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王中霞 趙江濤 江燕
1.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yī)院,甘肅 張掖734000;2.甘肅省中醫(yī)院,甘肅 蘭州730050
慢性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在我國的發(fā)病率高達2%~8%[1],由于環(huán)境污染,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CRS 主要癥狀為鼻塞、膿涕、頭痛、嗅覺減退等,病程較長,遷延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對該病的治療主要是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xiàn)ESS)[2],但鼻內鏡手術并不能改善炎癥反應,且術后的術腔囊泡、肉芽、息肉再生以及難以控制的息肉樣黏膜水腫等并發(fā)癥較為常見。通竅鼻淵丸為我院院內中藥制劑,本研究通過觀察其治療CRS 的療效,探討其作用機理,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11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耳鼻喉科住院的CRS 患者176 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91 例,男性48 例,女性43例,平均年齡(47.13±18.26)歲,病程7 個月至20 年,平均(9.8±3.3)年;對照組85 例,男性42 例,女性43 例,平均年齡(46.72±17.33)歲,病程4 個月至20 年,平均(10.1±3.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CRS 診斷標準[3],鼻內鏡檢查顯示中鼻道腫脹充血以及嗅裂有膿涕。②CT 檢查顯示竇腔出現(xiàn)黏膜增高(>6mm)、密度增厚和積液現(xiàn)象。排除標準:①高血壓控制不佳者;②妊娠、哺乳期患者;③對研究藥物過敏或嚴重的過敏體質患者;④因其他疾病不適合本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鼻竇手術,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墊高約15cm,給予全身麻醉,在鼻內鏡下采用Messerklinger 術式,從開放前組篩竇開始,由前向后進行常規(guī)的鉤突切除、篩泡開放以及息肉組織的切除術。對照組術后給予克林霉素磷酸酯(珠海億邦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0.6g)靜脈滴注,一次0.6g,2 次/日,給藥3 天;采用布地奈德鼻噴霧劑(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64μg)鼻腔噴入,每日每鼻腔2 噴,用藥4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術前1 周開始口服通竅鼻淵丸(甘肅省中醫(yī)院,甘藥制字Z04000834,規(guī)格:40g),每次15 粒,每日三次,持續(xù)3 個月。
1.4 觀察與評價指標
1.4.1 療效指標。療效判定標準[4]。治愈:癥狀消失,內窺鏡檢查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好轉:癥狀明顯改善,內窺鏡檢查見竇腔黏膜部分區(qū)域水腫、肥厚或肉芽組織形成,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癥狀無改善,內窺鏡檢查見術腔粘連,竇口狹窄或閉鎖,息肉形成,有膿性分泌物。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shù)×100%。
1.4.2 觀察指標。①術后1 個月、3 個月鼻內鏡下觀察鼻腔黏膜息肉、水腫、鼻漏、瘢痕、結痂情況,采用lundkennedy 評分量表評定[5],每項分值4 分,分值越高黏膜恢復效果差。②臨床癥狀評分,對鼻塞、膿涕、頭痛、嗅覺減退4 項患者主觀臨床癥狀采用VAS 法評分[4],以患者無法忍受的癥狀為10 分,完全無癥狀0 分。③術前及術后1 月、3 月時采用糖精實驗測定鼻腔黏膜纖毛傳輸時間(mucociliary transport time,MTT)。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3 個月,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1 個月、3 個月鼻內鏡下黏膜形態(tài)比較 治療1 個月,內鏡下鼻黏膜形態(tài)比較,除鼻黏膜結痂評分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其他4 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鼻竇內鏡下黏膜形態(tài)比較,觀察組息肉、水腫、鼻漏、瘢痕、結痂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臨床癥狀(鼻塞、膿涕、頭痛、嗅覺減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及對照組癥狀評分組內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黏膜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MTT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術后1 個月、3 個月鼻內鏡下黏膜形態(tài)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1 個月、3 個月鼻內鏡下黏膜形態(tài)評分比較(分,)
?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組內比較,aP<0.05;組間比較,bP<0.05
?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MTT 比較(min,)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MTT 比較(min,)
?
FESS 是CRS 外科治療的首選術式,該術式相比傳統(tǒng)手術能最大限度去除鼻腔、鼻竇內的息肉,從而改善鼻腔通氣功能[6]。FESS 術后仍然需要常規(guī)應用激素治療以減輕黏膜水腫,抑制小息肉及纖維組織的增生,促進術后黏膜的恢復及癥狀的改善,其臨床癥狀改善顯著但長期足量的激素使用副作用明顯。目前,研究表明,中醫(yī)藥在FESS 圍手術期的應用能夠有效減少并發(fā)癥,降低復發(fā)率,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7-8]。
CRS 屬中醫(yī)學“鼻淵”范疇,癥見鼻中流涕,久則黃濁,遷延日久則濁涕如膿,腥臭難聞,伴有頭痛、嗅覺減退等;病因多為外感風邪不解,內客于肺,致使肺氣失宣,邪滯于鼻竅,久則郁而化熱,損傷鼻絡;故治宜宣肺通竅,清熱祛風止痛[9]。通竅鼻淵丸是甘肅省中醫(yī)院院內制劑,由梔子、麻黃、川芎、辛夷、葛根等15 味藥組成,具有祛風通竅、清熱止痛的功效,對鼻炎、鼻竇炎所致的頭痛、流黃稠涕、鼻塞等癥具有良好的作用[10]。本研究顯示,通竅鼻淵丸能有效減輕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鼻黏膜的恢復,減少息肉的再生和復發(fā),減輕鼻腔黏膜水腫,減少鼻腔黏膜術后結痂及瘢痕化形成,改善鼻黏膜的功能。
綜上所述,通竅鼻淵丸可改善FESS 術后癥狀,促進術后黏膜形態(tài)的恢復,抑制黏膜水腫及瘢痕、息肉的增生,并對術后黏膜的功能恢復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顯著提高CRS 的臨床治愈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