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肖芳
四肢骨折多因外力造成,生活中較為常見,臨床多有疼痛、行動障礙等表現(xiàn),給患者帶來生理痛苦的同時可影響其正常生活,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針對四肢骨折病癥,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其手術效果較好,但最終治療效果與術后護理密切相關。中醫(yī)護理臨床路徑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結合了中醫(yī)治療及西醫(yī)整體的特點,應用于患者圍術期效果較好[2]。本研究對四肢骨折手術患者實施中醫(yī)護理臨床路徑干預,旨在探討該護理對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質量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130例四肢骨折手術患者,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分為2組,各65例。對照組中男33例,女32例;年齡為18~66歲,平均年齡為(41.36±4.67)歲;其中上肢骨折、下肢骨折分別為30例、35例。觀察組中男34例,女31例;年齡為18~67歲,平均年齡為(42.65±4.52)歲;其中上肢骨折、下肢骨折分別為36例、29例。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X線檢查確診為四肢骨折;②伴有疼痛、活動受限及畸形等癥狀;③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重度貧血;②肝腎功能障礙;③心衰、心率失常;④凝血功能障礙;⑤精神障礙。
1.3 方法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其包括:①術前講解:為患者講解手術的治療效果、手術疼痛的特點與治療措施;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及時為其疏導不良情緒,樹立治療信心。②術后觀察:確保病房質量的同時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疼痛程度,若有異常及時通知醫(yī)師處理,并按照醫(yī)囑予以鎮(zhèn)痛藥物。觀察組結合常規(guī)護理行中醫(yī)護理臨床路徑,其包括:①建立護理小組:由責任醫(yī)師、護理長及??谱o士組成,為護理小組制定嚴密護理措施,并對其定期考核,確保護理專業(yè)度。②入院護理:于患者入院后,對病房及周邊環(huán)境進行詳細介紹,緩解患者緊張與焦慮感,并對患者介紹護理小組人員,尤其是責任醫(yī)師及??谱o士,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指導家屬正確護理方法,避免患者痛感加重。③中醫(yī)護理:根據(jù)患者病情,實施耳穴壓豆、艾灸、推拿等護理措施,觀察實施效果,并做好相應記錄。④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骨折正確治療方法及護理措施,提高其疾病認知度及配合度。⑤康復訓練:在患者病情允許范圍內盡早進行康復訓練,促進機體功能恢復,與此同時指導患者定期翻身,避免壓瘡形成,影響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①于術日當天、術后第1天、第3天、出院當天,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2組疼痛程度,總分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重。②于護理前后,采用FACT生活質量量表[3]評估2組生活質量,其包括軀體生理健康、社會健康、功能健全、情緒穩(wěn)定及注意事項5個維度,共39個條目,各條目1~5分,滿分195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③護理后,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評估2組護理滿意度,其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75,重測信度為0.76,總分為100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80分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疼痛程度與術日當天相比,2組術后第1天、第3天、出院當天疼痛評分逐漸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 (例,
2.2 FACT評分與護理前相比,2組護理后FACT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FACT評分對比 (例,
2.3 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護理滿意度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四肢骨折在骨科極為常見,其多由外力因素所導致,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疼痛及運動障礙等,臨床多采用手術方式治療,但術后易發(fā)生感染情況,若不做好護理措施,可影響最終治療結果[4]。中醫(yī)認為骨折疼痛是由骨斷筋傷、血氣瘀滯、脈絡不通而導致,故骨折后做好中醫(yī)護理措施,疏通脈絡、活血散瘀,以減輕患者疼痛感。
中醫(yī)護理臨床路徑是結合了中西醫(yī)優(yōu)勢而形成的新型護理模式,將中醫(yī)理念及操作技術融入臨床護理路徑中,發(fā)揮兩者不同優(yōu)勢,使護理效果更佳[5]。臨床護理路模式具有高效、有序等優(yōu)點,可為患者提供高效的護理措施,通過對患者講解疾病知識及治療作用,提高其疾病認知度,并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從而促進身體機能恢復,緩解疼痛感;與此同時,多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及時為其疏導不良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減輕患者心理壓力的同時也可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期間,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臨床路徑表實施護理措施,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疼痛情況,并且根據(jù)病情加入中醫(yī)艾灸、推拿等護理措施,促進其肢體血液流通、經脈疏通,從而減輕患者疼痛感,提高生活質量;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給予相應的健康護理方案,協(xié)助并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使其機體機能恢復,加快傷口愈合速度,從而促進身體康復,縮短住院治療時間[6-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第1天、第3天、出院當天疼痛評分較對照組低,護理后FACT評分、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表明四肢骨折手術患者采用中醫(yī)護理臨床路徑干預可減輕疼痛感,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中醫(yī)護理臨床路徑干預四肢骨折手術患者應用效果較好,可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其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