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禹澎
◆摘? 要:滿族說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絕大部分以文本的形式出現,近年來學者們對其概念的反思、文本分類、傳承方式等進行整體研究。本文則以吉林市滿族博物館近些年來對滿族說部的保護及活態(tài)傳承常態(tài)化工作為例,對新形勢下滿族說部如何利用博物館文化空間進行傳承發(fā)展而探討。
◆關鍵詞:滿族說部;博物館;文化空間;傳承;發(fā)展
一、概念內涵闡釋
滿族說部,源于民間的“講古”。講古滿語稱為“烏勒本”,是滿族先民流傳久遠的民間長篇說唱形式,以氏族祖先的歷史、著名英雄人物的業(yè)績?yōu)橹骶€還包含了大量的薩滿神話、薩滿祭禮、婚喪禮儀、天祭海祭等,原汁原味而又濃墨重彩地展示滿族先民在治理北疆,保家衛(wèi)國過程中所創(chuàng)立的豐功偉績。
滿族說部原為滿族民眾用滿語講唱,所講唱內容全憑記憶,口耳相傳,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史詩、長篇敘事詩等方式被民眾保留下來,早期多用滿語說唱,清中葉之后滿語漸廢,因此多用漢語講唱,其中夾雜一些滿語。傳承人傅英仁提到:滿族說部在民間稱為“烏勒本”和“朱本西”等,它是說唱藝術,又唱又說,有的說唱兼用,有的只說不唱。通常敘說部分以口語講述,伴隨以韻文體的吟誦,或散文體的演講,在說唱時,多喜用滿族傳統的蛇、鳥、魚、狍等皮蒙的小花抓鼓和小扎板兒伴奏。而講唱說部不僅是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更被全族視為族規(guī)祖訓。
滿族說部在搜集整理之后以書寫的形式傳承下來。從文本類型而言,有口述記錄本、錄音整理本、手抄本、異文綜合本、手寫本的再整理等。從文本的長度來看,有長篇還有短篇,但絕大部分是長篇。
二、滿族說部在博物館進行保護傳承的必要性
滿族說部是滿族生活的重要內容和生活形態(tài),蘊藏豐富的內涵,經過千百年的民間創(chuàng)作和口述傳承與演變,形成了獨特的表現空間和形式。如今,滿族說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本應以口頭傳承為主,但傳承者人數不多,大部分以文本形式出現。滿族說部既是民間文學又是說唱藝術,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xù),這正是“活”的文化體現,是民族個性的顯現。因此對于滿族說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活”就顯得尤為重要。
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播、社會宣傳教育平臺,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或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匯聚地域及民族代表性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陣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滿族說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滿族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傳承中的活態(tài)展示是對其保護的重要形式,如何利用博物館對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活態(tài)展示,達到保護傳承的目的,更是博物館在全球化的時代大趨勢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
三、滿族說部利用博物館公共服務空間保護傳承的實施途徑
吉林市滿族博物館作為滿族民俗文化傳承基地,在滿族說部常態(tài)化保護傳承的過程中,目前除了對文本的搜集整理外,還利用其獨特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和民族文化內涵,采用多種形式的活態(tài)傳承。
2010年,為充分發(fā)揮吉林市滿族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重要作用,在“文化遺產日”期間,利用其院落舉辦以“滿族說部”為主要內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以舞臺演繹式進行活態(tài)展演,開拓了《滿族說部》從靜態(tài)保護轉向活態(tài)傳承的先河。滿族說部展演中涵蓋了“窩車庫烏勒本”“包衣烏勒本”“巴圖魯烏勒本”三種滿族說部類型,以說書的形式、定唱歌、滿語講唱、單弦彈唱的形式進行展示,深受觀眾們的喜歡。
每逢春節(jié)和滿族節(jié)日頒金節(jié)期間,吉林市滿族博物館都會以館內院落為載體,張燈結彩、文化搭臺,誠?邀百?姓,開展“走進滿族博物館·體驗吉林滿族過大年”“四海賓朋同聚文化圣殿·八方來客共慶頒金”系列活動。滿族說部作為活動中的重要內容,深受觀眾們的喜愛,尤其是《雪妃娘娘與包魯嘎汗》定場歌、二弦說唱《奉旨拓烏拉》、滿語講唱《五輩太爺掌劈狐貍精》都是將滿族說部內容在不改變傳統藝術形式的同時,又與時代相結合加以創(chuàng)作呈現給觀眾。
吉林市滿族博物館將滿族說部活態(tài)展示作為常態(tài)化工作,利用展廳的獨特滿族文化空間,將滿族說部運用在日常的講解中,與《吉林滿族陳列》展覽內容巧妙融合,講解員在講解歷滿族歷史文化的同時,根據不同的展廳和展覽內容穿插講述烏勒本、展示滿族說部定唱歌等,豐富了講解內容,形成了獨特的講解風格。
吉林市滿族博物館作為研究保護滿族歷史、傳承展示滿族文化的重要平臺,更是肩負著弘揚滿族傳統文化的重任。為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將滿族文化“走出去”是新形勢下博物館文化空間外延的途徑。從2015年開始吉林市滿族博物館著力打造“行走的博物館——博物館進校園”活動。為擴大滿族說部常態(tài)化展示的范圍和領域,在博物館進校園的課程設計上,將滿族說部融入到中小學課堂當中,說部內容以講述滿族歷史人物故事或吉林地區(qū)滿族系列故事為主。形式上根據內容不同進行設計。例如課堂上教孩子們唱的滿族說部定唱歌《雪妃娘娘與包魯嘎汗》,是將滿族說部以唱的形式進行展示,其故事內容改編成歌詞,再譜以悠揚的旋律來歌頌滿族英雄事跡。在歌唱時手中用沙拉機子伴奏。沙拉機子為滿族打擊樂器,有打、刮、劃、壓、挑等打擊技巧,節(jié)奏型則隨著音樂的變化而進行。滿族說部以這種形式的傳承,更容易讓學生們接受滿族歷史文化,這也正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
四、結論
滿族說部立足于滿族講祖習俗,是“文化表達之根”,具有民族學、人類學、宗教學、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等多重價值。滿族說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利用博物館文化空間進行保護傳承,是博物館對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認識的不斷深化,從傳統的藏品保護觀念,轉變?yōu)槿娴奈幕z產保護之路。提高了群眾對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在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更促進了地域文化旅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荷紅.滿族說部釋議[J].民間文化論壇,2017(05).
[2]何新生.滿族說部的活態(tài)展演[J].學問,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