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加飛 張軍 張欣 牛浩鵬
摘 要 本文通過對高郵市近年來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現狀進行分析,同時對種子處理、送嫁藥、性誘劑、生物農藥防治、稻鴨共育等單項綠色防控技術進行了實踐應用,以明確“種子處理+送嫁藥、精準施藥技術”為主體,配套應用生物農藥、性誘劑、稻鴨共育防治技術為適合本地可操作、簡單易行的綠色防控技術,最后就如何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高郵市;綠色防控技術;實踐;探討
高郵市地處長江中下游里下河地區(qū),水網密布,自然條件優(yōu)越,是全國文明的“魚米之鄉(xiāng)”,水稻種植一直以來是該地區(qū)的優(yōu)勢產業(yè),形成了周巷大米、馬棚有機生態(tài)米等一些綠色知名品牌,還有“雙兔米業(yè)”、“匯金雜糧”等一系列以大米加工、開發(fā)為主的農業(yè)龍頭企業(yè),大米產業(yè)已成為該市的支柱產業(yè)。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自然、綠色、環(huán)保的觀念逐漸加強[1],對大米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該市緊緊抓住“江淮生態(tài)大走廊”建設及“263”面源污染專項行動等生態(tài)治理發(fā)展契機,大力推進農業(yè)生態(tài)綠色發(fā)展,堅持走持續(xù)健康綠色發(fā)展之路。這同時也給植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zhàn),工作重心由保產量向保質量方向發(fā)生了的質的轉變。本文通過對該市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現狀分析,并對目前技術應用實踐進行了闡述,以明確該市今后在綠色防控方面集成技術突破和努力方向。
1高郵市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現狀
1.1 水稻種植面積大,化學農藥使用量高
高郵市常年水稻種植面積5.5萬hm2,水稻主要病蟲草害發(fā)生面積26.5萬hm2,防治面積達65萬hm2,基本以化學農藥防治為主,水稻上化學農藥使用量在450噸左右,占全年主要農作物農藥使用量60%以上。
1.2 規(guī)模種植比例小,防治水平參差不齊
近年來隨著植保社會化服務模式的推廣,病蟲害防治水平逐年提高,特別是規(guī)模種植大戶基本實現了植保專業(yè)化統防統治,但該市50畝以上規(guī)模種植面積僅20萬畝左右,占總面積不到1/4,大部分田塊還是集中在廣大小農戶手中,雖有部分實現了代防代治、群防群治,但防治規(guī)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防治水平粗放、良莠不齊。
1.3 綠防意識淡薄,新技術推廣難度大
隨著農藥市場監(jiān)管力度加大,劇毒高毒等化學農藥已退出了農藥市場,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但病蟲害防治高度依賴化學農藥這一本質未發(fā)生改變,農戶對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生態(tài)調控等新的綠色防控技術概念模糊,對新技術需求積極性不高,導致示范輻射效果不顯著,常被農戶調侃為“花架子”工程,未形成良好的綠色防控意識氛圍。
1.4 集成技術不成熟,示范效應滯后
由于傳統防治觀念束膊,農戶對綠色防控新模式仍需要一個接受過程;加上我們推廣部門集成技術不成熟,除“種子處理+送嫁藥+科學用藥”技術和“專業(yè)化統防統治”服務模式比較成熟外,目前綠色防控示范區(qū)大部分新技術仍處于試驗示范階段,比如“四誘”物理防控、生物防治及生態(tài)調控等綠色防控新技術,這些技術不是成本高就是費工,防治效果還沒有化學防治立竿見影,加之目前“優(yōu)質不優(yōu)價”現象普遍存在,老百姓不愿意應用性價比不高的防治技術和模式,示范區(qū)示范效應明顯滯后。
2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實踐
近年來,高郵市植保站從精準測報防治、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先進的植保機械等推進植保專業(yè)化統防統治,完成了化學農藥減量控害的目標任務。但在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方面,從2017年剛剛開始探索,通過近兩年揚州市“糧食綠色增產1120工程”和“綠色防控示范區(qū)建設”等項目引領,在技術應用實踐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集成了一些適合本地區(qū)行之有效、簡單易行的防治技術和服務模式。
2.1“種子處理+送嫁藥”防治關口前移技術
