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園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早產兒及重癥監(jiān)護室中新生兒的生存率也在逐漸提升,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較好的保證了臨床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本文主要針對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的臨床效果展開探析,報告如下。
選92 例本院在2018 年2 月—2020 年1 月期間收治的重癥新生兒患者,將其按照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分組,具體資料如下。比對組,納入46 例,男性28 例,女性18 例,日齡8h ~14d,平均(7.12±0.38)d;研究組,納入46 例,男性26 例,女性20 例,日齡6h ~13d,平均(6.59±0.24)d。比對2 組基礎資料,結果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比對組:常規(guī)護理,即: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觀察、加強巡視等。
研究組:護理風險管理。(1)風險小組的成立。由科室內的護士長負責組織相應成員建立風險管理小組,并定期對科室內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制定相應的預防方案;(2)規(guī)章制度的完善。制定新生兒突發(fā)事件的應急預案,完善護理評估表、巡視登記和交接班流程等,對于科室內存在的部分潛在風險進行分析并及時上報,同時,還要組織所有小組內的成員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2]。(3)加強培訓。由于重癥新生兒患者年齡較小、抵抗力基本為零,且具有起病快、發(fā)展迅速等特點,因此,護士長必須要定期向院內領導進行請示,對所有護理工作人員進行窒息復蘇急救的演練以及相關的理論考核,提高護理人員自身的工作水平和技能;
在常規(guī)護理、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后,統(tǒng)計2 組重癥新生兒患者的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和臨床護理效果。
在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后的研究組重癥新生兒患者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6.52%)顯著低于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比對組新生兒患者(21.74%)(P<0.05),如表1。
表1 兩組在護理干預后風險事件發(fā)生情況的分析與對比[n(%)]
在常規(guī)護理、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后,研究組、比對組重癥新生兒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分別為(92.35±1.57)、(85.27±0.68),患者家屬滿意度評分為(91.97±2.56)、(84.52±1.69),相比較來說,研究組明顯較高,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的分析與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的分析與對比(±s,分)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質量 患者家屬滿意度研究組 46 92.35±1.57 91.97±2.56比對組 46 85.27±0.68 84.52±1.69 t-28.07 16.47 P-0.00 0.00
護理風險管理,指的是對實際護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潛在的風險事件及預防方法的識別、評價,并找尋處置的對策和科學管理措施的一種模式[3]。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常規(guī)護理、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后,研究組、比對組重癥新生兒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分別為(92.35±1.57)、(85.27±0.68),患者家屬滿意度評分為(91.97±2.56)、(84.52±1.69),相比較來說,研究組明顯較高,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比對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在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干預后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顯著較低,(21.74%VS6.52%),(P<0.05)。主要原因分析為,對于重癥新生兒患者,在實際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必須要加強培訓與學習,提高自身的護理水平與技術。與此同時,在恢復的過程中,還要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為其講解患者的基本情況,緩解其內心的緊張情緒,
總而言之,對于重癥新生兒患者,在實際觀察的過程中可以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相關措施,不僅能夠較好的提升患者的護理質量及其家屬的滿意程度,而且還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在重癥監(jiān)護室期間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