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評
梅州地處粵東北山區(qū),屬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基本延續(xù)。近年來隨著村落人口外流增多,傳統(tǒng)村落“空心化”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但因為客家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固守,傳統(tǒng)村落基本保持完整,村落宗族、民俗等活動依然延續(xù)。先后有6個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zhèn),40個入選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保護名錄;有8個村鎮(zhèn)被評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名鎮(zhèn),57個村落被評為廣東傳統(tǒng)(古)村落,這在廣東全省各地市中是數(shù)量最多的。為讓讀者感受梅州古村古鎮(zhèn)古村落的風采,本欄目將陸續(xù)刊出梅州市各縣區(qū)的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名鎮(zhèn)、傳統(tǒng)(古)村落,敬請期待。
寨頂巷位于五華縣河東鎮(zhèn)水寨大橋東橋頭,是典型的客家封閉式圍寨。2012年入選“廣東省古村落”名錄。
據(jù)《長樂縣志》載,明隆慶年間,蘇繼相等民軍活動頻繁,貢生周勛為加強防御,便“毀己屋磚石,鳩眾筑立水寨樓堞,峻整似城?!边@里所提及的“水寨”,便是寨頂巷村的建村來歷。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古寨頂巷村為封閉式圍寨,緊靠琴江岸邊,三面臨水,一面是洼地農(nóng)田。因為這樣的格局,才凸顯“險固足恃”。雖然當年周圍的圍寨多處被攻破,但古寨安然無恙。明朝的周遵、清朝的李逢祥等,均依此處御寇有功,受到地方人士的擁戴。
寨頂巷村設南、西、北三門。南門樓上筑有一座磚瓦構造的懸山廟,供奉圣母娘娘,即媽祖。
水寨南門樓天后神像
門樓內(nèi)筑數(shù)十座民宅,皆為上三下三布局,每棟占地300-500平方米。沿著石板路右拐,映入眼簾的是古色古香的劉氏祖屋,墻壁屋檐用的是封火墻,屋檐外延頗有講究,不用木材用青磚以犬牙狀伸出托住瓦面,據(jù)說如此講究是出于防火考慮。該古屋為上五兩廊三天井四斗池,正門為“鳳”字棟,具有濃厚的中原傳統(tǒng)民居特色。
穿過橫巷道,沿著中間的石階左轉就是玉公祠。相傳玉公祠風水為“獅形”,正門兩側有兩個圓形的窗戶,據(jù)說這就是正門兩側的獅眼,獅尾在鋪背嶺。民間口傳,在今水寨大橋下有石嘴,夜深人靜時候,可以聽到舞獅時的鑼鼓聲,十分生動逼真。又相傳,玉公祠不能修整,如果修整,水寨墟就會火燒店。碰巧在1989年修后不久,1990年水寨墟就有店起火。
該村在古時至上世紀五十年代,航運十分發(fā)達,出西門就可以乘坐大木帆船溯江而上至安流、龍村;順流而下可至水口、梅縣、潮州直到出海。從南門至北門長200多米的石板路是村民出入的主道,沿主道兩側,東面有三條橫巷道,西面有四條橫巷道,形成 “豐字”格局,使整個村莊既成一體,又各自相對獨立,這種建造設計不僅考慮起到通風、采光、排水作用,小區(qū)與小區(qū)之間由南北向主道和東西向橫道相隔,且便于防盜防襲擊,村民出行也尤為方便。據(jù)了解,該村鼎盛時期有3000多人,現(xiàn)在仍有居民約300人。
寨頂巷村原有13姓,由于時代的變遷,許多姓氏已陸續(xù)遷走,現(xiàn)在僅剩周、留、李等4姓。寨頂巷村整個寨子氛圍祥和、人際和諧。村里設有嘗產(chǎn)(相當于現(xiàn)在的基金會),供祭祀及資助學童攻讀。從古至今,不分姓氏,但凡是紅白好事,各姓氏人都會到齊,沒有大小姓的歧視區(qū)分。村民間均以“大哥”“細叔”相稱,這已成為村里的規(guī)矩和慣例。由于村落多姓雜居,各姓氏的習俗自然揉合在一起很有特色,包括婚禮、從合年庚、會見、踏嫁場、挑紅頭帕、入洞房、鬧新房等一整套禮儀,現(xiàn)在都能傳承有序。
正月十五元宵周氏迎燈會,是寨頂巷村較為獨特的傳統(tǒng)特色節(jié)目。相傳燈會是七世祖周瑄在明成化年間(1465-1488)倡議發(fā)起的,至今延續(xù)。每年元宵迎燈會,周姓族人傾巢出動,就連出嫁的女兒也都會回來,返家時帶燈回去。整個水寨墟萬人空巷,非常熱鬧。
在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南門天后圣母生日,有迎古事、安龍、出巡游行等活動。迎古事的時候,敲鑼打鼓、舞獅,還有五六個精心裝扮的年齡在15歲以下的“古事妹”,一個“古事妹”由4人一組扛著。古今流傳山歌:“年年三月二十三,古事迎到鋪背嶺;阿哥著身白卦里,阿妹著身士林藍?!卑棕岳?、士林藍是當時很時髦的衣服,不難想象當時的盛況。
目前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都還過節(jié)。節(jié)日氛圍相當濃厚,每年各地宗親返鄉(xiāng)過節(jié),參與人數(shù)達千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