防治關口前移主要技術是運用“種子處理”、“送嫁藥”等前期控制病蟲害措施,壓低病蟲基數,減少后期防治次數,保證農產品農藥殘留不超標。目前,種子處理劑兼具防蟲防病效果,品種主要有精甲·咯菌腈、殺螟·乙蒜素、戊唑醇·吡蟲啉等,種子處理方式主要有浸種或拌種包衣?!八图匏帯奔夹g即秧苗帶藥移栽技術,移栽前噴施藥劑進行保護,以達到減輕后期病蟲發(fā)生基數和延遲發(fā)病效果目的,主要藥劑品種有噻呋酰胺、氯蟲·噻蟲嗪、三環(huán)唑等。2011年以來,隨著我市機插秧栽培方式推廣和優(yōu)質粳稻面積的擴大,水稻惡苗病呈上升趨勢,通過技術推廣運用,有效控制了水稻惡苗病的發(fā)生,2014年后發(fā)生面積逐年下降(圖1);另外該技術在水稻專業(yè)化統防統治上也體現出了優(yōu)勢,延緩了水稻紋枯病發(fā)病時間,給我們實施防治總體戰(zhàn)提供了防治契機,可以減少1次用藥。
實踐證明,“種子處理+送嫁藥”技術具有農藥用量低、省工節(jié)本等優(yōu)點,目前該技術在高郵市應用面積達3萬hm2以上,占水稻總面積一半以上,對控制水稻前期惡苗病、灰飛虱、稻薊馬、紋枯病、稻瘟病等病蟲害效果顯著(圖2、3),是該市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的關鍵措施之一,值得今后大面積推廣應用。
2.2 性誘劑殺蟲技術
長期以來,性誘劑一直作為蟲情測報燈的輔助測報工具在使用,隨著綠色防控技術推進,2017年該市開始在綠色防控示范區(qū)和化學農藥減量控害示范區(qū)開展稻縱卷葉螟控蟲效果試驗示范。通過調查發(fā)現,性誘劑對五(3)代前誘蟲效果明顯且敏感度強,六(4)代后雖誘蟲數量增加,但與田間累計萬頭以上蟲量比,誘蟲效果、敏感性均有所下降(圖4)。從整個生育期看,試驗示范區(qū)雖能誘集部分雄蟲,但白葉率和幼蟲數并未明顯下降,仍需依賴化學藥劑開展防治,故實踐證明,對稻縱卷葉螟等遷飛性害蟲,性誘劑誘蟲只能作為化學防治的輔助手段,單獨防治并不能達到較好防治效果。另據資料報道,性誘劑對內源性害蟲,如二化螟、大螟等對前期壓低害蟲基數的作用明顯,以待今后試驗進行論證。
2.3 稻鴨共育技術
隨著該市種植業(yè)結構調整戰(zhàn)略的實施,加上種糧效益下滑影響,稻蝦、稻蟹、稻鴨等先進的綜合種養(yǎng)模式被推廣,種植效益得到一定改善,目前該市推廣面積近2萬畝。但由于稻蝦、稻蟹等對水質環(huán)境要求較高,水稻全生育期基本不施農藥,水稻產值只作為次要收入;而稻鴨共育技術模式,水稻是作為主要收益指標的,病蟲害化學防治仍受到農戶重視,但稻鴨共育技術只能對水稻前期稻飛虱、紋枯病、雜草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表1),與化學農藥防治效果差距明顯。在當前注重水稻收益的前提下,完全利用稻鴨共育技術控制病蟲草害是不現實的,這只能作為病蟲草害防治的輔助手段,起到減少農藥使用的目的。
2.4 生物農藥防治技術
生物農藥防治一直作為化學防治的輔助手段進行推廣應用,但由于其價格高、持效期短、防效速度慢等因素影響,加上優(yōu)質不優(yōu)價現象普遍,多年來一直難以推廣開來,使用品種也局限于井岡霉素等少數幾個品種。近年來生物農藥品種逐漸增多,越來越受到有機大米種植基地、綠色蔬菜基地的青睞。為更好地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加快生物農藥防治技術集成,該市2017年以來,開展了全程生物農藥防治試驗示范,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效果,通過近兩年來試驗示范,總結得出在水稻病蟲害中等偏輕發(fā)生年份,使用井岡霉素、春雷霉素、蘇云金桿菌等全程生物農藥防治,能完全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危害(表2),農產品質量可得到大幅度提升,可為提升水稻附加值和創(chuàng)立綠色品牌打下良好基礎。
2.5 精準施藥技術
該市自2013年來實施水稻專業(yè)化統防統治項目,起到了較好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示范區(qū)病蟲害防治基本在精準測報的基礎上開展精準防治總體戰(zhàn),主要用藥時間分別為:水稻分蘗末期、孕穗后期、破口抽穗期。藥劑全部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或生物農藥: 在紋枯病防治上選擇高含量井岡霉素、噻呋酰胺、戊唑·嘧菌酯等藥劑;在稻縱卷葉螟防治上選擇短穩(wěn)桿菌、氯蟲苯甲酰胺、茚蟲威、甲氧蟲酰肼等藥劑;在稻飛虱的防治上選擇噻嗪酮、烯啶蟲胺、吡蚜酮等藥劑;在稻瘟病的防治上選擇三環(huán)唑、稻瘟酰胺等藥劑。通過總體戰(zhàn)實施,示范區(qū)比農戶自防區(qū)施藥次數減少了1-2 次,平均農藥用量減少了30%以上(表3),總體防效在85%以上,有效推進了化學農藥減量工作,是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要一環(huán),目前病蟲防治應值得高度重視。
3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途徑探討
近年來,綠水青山受到政府部門關注,在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方面,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尤為顯得重要,但在當前消費觀念下,好產品往往賣不出好價錢,所以農戶對綠色產品及品牌意識不重視,加上綠色防控技術成本高、費工,這給技術推廣部門帶來了極大困難,如何突破瓶頸,關鍵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 政府部門主導,加強市場規(guī)范管理
