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濤
手足口病其實是兒童口腔里面比較常見的傳染病,現(xiàn)在列入我國丙類傳染病,多見于3歲左右的兒童[1]。主要感染源為柯薩奇病毒或腸道病毒71型(EV71)病毒,臨床上會發(fā)現(xiàn)患兒有時候伴發(fā)熱癥狀,手掌心、腳底或臀周有很多丘疹或水皰,主要為口腔癥,比如在患兒軟腭處、頰部或舌部,可以看到很多潰瘍[2],現(xiàn)在有些嚴重手足口病,有些會導致心肌炎、損傷神經(jīng)系統(tǒng),甚至死亡,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治療。本研究分析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使用不同劑量重組人干擾素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93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47例)與對照組(46例)。觀察組女26例,男21例;年齡2~8 歲,平均年齡 (4.12±1.30)歲。對照組女 24 例,男22例;年齡2~8歲,平均年齡(4.05±1.32)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純杭议L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并為重癥患兒,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標準:惡性腫瘤,不配合本次研究,精神性疾病。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注利巴韋林(山東圣魯制藥,國藥準字 H20003099)靜脈滴注治療,10 mg/(kg·d),分2次給藥。在此基礎(chǔ)上對照組用低劑量重組人干擾素(深圳科興生物工程,國藥準字S20033034)治療,霧化吸入2 μg/kg,2次/d。觀察組用高劑量重組人干擾素治療,霧化吸入 4 μg/kg,2 次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效果判定[3]:顯著:臨床癥狀消失,神經(jīng)功能正常,病毒檢測陰性;改善:臨床癥狀減輕,神經(jīng)功能改善,病毒檢測陰性;無效:臨床癥狀未變,神經(jīng)功能未恢復,病毒檢測陽性??傆行?顯著率+改善率。②神經(jīng)功能指標。包括NSE、人S100B蛋白。③NIHSS評分和ITAQ評分。NIHSS評分分數(shù)越高,神經(jīng)功能受損越嚴重。④不良反應。包括發(fā)熱、疲勞、頭痛、惡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神經(jīng)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NSE、人S100B蛋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SE、人S100B蛋白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NIHSS和ITAQ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ITA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 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ITAQ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神經(jīng)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神經(jīng)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 NSE(μg/L) 人S100B蛋白(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21.03±2.42 11.33±1.91a 0.51±0.09 0.25±0.03a對照組 46 21.38±2.07 16.27±1.82 0.52±0.06 0.38±0.04 t 0.7488 12.7642 0.6291 17.7550 P 0.4559 0.0000 0.5309 0.0000
表3 兩組NIHSS評分、ITAQ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NIHSS評分、ITAQ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 NIHSS評分 ITAQ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37.58±9.28 20.84±5.85a 8.56±1.92 13.91±2.35a對照組 46 37.51±9.06 30.74±6.73 8.71±1.76 10.03±1.48 t 0.0368 7.5761 0.3925 9.5038 P 0.9707 0.0000 0.6956 0.0000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的腸道傳染病。10歲以下的兒童為易感人群[4],它的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發(fā)熱,在口腔、手、足還有臀部發(fā)生斑丘疹、皰疹或者是破潰以后出現(xiàn)潰瘍,嚴重的會出現(xiàn)腦炎、心肌炎、肺水腫等[5]。手足口病在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是在夏秋季更多見一些,尤其是在幼兒園、托兒所容易發(fā)生聚集性的病例,2008年我國把手足口病列入了傳染病,按照傳染病來管理[6]。重癥手足口病會引發(fā)腦部神經(jīng)功能問題,影響患兒的認知功能,因此需要進行治療。
利巴韋林是常用的抗病毒藥物,但是單獨使用對于重癥的手足口病患兒效果不理想,常和重組人干擾素聯(lián)合使用以提高治療效果,但是重組人干擾素的使用劑量是臨床的熱點問題,劑量低會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且對腦部保護較差[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62%,高于對照組的71.7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SE、人S100B蛋白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ITAQ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重組人干擾素也是臨床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干擾素(IFN)通過阻斷病毒蛋白的合成,抑制病毒核酸的復制和轉(zhuǎn)錄,與靶細胞表面的IFN受體結(jié)合,誘導靶細胞產(chǎn)生2-5A合成酶、蛋白激酶(PKR)和MX蛋白等多種抗病毒蛋白,進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8]。4 μg/kg 的劑量更利于對腦部的保護,改善神經(jīng)功能,且也增強抗病毒的作用,有效殺死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治療效果顯著,也不會因為加大劑量而引起較多的不良反應,安全性也較高。
綜上所述,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使用高劑量重組人干擾素,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有效改善神經(jīng)功能,促進認知功能和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且高劑量不會引發(fā)較多的不良反應,安全性高,因此具有臨床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