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莉 邱楠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60 醫(yī)院,山東 泰安271000
圖1 手膿皰病
圖2 足膿皰病
患者,男性,52 歲,因“前胸壁疼痛1 月,加重伴皮疹2 周”入院。1 月前無誘因出現前胸壁疼痛,局部無紅腫、灼熱,就診于當地醫(yī)院骨科,診斷為“肋軟骨炎”,給予對癥治療,療效差,以后相繼就診于心內科、胸外科,行心電圖、心臟彩超、肺CT 等檢查無異常,排除相關專科疾病,建議觀察。觀察1 周后癥狀無改善,再次就診于多家醫(yī)院心內科,反復心電圖檢查無異常,給予激光理療及心理疏導治療無效,并出現多種副作用。2周前前胸壁疼痛逐漸加重,逐漸影響活動及睡眠,并出現雙手足及下肢紅色粟粒樣丘疹,無瘙癢、疼痛,手足丘疹逐漸變?yōu)槟摪挘ㄒ妶D1、2),遂就診于我院,先后于皮膚科、心內科、骨科診治,綜合病史、查體及心電圖、頸椎CT 等輔助檢查,排除相關專科疾病后,轉至風濕免疫科就診。查體:神志清,精神差;皮膚黏膜無黃染及出血點,雙手掌及雙足散在膿皰樣皮疹,無破潰,雙下肢散在紅色粟粒樣丘疹,無脫屑;淺表淋巴結無腫大;心、肺及腹部查體無異常;脊柱生理彎曲存在,無壓痛;左側胸鎖關節(jié)壓痛、無腫脹,局部皮色、皮溫無異常,余關節(jié)無腫脹、壓痛;四肢肌肉無壓痛,肌力V 級;雙下肢無浮腫。輔助檢查:紅細胞沉降率:24mm/h。血常規(guī)、肝功、腎功、血脂、血糖、C 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抗“O”試驗、HLA-B27 均(-)。心電圖示:竇性心律,正常心電圖。頸椎CT:1.C3/4、C4/5 椎間盤突出;2.C5/6 椎間盤突出、積氣、鈣化并椎管狹窄?;颊咭宰髠刃劓i關節(jié)疼痛為主,伴雙手掌及雙足膿皰樣皮疹,雙下肢紅色粟粒樣丘疹,無胸悶、心慌、憋喘、咳嗽,無發(fā)熱、腰痛、臀區(qū)痛、足跟痛、眼炎等,結合紅細胞沉降率輕度升高,類風濕因子、HLA-B27 陰性,考慮SAPHO(滑膜炎、痤瘡、膿皰病、骨肥厚、骨炎)綜合征可能性大。全身骨顯像示:雙側胸鎖關節(jié)骨代謝異常,提示炎癥(見圖3),根據胸鎖關節(jié)疼痛伴手足膿皰樣皮疹的特點,結合全身骨顯像提示雙側胸鎖關節(jié)炎癥,可明確診斷SAPHO 綜合征。給予依托考昔片60mg,1/日;柳氮磺吡啶腸溶片1g。2/日,1 月后隨診,疼痛基本消失,皮疹明顯改善。
圖3 全身骨顯像
SAPHO 綜合征是一組以滑膜炎、痤瘡、膿皰病、骨肥厚和骨炎為特征的癥候群,于1987 年由Chamot[1]首次提出。SAPHO 綜合征在各個年齡段均可發(fā)病,以青中年為主,女性多于男性[2]。既往認為SAPHO 綜合征為罕見病,但近年來相關報道逐漸增多,不再局限于個案,有一些大規(guī)模臨床研究,因此有學者指出,SAPHO綜合征并不罕見,只是臨床診斷不足[3]。SAPHO 綜合征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以三種假說為主:①免疫機制:認為本病是一種血清陰性脊柱關節(jié)病[4],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②感染機制:認為本病為痤瘡丙酸桿菌刺激免疫系統(tǒng)而導致的持續(xù)炎癥[5];③遺傳機制:與基因有關[6]。
