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鳳嬌 溫賢金 陳 坤 韋克金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周圍組織發(fā)生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其發(fā)病特點是起病緩慢、病程長且會出現(xiàn)反復急性發(fā)作導致病情加重,主要臨床癥狀有咳嗽、咳痰、喘息,當患者出現(xiàn)以病毒、細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呼吸道感染時會加重病情,此病癥發(fā)作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很大的影響[1]。目前,臨床主要采取西醫(yī)常規(guī)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等治療,以減輕臨床癥狀,但較難根治。而芪冬潤肺湯作為此病癥的中藥制劑,應用較多。本研究旨在探討芪冬潤肺湯輔助治療慢性支氣管炎遷延期氣陰兩虛證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我院門診就診的78例氣陰兩虛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39例)和研究組(39例)。研究組中男21例,女18例;年齡36~71歲,平均年齡為(61.22±5.32)歲;病程2~18年,平均病程(7.87±3.71)年。對照組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36~72歲,平均年齡為(60.54±5.77)歲;病程2~19年,平均病程(7.98±3.46)年。2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西醫(yī)診斷:符合《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中慢性支氣管炎標準,包括咳嗽病程長、咳嗽時有燒心、反酸,臨床分期處于慢性遷延期;②中醫(y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關于氣陰兩虛型慢性支氣管炎標準,包括干咳無痰或少痰不易咳出、口干、咽燥、潮熱盜汗、舌紅少苔以及脈細數(shù);③家屬或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本次試驗的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可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如肺結核、肺膿腫、哮喘、支氣管擴張、鼻炎等;②對本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或有不耐受癥狀;③近期內未使用過抗感染、止咳化痰類平喘藥物;④不能有效配合治療者。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西藥治療:服用具有抗感染、化痰止咳、解痙平喘等作用的對癥藥物,包括:注射用頭孢尼西鈉(國藥準字H20056761,生產(chǎn)廠家:深圳華潤九新藥業(yè)有限公司)2 g+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靜滴,每天1次;鹽酸氨溴索分散片(國藥準字H20060369,生產(chǎn)廠家:通寧市華邦藥業(yè)有限公司)口服,30 mg/次,每天3次,氨茶堿片(國藥準字H12020118,生產(chǎn)廠家: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口服,0.1 g/次,每天3次,依據(jù)患者病情進行治療方案調整,療程為14 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芪冬潤肺湯輔助治療。芪冬潤肺湯方包括:黃芪、天花粉各20 g,南沙參、桔梗各15 g,霜桑葉、款冬花、枇杷葉各12 g,麥冬、玉竹、苦杏仁、桑白皮、紫菀各10 g,地龍8 g,甘草6 g。用水煎成湯劑取300 ml,1劑/d,早晚各服1次,療程為14 d。
1.3.2 觀察指標患者治療14天后觀察記錄如下指標:①炎癥因子:C反應蛋白(CRP)水平。②中醫(yī)證候評分:對喘息、咳痰、咳嗽、哮鳴癥狀進行單項評分,按癥狀嚴重程度分別評分為0分(無)、2分(輕)、4分(中)、6分(重)[4]。③臨床效果: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進行判定;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肺部干/濕啰音等完全消失,視為痊愈;臨床癥狀相比治療前顯著好轉、肺部干/濕啰音體征顯著減輕,視為顯效;臨床癥狀相比治療前有所改善,肺部干/濕啰音有所改善,視為有效;臨床特征以及肺部干/濕啰音均無明顯改善,視為無效。
2.1 炎癥因子治療前,2組患者的CRP水平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2組患者CRP水平均顯著改善,且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 (例,
2.2 中醫(yī)證候評分治療前,2組患者的喘息、咳痰、咳嗽、哮鳴的中醫(yī)證候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2組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均顯著改善,且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例,
2.3 臨床療效治療后,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4.523,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例,%)
西醫(yī)理論認為,慢性支氣管炎的發(fā)病可能與有害氣體、空氣中的有害顆粒、病毒、細菌等感染有關,其主要發(fā)病機制是支氣管、氣管及其周圍組織發(fā)炎導致患者氣道阻力增加,從而引發(fā)咳嗽、氣喘等[5]。故西醫(yī)主要進行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對癥治療,在癥狀緩解方面具有一定的療效,但難根治,易復發(fā),且治療周期較長。
中醫(yī)理論則認為,肺主氣,“肺為嬌臟,不耐寒熱”,而氣陰兩虛型慢性支氣管炎主要是因為外邪侵襲,導致肺功能失調、肺氣陰不足而致咳嗽。因此,治療應以益氣養(yǎng)陰、潤肺調理為主[6]。隨著中醫(yī)藥在臨床治療中廣泛推廣,臨床實踐顯示,芪冬潤肺湯在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效果較好,方中的黃芪可固表補氣、利水消腫;麥冬可養(yǎng)陰潤肺;霜桑葉可疏散風熱,清肺止咳;南沙參可養(yǎng)陰清肺、化痰止咳;玉竹可養(yǎng)陰、潤燥、清熱、生津、止咳;天花粉可生津潤燥;苦杏仁可降氣止咳平喘;桑白皮可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紫菀可寬胸理氣、潤肺;款冬花可潤肺下氣、化痰止嗽;枇杷葉可清肺化痰、降逆止嘔;桔??芍箍褥钐?、宣肺利咽;地龍可清熱定驚、通絡平喘;甘草可清熱解毒、祛痰止咳。以上各味中藥在本方中協(xié)同作用,可達益氣補中、滋陰潤肺、止咳化痰之功效[7,8]。
由本研究可知,治療后,芪冬潤肺湯聯(lián)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研究組的CRP水平和中醫(yī)證候評分改善幅度明顯優(yōu)于僅進行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對照組,其療效也更高。綜上所述,在慢性支氣管炎遷延期氣陰兩虛證患者中,基于西藥常規(guī)治療,芪冬潤肺湯可從根源出發(fā)調理肺臟,對于臨床癥狀緩解有積極意義,可促進機體恢復,利于疾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