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誠 (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該工程地基基礎設計為人工挖孔樁,上部結構設計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部分鋼結構)。1~3/A~C軸區(qū)域為框架結構,1~3/C~D軸區(qū)域為懸挑混凝土結構,1~3/D~F軸區(qū)域為懸挑鋼結構。本次試驗區(qū)域為1~3/C~F軸區(qū)域。上部結構采用抗拔錨桿與巖體連接,鋼梁與混凝土梁采用預埋件連接。墩端支撐于第②層微風化花崗巖,樁身混凝土強度設計為C30;框架柱截面尺寸為600mm×600mm,斜撐桿直徑為500mm,混凝土強度設計均為C35;主梁的截面尺寸分別為300mm×500mm、350mm ×700mm、350mm ×800mm,混凝土強度設計為C35。
圖1 建筑物現(xiàn)狀
因該工程建設在半山腰,如采取重物堆載的方式,需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最經(jīng)濟合理的加載方式。本次利用建筑周邊天然瀑布的優(yōu)勢,采用四周鋪設沙袋,中部注水的方式(即靜水壓力法)進行加載。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試驗荷載值:荷載的標準組合Q=Gz+γQi(其中Q為試驗總荷載標準值,Gz為結構自重,Qi為可變荷載標準值,γ為檢驗放大系數(shù))。根據(jù)相關文件及建設方要求:γ=1.20,Qi=3.5kN/m2。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試驗荷載值為 Qs=1.20×3.5kN/m2=4.20 kN/m2。
本次試驗面積約為A=145m2,加載重量W=Qs×A=609 kN,約為60.9t,為方便加載取60t。沙袋重量按40kg/袋,沙袋規(guī)格為600mm×400mm,約需500個沙袋,沙袋總重量約為20000kg,即20t。注水重量為40t,注水面積約為100m2(去除沙袋及通道面積),注水深度約為0.4m。試驗采用注水加載,通過現(xiàn)場測量水深,來控制加載步驟。
本試驗采取分組加載方式,試驗加載共分9級,每級加載間隔15min,待結構構件變形穩(wěn)定后,測量測點變形值,并檢查構件是否有裂縫及損傷的現(xiàn)象,然后進行下一級加載。達到檢驗荷載后,應持荷24h,每隔30min讀取一次變形值,直到變形值在30min內(nèi)不再明顯增加為止。然后應分組卸荷,卸載分3級,每級卸除荷載20t,每級卸完持荷30min,在每一級荷載和卸荷全部完成后測取變形值,加/卸載制度見表1。
為了消除試驗裝置對試驗的影響,在進行正式試驗前,按0-20%-40%-0的順序反復加、卸荷,每級加載間隔10min~15min,并實測布置測點變形值,直到最后兩次量測變形值基本相等時,再進行正式試驗。
加/卸載制度 表1
2.4.1 磁致式靜力水準儀測量原理
磁致式靜力水準儀主要由測桿、電子倉和套在測桿上非接觸的浮球(磁環(huán))組成。測桿內(nèi)裝有磁致伸縮線(波導絲),測桿由不導磁的不銹鋼管制成,可靠地保護了波導絲。工作時,由電子倉內(nèi)電子電路產(chǎn)生一個起始脈沖,此起始脈沖在波導絲中傳輸時,同時產(chǎn)生了一沿波導絲方向前進的旋轉磁場,當這個磁場與磁環(huán)中的永久磁場相遇時,產(chǎn)生磁致伸縮效應,使波導絲發(fā)生扭動,這一扭動被安裝在電子倉內(nèi)的拾能機構所接收并轉換成相應的電流脈沖,通過電子電路計算出兩個脈沖之間的時間差,即可精確地測出被測介質(zhì)的液位高度,儀器見圖2。
2.4.2 測點布置
為精確讀取測量值,本次采用磁致式靜力水準儀進行測量。本次試驗共布置4個測點和1個基準點,4個測點分別布置于懸挑端最外側鋼梁、懸挑端最外側混凝土梁及側面懸挑端最外側鋼梁。測點位置布置見圖3。
圖2 測點布置示意圖
圖3 測點布置示意圖
加載完成后,持荷24h后,各測點變化穩(wěn)定。1#測點最大下沉量為8.680mm,2#測點最大下沉量為8.279mm,3#測點最大下沉量為5.797mm,4#測點最大下沉量為2.294mm;卸載完畢后,1#測點最大殘余變形為0.012mm,2#測點最大殘余變形為0.013mm,3#測點最大殘余變形為 0.078mm,4#測點殘余變形為0.013mm。變形隨荷載變化曲線見圖4。
圖4 變形隨荷載變化曲線圖
①本次加載區(qū)域為1~3/C~F軸區(qū)域,試驗最大試驗荷載為4.2kN/m2,加載分9級,持荷24h,卸載分3級。1#測點最大下沉量為8.680mm,2#測點最大下沉量為8.279mm,3#測點最大下沉量為5.797mm,4#測點最大下沉量為2.294mm;卸載完畢后,1#測點最大殘余變形為0.012mm,2#測點最大殘余變形為0.013mm,3#測點最大殘余變形為 0.078mm,4#測點殘余變形為0.013mm。加載過程中混凝土結構及鋼結構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裂縫及損傷。
②本次試驗實測梁底最大撓度與理論計算值較為接近,殘余百分比均未超過規(guī)范規(guī)定的限值。
③從檢驗結果分析:該結構正常使用狀態(tài)下承載能力滿足要求。
①荷載試驗是在結構投入使用前的最后一次體檢,最重要的是施工過程中的檢測,對結構基礎的施工質(zhì)量、上部結構的施工質(zhì)量以及各分項工程的檢驗能最大限度保證結構的安全。
②由于玻璃觀景平臺處在較險較高處,常用撓度測量儀器不便觀測,且精度不夠,采用磁致式靜力水準儀,既方便觀測,且精度較高,對于類似撓度測量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③類似建筑在投入使用過程中需嚴格控制上人數(shù)量,并應定期進行檢查及養(yǎng)護。
④由于該類建筑為人流集中區(qū)域,且結構懸挑較大,建議后續(xù)使用過程中加強監(jiān)測,確保結構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