SAPHO 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多采用2012 年Nguyen等[7]提出的診斷標準:1.骨關節(jié)表現+聚合性痤瘡和爆發(fā)性痤瘡或化膿性汗腺炎;2.骨關節(jié)表現+掌跖膿皰病;3.骨肥厚(上胸壁、肢端骨、脊柱)伴或不伴皮膚損害;4.慢性多灶性復發(fā)性骨髓炎包含中軸或外周骨,伴或不伴皮膚損害,滿足4 個條件之一即可確診。本例患者有前胸壁疼痛,全身骨顯像提示明確的胸鎖關節(jié)炎癥,伴手足膿皰樣皮疹,符合第2 條診斷標準,故SAPHO綜合征診斷明確。SAPHO 綜合征的臨床表現主要圍繞骨關節(jié)損害及皮膚損害。骨關節(jié)損害多表現為前胸壁受累、僵硬的脊柱骨肥厚、骶髂關節(jié)炎、外周關節(jié)炎、長骨受累,少數表現為下頜骨受累。1.前胸壁受累為本病特征性表現,病變累及胸骨、鎖骨近端和上部肋軟骨及相鄰肋骨前端,表現為骨硬化、肥厚,肋軟骨明顯骨化、肥厚,胸鎖關節(jié)破壞、間隙變窄甚至消失,部分出現肋鎖韌帶骨化,周圍軟組織腫脹。鎖骨、胸骨、肋軟骨多為雙側受累,但受累程度有所不同;2.脊柱受累以胸椎最多見,其次是腰椎、頸椎,椎體受累一般為多發(fā)連續(xù)或非連續(xù)性,表現為椎體終板侵蝕、硬化,椎間隙變窄,椎旁骨化,椎體楔形變;3.骶髂關節(jié)受累多為單側,外周關節(jié)受累以膝、髖、踝關節(jié)較多,表現為關節(jié)破壞,關節(jié)間隙變窄、消失;4.長骨受累多在下肢長骨干骺端,以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多見,主要表現為骨硬化、肥厚[2,8]。5.下頜骨受累少見,約占10%,常單側受累,早期多表現為骨溶解,晚期多表現為骨硬化,極少數病例可延伸至顳下頜關節(jié)導致關節(jié)強直[9]。皮膚損害多表現為掌跖膿皰病、嚴重的痤瘡、化膿性汗腺炎、毛囊閉鎖三聯征[2],個別病例可表現為膿皰性銀屑病、尋常型銀屑病及一些與中性粒細胞相關的皮膚病[10]。皮膚損害與骨關節(jié)損害的出現時間不一致,皮膚損害可早于、同時或晚于骨關節(jié)損害[11],據統(tǒng)計,約15%的患者僅有骨關節(jié)受累,始終無皮膚損害[12],而部分掌跖膿皰病患者沒有骨關節(jié)癥狀,但影像學發(fā)現其中9%~28%有骨關節(jié)受累[13]。
SAPHO 綜合征的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紅細胞沉降率、C 反應蛋白可正常或升高,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多為陰性[2,11,14],4%~30%的患者HLA-B27 可為陽性[15]。影像學檢查是發(fā)現SAPHO 綜合征骨關節(jié)損害的主要方法,目前有多種檢查手段,如X 線、CT、MRI、全身骨顯像及PET/CT,它們各有優(yōu)劣。在SAPHO 綜合征的好發(fā)部位,如胸骨、鎖骨、肋軟骨,本身該處骨組織較薄,又有縱隔、胸椎等結構重疊,使X 線對微小骨破壞、滑膜炎及軟組織病變的顯影欠佳,故應用價值小。CT 可以分辨骨質硬化、肥厚、骨皮質侵蝕、關節(jié)腔變窄、骨性融合等表現,可清晰的顯示病變特征及受累范圍,但軟組織分辨力差,所示病變多處于較晚期。MRI對骨質增生和骨膜反應顯示不佳,但對滑膜炎、骨髓水腫反應敏感,有助于定位病灶及早期發(fā)現周圍軟組織病變,且無輻射;MRI 下椎體邊角侵蝕可能為診斷SAPHO綜合征脊柱受累的重要表現,可用來與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jié)炎相鑒別。CT 與MRI 均優(yōu)于X 線,但對診斷SAPHO 綜合征的特異性差,不能將本病與成骨性轉移瘤、硬化性骨髓瘤等相鑒別[16,17]。全身骨顯像對診斷SAPHO 綜合征骨關節(jié)病變具有較高靈敏度,可發(fā)現放射學陰性或無臨床癥狀病變的存在,有助于早期診斷。其特征性表現為前胸壁受累時出現“牛頭”征,但典型的“牛頭”征發(fā)生率不高,多表現為不完全“牛頭”征或單側“牛角”征。在檢查中可出現一個或多個受累部位示蹤劑濃集,可同時或先后發(fā)生,因此,全身骨顯像在顯示多部位病變中具有優(yōu)勢。通過疾病不同階段的全身骨顯像,能反應病變進程及活動性,有助于客觀評價治療效果。但全身骨顯像檢查同樣具有一定局限性,其缺點在于不能明確病變性質,尤其不能有效鑒別惡性腫瘤和炎性病變,并且對于病灶較陳舊、近期無活動的病例,全身骨顯像可呈陰性[16,18-20]。