杭大運河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更是中華古文化傳承的載體,一條運河串聯(lián)浙、蘇、魯、冀四省,京、津兩市,貫通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創(chuàng)造的偉大工程,亦是中華文化形象的象征之一,也成為了我國研究人工水利發(fā)展及城市文明進化的重要對象。同時,京杭大運河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都得到了世界遺產(chǎn)大會的高度認可。
京杭大運河以時代見證者的身姿,看見朝堂上波濤詭譎,朝堂下百姓生活的種種,兩千多年的時間厚重了它的文化底蘊,多少文學才子、研究專員踏遍兩岸,留下關于他的傳奇寫作;又有多少海外人士,感嘆他的神奇,將他的故事帶向世界,京杭大運河也由此成為了海內外文化交流的媒介,沿岸的風土人情、工程史記、文化形象也為世界各國研究人工大運河的文化形象提供了重要素材??梢哉f,京杭大運河攜千年歷史文化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進度,對我國的文化輸出國際舞臺有著超乎想象的重大意義。
始于春秋時代,逐漸踏上歷史舞臺
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代,當時修建運河基本是由于軍事戰(zhàn)爭的需要,譬如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命人開鑿溝渠,就是為了方便戰(zhàn)爭時的士兵、糧食等軍需運輸能夠快速抵達戰(zhàn)場。而京杭大運河傳言最早是由吳王夫差開鑿,為了北向伐齊爭奪中原霸主之位,召集民工鑿挖“邗溝”,引長江水灌之,經(jīng)航揚州并存留至今。據(jù)史料記載,“邗溝”作為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段,對后期揚州城的建立和經(jīng)濟、政治、航運、交通等的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而“邗溝”也被認為是后來京杭大運河的雛形;秦始皇嬴政時期,在嘉興境內開鑿河道,奠定了后來運河的由北向南走向?!爸瘟晁溃藉X塘越地,通浙江”乃《越絕書》中所述,可見秦始皇開河道也是開啟京杭大運河中的重要一環(huán),更是成為衍生運河文化的一大舉動。
運河修建也預示著運河文明的誕生,春秋時代,霸主頻出,各國之間紛起波瀾,滅國與復國不斷更迭,各國文化之間互相交融,而貫穿整個春秋時期的京杭大運河,更是吸收了各個國家的文化底蘊,齊魯文化、燕趙文化、秦楚文化、兩淮文化交織,吳越文化等相互串聯(lián),大運河作為春秋時期各國文化縮影,也成為了追尋春秋時期歷史文化最全面的載體。
當然了,春秋時期的運河僅作為軍事需要而修建使用,那么在經(jīng)濟、政治上的帶動作用自然不明顯,源于各國之間紛爭不斷、藩王爭權的前提下修建的大運河,在時代發(fā)展的推動下,并沒有發(fā)揮出更大的效用。京杭大運河的所歷經(jīng)的三個階段,除了起源于春秋時期,更重要的是在隋唐元宋中得以貫通發(fā)展,使其一步跨越經(jīng)濟中心歷史舞臺。
興于隋唐時期,見證運河文化風采
隋唐時期,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科技等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對外交流也處于封建社會的巔峰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隋煬帝動用百萬名百姓,一舉將往前眾多王朝修建的河道進行貫通,成就京杭大運河的南北運輸作用。隋朝遷都河南洛陽,對大運河的要求更多地集中于向朝堂提供糧食支持和經(jīng)濟支持的作用,軍事需求方面也相對較少。江南地處長江流域,是真正有名的“魚米之鄉(xiāng)”富庶之地,更有當?shù)亻T閥世族把控,朝堂為了進一步掌控江南地區(qū),修建和貫通京杭大運河成為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不僅能夠掌控當?shù)亻T閥世族,更能將全國經(jīng)濟中心所具備的資源用于朝廷,進一步擴展朝廷實力進而震懾江南的門閥世族。
隋朝末年,國立衰敗,大運河諸多河段皆處于堵塞狀態(tài),唐朝在對于大運河的打理基本就是處于疏通,史料記載“四疏汴渠,五浚邗溝,三治江南,二鑿丹灞,三治褒斜道,疏浚嘉陵江故水道,治理靈渠,黃河汾水道……”而這其中的數(shù)字僅僅只是約數(shù),運河堵塞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需要有強大的國力支持才能實現(xiàn)長期維護。而同樣的經(jīng)過疏通的運河,與北方朝堂間的聯(lián)系也愈加緊密。公元826年,為緩解河道水淺、船只難以運行的現(xiàn)狀,王播奏請開鑿新運河便于船只運行,以利于漕運發(fā)展;到了公元712年,唐睿宗命魏景清引淮水至黃土崗,直通揚州,便捷漕運事業(yè)的發(fā)展,經(jīng)濟、軍需、糧食運輸?shù)榷嫉玫揭欢ǖ奶嵝А?/p>
除此之外,隋唐大運河的貫通更進一步激發(fā)了江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雖然早在三國時期,江南經(jīng)濟就有較大幅度的發(fā)展,左思《吳都賦》有言“其四野則畛畷無數(shù),膏腴兼倍……國稅再熟之稻,鄉(xiāng)貢八蠶之綿?!备小度龂尽分姓f吳國“其野沃,其民練,其財豐,其器利……”由此可見,江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可以說是完全不遜色于長安、洛陽這些歷朝古都的繁華。并且由于京杭大運河的貫通,商賈往來皆匯聚于運河周圍。隋唐時期對外貿易往來頻繁,日本、朝鮮、羅馬、波斯等都與之有經(jīng)濟往來,尤其到了唐朝,亞非地區(qū)與唐通使交好的國家達到70多個,京杭大運河出現(xiàn)了千年難得一見的繁榮盛景,其所孕育的大運河文化也成為京杭大運河歷史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盛于元明清,貫穿南北繁榮大動脈
京杭大運河在隋唐時期得到了貫通,使其發(fā)揮出巨大的運行價值。而到了元代為了實現(xiàn)南北相連,元朝花費十年時間,重新開挖了“洛州河”和“會通河”,將運河河道取直,不再改到繞彎洛陽,而是直接從天津抵達江南富庶之地——杭州,至公元1293年,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通航,糧食、商貿往來直線抵達無需繞道,新改道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運河縮減了九百多公里,而這也成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京杭大運河的前身。
明清時代基本維持了元代大運河的基礎,開始進行定期維護,其中的康熙乾隆六下江南,走的便是元代改直的京杭大運河,由此可見明清時,漕運的興盛程度。通州曾有古詩云:一支塔影認通州;位于京杭大運河蘇州段的蘇州更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譽稱;聊城湖更是被成為“中國北方威尼斯”……作為南北大動脈,京杭大運河不僅只是作為南北發(fā)展的運輸通道,更是以此輻射運河周邊城市,帶來更加繁茂的經(jīng)濟、文化及科技的發(fā)展。作為從誕生起便貫穿封建歷史王朝的大運河,見證了自身流經(jīng)城市的崛起,也見證了不同朝代的起起落落和孕育著各個朝代的運河文化。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