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祥
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損傷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狀動脈部分或完全阻塞,經過治療后又重新再通,血管損傷反而呈短暫加重的病理生理現象,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尿激酶溶栓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的常用方式,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促進梗死區(qū)域血流通暢,但部分療效不盡如人意。中醫(yī)在治療疾病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其中四逆湯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藥物,具有溫中祛寒、回陽救逆之效,可有效保護心肌損傷。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四逆湯對AMI缺血再灌注損傷患者心肌損傷標記物水平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4月—2019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09例AMI缺血再灌注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8年審(101)號),依據盲抽法分為對照組(54例)與觀察組(55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7例;年齡44~72歲,平均年齡(58.49±4.13)歲;梗死部位:前壁8例、前間壁11例、下壁7例、正后壁13例、下壁15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8例;年齡43~73歲,平均年齡(58.61±4.50)歲;梗死部位:前壁11例、前間壁9例、下壁8例、正后壁16例、下壁11例。比較上述2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中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且經心電圖檢查確診;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主癥:心前區(qū)持續(xù)疼痛、乏力氣短、心跳加快;次癥:面色蒼白、失眠多夢、食少納呆、唇甲青紫;舌脈:苔薄或少苔,舌紅少津,脈細澀。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對治療藥物無過敏發(fā)應,且耐受;②服用甘油類藥物癥狀未緩解;③患者與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且簽署相關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②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③凝血功能異常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鎮(zhèn)靜、止痛、生命體征監(jiān)測等常規(guī)治療,同時依據患者病情加入他汀類、β受體阻滯劑類等對癥藥物治療。對照組予以患者注射用尿激酶(山西普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1651,規(guī)格:10萬U)溶栓治療,將150萬U注射用尿激酶置于100 ml 0.9%生理鹽水中,予以患者靜脈滴注,30 min內滴注完,連續(xù)用藥治療7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四逆湯治療,其方劑為:炙甘草6 g,干姜6 g,生附片10 g。每日1劑,用水煎煮藥物取300 ml藥汁,于早晚溫服,連續(xù)服藥7 d。
1.4.2 觀察指標采取2組患者治療前、后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離心后取上層血清,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心肌肌鈣蛋白I(cTnI)水平,采用酶聯熒光分析法檢測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記錄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如休克、出血、心律失常等。
1.4.3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評估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判定標準為: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80%及以上;有效:臨床癥狀緩解,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30%~70%;無效:未達以上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臨床療效與對照組總有效率79.63%相比,觀察組94.55%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治療前,比較2組CK-MB、cTnI、NT-proBNP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CK-MB、cTnI、NT-proBNP水平均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對比 (例,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照組休克、出血、心律失常發(fā)生例數分別為1例、2例、3例,總發(fā)生率為11.11%;觀察組休克、出血、心律失常發(fā)生例數分別為0例、1例、1例,總發(fā)生率為3.64%;組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74,P=0.134)。
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損傷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區(qū)域氧自由基負荷過重,機體酸堿環(huán)境紊亂,導致病灶處出現血管壁改變,尤其是血管內皮功能、心肌收縮功能及電傳導功能發(fā)生一系列損傷性變化,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患者發(fā)生嚴重心率失常,有猝死風險[5]。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多采用他汀、β受體阻滯劑、溶栓等類藥物治療,但臨床治療效果不佳,且易導致諸多不良反應產生。因此給予優(yōu)質、有效治療尤為重要。
尿激酶是從健康人腎組織培養(yǎng)中獲得的一種酶蛋白,作用于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可催化裂解纖溶酶原成纖溶酶,從而降解血循環(huán)中的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等,發(fā)揮溶栓作用,但單獨使用,臨床效果不佳[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心肌損傷標志物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表明AMI缺血再灌注損傷患者采用四逆湯治療效果確切。分析原因在于,急性心肌梗死屬于中醫(yī)學“胸痹”“心痛”范疇,其發(fā)病機制主要由于氣血不足、郁久而亢,導致其經絡阻滯、氣滯和血瘀,此癥應以活血化瘀、行氣開竅、散寒回陽等對癥治療。四逆湯方劑中附片辛甘大熱,走而不守,為君藥,具有溫腎壯陽、祛寒救逆、散寒止痛之效,并能通行十二經,振奮一身之陽;干姜辛溫,守而不救逆,并能通行十二經,振奮一身之陽,與附片相配,可增強回陽之功,為臣藥;炙甘草和中緩急,具有溫養(yǎng)陽氣、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之效,并對姜附燥熱之性起緩和作用,為佐藥;諸藥合用,可奏回陽救逆、活血化瘀、行氣開竅之效。且現代藥理表明,干姜與附片可與機體中腎上腺素受體相結合,具有較強的擴張血管的作用,為心肌血流循環(huán)增加營養(yǎng),從而使心肌缺血、缺氧狀態(tài)得以緩解,從而達到有效治療AMI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效果[7,8]。
綜上所述,AMI缺血再灌注損傷患者采用四逆湯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