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毙麄鳎哟髮r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重視和支持,提高政府部門和廣大農民對生物、物理、生態(tài)調控等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措施主動參與意識[2]。同時,加強市場監(jiān)管,鼓勵農產品綠色品牌創(chuàng)建,對綠色防控產品納入政府補貼機制,或對實施綠色防控的合作社、企業(yè)或種糧大戶給予鼓勵和支持,在農貿市場設立綠色產品專柜,加強宣傳,實現產品優(yōu)質優(yōu)價,提高綠色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3.2 農業(yè)部門主抓,強化示范推廣宣傳
以現代農業(yè)園區(qū)和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及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為平臺,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qū),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集成技術示范推廣,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大力宣傳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的意義、成效和經驗,提高農民對綠色防控技術的認識,使農民真正得實惠、見實效,增強其主動性和積極性[3];同時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載體,讓社會了解綠色防控的作用,增強農民綠色防控的信心,擴大綠色防控的社會影響,逐步引導廣大農戶積極主動參與綠色防控集成技術的推廣。
3.3 科研部門主研,加緊產品應用研發(fā)
目前綠色防控防治成本相對要比化學農藥防治成本高,且費時、費工,農民不愿意采用??蒲胁块T應加快研發(fā)速度,降低綠色防控成本和操作難度,提高防治效果??蒲胁块T還應與技術推廣部門合作,加強新技術、新產品試驗示范及應用,并在試驗應用中不斷改進,同時兼顧地區(qū)差異,以研發(fā)出成本低、效果好、操作簡便、適合推廣的好產品。
3.4 推廣部門主推,加快技術普及應用
技術推廣部門應建立完善推廣機構,通過開展有關惠農政策、新技術和新產品培訓,提高技術人員、服務人員和農民的專業(yè)素質,逐步提升服務質量,規(guī)范服務行為;農技人員要深入基層做好技術指導,及時把病蟲情報和技術信息提供給服務組織和農民,在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要深入田間,做好現場指導,幫助解決綠色防控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積極開展田間試驗、示范,不斷提高綠色防控技術的先進性、實用性和可操性[4]。要建立以各級農技推廣部門為主體,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專業(yè)協會、涉農企業(yè)和農民帶頭人廣泛參與的綠色防控多元化推廣機制,全面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實現農藥減量增效[5]。
參考文獻
[1] 張紹明,田子華,何東兵,等.江蘇省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植保導刊,2015(7):79-81.
[2] 李小榮.麗水山區(qū)病蟲害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植保導刊,2016(3):85-87.
[3] 眭丹,洪素娣.丹陽市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植保導刊,2018(7):79-83.
[4] 袁克建,石橋德.全州縣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實踐與思考[J].農業(yè)與技術,2015(21):27-28.
[5] 張開朗,谷愛娣,游樹立,等.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在建湖縣的應用實踐與效益評價[J].中國植保導刊,2011(5):17-21.
作者簡介
*通訊作者:張軍(1969-),江蘇姜堰人,揚州市職業(yè)大學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作物栽培與耕作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