對于難以鑒別的病例,可考慮PET/CT 檢查,PET/CT 不僅能準確定位病變范圍,還可鑒別炎性病變和惡性腫瘤[21]。全身骨顯像聯合其他影像學檢查有助于提高診斷準確率。在診治過程中,部分診斷不清的患者最終進行了病灶活檢。在急性期,病理多表現為骨和皮膚的非特異性炎癥,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隨病情進展,變成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而在疾病中后期,則可出現骨髓纖維化[22]。SAPHO 綜合征的骨及皮膚活檢缺乏特異性,因此主要用來排除其他疾病,無法用以確診疾?。?6]。
在治療方面,目前尚無公認的SAPHO 綜合征治療指南,多以經驗性對癥治療為主,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在藥物治療中,非甾體抗炎藥通常作為一線藥物,用來緩解疼痛;糖皮質激素和改變病情抗風濕藥通常作為二線藥物,對于大多數患者,口服或關節(jié)內注射糖皮質激素有效,但減停藥物后易復發(fā),且伴隨多種副作用;應用不同的抗風濕藥(如環(huán)磷酰胺、甲氨蝶呤、柳氮磺砒啶、環(huán)孢素A、沙利度胺等)的療效不同。經一、二線藥物治療后病情仍未控制的稱為難治性SAPHO綜合征,生物制劑可作為三線藥物。最常用的生物制劑為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拮抗劑,如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單抗、阿達木單抗。TNF-α 拮抗劑對骨痛的改善優(yōu)于皮膚病變,甚至可加重原有皮疹或誘發(fā)新的皮疹,其存在潛在感染的風險。其他生物制劑有白介素-1受體拮抗劑,如阿那白滯素;白介素-23/白介素-17 通路拮抗劑,如烏司努單抗、Secukinumab、Brodalumab。當TNF-α 拮抗劑無效時,應用阿那白滯素、烏司努單抗可能有效,Secukinumab、Brodalumab 在分子水平認為可以治療SAPHO 綜合征,但未見相關臨床報道,理論上可作為備選方案[10-11,14]。對于皮膚損害嚴重或者應用TNF-α 拮抗劑后皮疹加重的患者,聯合抗生素治療可能有效[23];對于因骨關節(jié)損害而出現嚴重疼痛的患者,雙磷酸鹽治療有效,并且能夠抑制骨炎、骨肥厚、滑膜炎等骨關節(jié)病變進展,單次用藥即可獲得較長時間的緩解且耐受良好[24];中醫(yī)中藥在治療SAPHO 綜合征上有其獨特優(yōu)勢[25],可作為輔助治療。當SAPHO綜合征已出現嚴重骨病變時,內科治療效果差,需尋求手術治療[26]。
SAPHO 綜合征臨床表現多樣,早期癥狀不典型,易與感染、腫瘤等其他疾病混淆,特別是無皮膚病變的SAPHO 綜合征鑒別診斷尤為困難,有時甚至需要有創(chuàng)性檢查,為診斷本病帶來阻礙;其次,患者首診可在骨科、心內科、胸外科、呼吸科、皮膚科等,多不在風濕科,臨床醫(yī)師對其認識不足,不能將癥狀相互聯系,極易導致漏診、誤診,延誤治療時機。影像技術在診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臨床醫(yī)師可根據經驗早期、正確識別本病。
通過本病例提示臨床醫(yī)師需注意以下幾點:1.注重問診及查體。詳細詢問病史及仔細查體可以區(qū)分胸痛的部位、性質、程度、持續(xù)時間、伴隨癥狀及緩解情況,避免誤診;2.增加知識儲備,了解相關學科內容。當出現骨、關節(jié)、皮膚等多系統(tǒng)受累時,需要將臨床癥狀關聯分析,最好能以一元論來解釋疾?。?.注重多學科聯合。在臨床上,風濕病往往出現多系統(tǒng)、多器官受累,因此,各臨床科室之間,臨床科室與影像科室之間需密切協(xié)作、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