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仁 譚仲俊 潘曉奇 孟飛劍
肝癌作為世界上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有著起病隱匿,發(fā)病較迅速的特點,僅依靠手術難以治愈,只能通過其他方式綜合治療[1-3]。作為冷凍消融技術的一種方式,氬氦刀具有創(chuàng)傷小的優(yōu)點;而粒子植入目前作為一種新型內放療方法,在臨床治療腫瘤應用較為廣泛[4]。兩者有關的臨床試驗報道較少,故筆者開展聯(lián)合應用于中晚期肝惡性腫瘤的試驗。
一、一般資料
所選樣本均來自丹陽市人民醫(yī)院,由2016年3月開始,截止2018年3月,共入選中晚期肝癌患者60例,接受抽簽隨機分組,兩組人口學情況及疾病相關信息見表1(P>0.05)。
表1 兩組基本信息
二、納入與排除標準
(一) 納入標準:①經(jīng)《原發(fā)性肝癌放射治療臨床實踐》[5]標準明確疾??;②均18歲以上,65歲以下;③短期接受惡性腫瘤保守干預患者;④知情同意。
(二) 排除標準:①Child-Pugh分級非A級者;②實驗室檢查結果異常,機體狀態(tài)差;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血小板檢查<50×109/L;⑤患精神疾病或因其他原因對治療缺少依從患者。
三、方法
(一) 治療方法:單一冷凍消融治療,不給予粒子植入,平躺、局麻,依照CT引導定位結果確定穿刺,進入癌灶后沿鞘內置入2 mm氬氦刀,依靠計算機控制氬氦刀操作,在操作系統(tǒng)下保持刀尖溫度-120℃以下,并維持15~20 min,冰球范圍比腫瘤直徑大1cm以上,然后利用氦氣系統(tǒng)調整溫度至30℃左右并凍融冰球,重復冷凍-加熱循環(huán)至腫瘤完全冰凍?;謴蜏囟群蟀纬鰵搴さ?,術后復查及常規(guī)止血等對應干預;觀察組另行125I粒子植入治療,18G粒子植入針(產(chǎn)自賽德公司)將125I粒子以1 cm間距植入。后進行CT掃描檢查,對遺漏及稀疏粒子進行增補。
(二) 觀察指標:①參考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實體瘤測量標準[6],評估時間為治療3個月后,囑患者返院接受評估;②測量并記錄腫瘤組織CT值,進行行為狀態(tài)評分(KPS)觀察;肝癌
CT值一般為40~60HU,病情嚴重時可超過60HU,分數(shù)越低表示情況越惡劣;③另詳細記錄患者院內情況,主要包括安全性指標。
四、統(tǒng)計學方法
一、腫瘤學療效比較
觀察組腫瘤學療效更佳,OR率高(P<0.05)。見表2。
表2 腫瘤學療效比較(n,%)
二、CT值、KPS評分比較
觀察組CT值、KPS評分與對照組差異顯著:CT值低,KPS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腫瘤組織CT值及KPS評分變化(±s)
三、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發(fā)熱13.33%(4/30),氣胸6.67%(2/30),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20.00%(6/30);對照組術后出現(xiàn)發(fā)熱6.67%(2/30),氣胸6.67%(2/30),總發(fā)生率為13.33%(4/30)。組間未見明顯差異(χ2=0.480,P=0.488)。
冷凍消融術已成為臨床腫瘤醫(yī)學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微創(chuàng)腫瘤外科技術,其通過氬氣的溫度變化,實現(xiàn)對靶向腫瘤的作用,實現(xiàn)癌細胞加速衰亡,實現(xiàn)治療目的;125I粒子作為能量反射性核素的一種能持續(xù)反射低熱X或γ射線,避免腫瘤細胞活化。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效果更好,氬氦刀借助CT進入癌灶內,但其也存在難以完全冷凍大肝癌的不足之處,大面積解凍冰球亦可能造成大出血,并且肝門區(qū)特殊部位或大血管等氬氦刀不能觸及的癌組織也會給手術帶來難度,粒子植入可有效對這一不足進行補充,解決氬氦刀難觸及的病變位置,進一步殺滅殘留的肝癌細胞[7]。觀察組手術后的CT值更低,而KPS評分在干預前及對照組組間比較均明顯增加。氬氦刀可實現(xiàn)殺滅殘存腫瘤及微小病灶轉移,降低癌灶進一步發(fā)展而導致患者復發(fā)的病理改變,125I粒子通過其產(chǎn)生的γ射線不斷消滅癌細胞實現(xiàn)改善預后的目的。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20.00%和13.33%,無明顯差異,安全性滿意。125I粒子的原理是依靠γ射線的放射性,但其相對精準,操作者對其干預范圍可進行掌握,但因外放射小不會導致全身并發(fā)癥,并且氬氦刀術后會通過三維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系統(tǒng)對殘留癌組織進行125I植入計劃擬定,較有針對性,從而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放射傷害[8]。
綜上,粒子植入+冷凍消融對于中晚期肝惡性腫瘤有滿意的腫瘤學療效,其價值還有待開展更為長期的試驗,以獲得更多可靠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