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松領 閆小寧
系統(tǒng)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是西醫(yī)的稱法,而平時聽到最多的稱法是硬皮病。西醫(yī)認為SSc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結締組織病,臨床特征為彌漫性或局限性皮膚纖維化和增厚,也有一定幾率影響到部分內臟(包括心、肺和消化道等)的全身性疾病[1]。中醫(yī)中并沒有這個病名,應歸屬于中醫(yī)學“皮痹”“痹證”“皮痹疽”“皮痿”的范疇。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謂:“痹者……其狀肌肉頑厚或肌肉酸痛……由氣血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日久不愈,入于經絡,搏于陽經,亦變全身體手足不隨。”
西醫(yī)對硬皮病的治療基本為糖皮質激素、青霉胺等對癥治療,但效果并不盡人意,且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而中醫(yī)治療硬皮病頗有特色,療效不錯。中醫(yī)臨床證型主要以脾腎陽虛、氣血虧虛、血瘀阻絡最為常見,但中醫(yī)治療硬皮病的用藥復雜多變,為探討其內在規(guī)律,現對中醫(yī)治療硬皮病的文獻中所用中藥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1 數據來源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采用高級檢索功能,以“硬皮病”為主題詞,以“中醫(yī)”為關鍵詞,發(fā)表時間選定為1999年1月—2019年10月,進行文獻檢索,共選出文獻98篇。
1.2 納入標準①有明確的治療例數。②確診為硬皮病。③有完整的治療過程及效果記錄。④處方藥物組成及劑量明確。
1.3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綜述類文獻。③碩博論文。④一稿多發(fā)者只取一篇計入。
1.4 數據處理在選出的98篇文獻中,根據上述納入和排除標準,逐篇閱讀篩選,最終收集到合格文獻25篇,總結出中醫(yī)用方33首,涉及中藥143味,累計頻次532次。
1.5 藥名規(guī)范對文獻中出現的不同名的同味藥,參考全國高等中醫(yī)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藥學》(第九版)[2]逐一予以規(guī)范。例如:“當歸”和“當歸尾”統(tǒng)一為“當歸”; “枸杞子”和“枸杞”統(tǒng)一為“枸杞子”;“芥子”和“白芥子”統(tǒng)一為“芥子”等。
1.6 數據分析將數據導入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硬皮病文獻收集中藥數據庫,并對所有中藥使用頻次、藥物種類、藥物歸經及藥性進行統(tǒng)計,利用SPSS 22.0軟件對高頻藥物進行聚類分析,用樹狀圖表示分析結果。用SPSS Modeler軟件,設置參數為:支持度≥20,置信度≥90%,最大前項數3,進行藥物相關性分析。
表1 治療硬皮病的常用中藥(頻次≥4)分析表
2.2 藥物種類分析在常用45味藥中,使用最多的前4種藥分別是補氣藥、活血調經藥、補血藥和發(fā)散風寒藥,占常用藥的60.21%,且含有高頻藥10種(76.92%)。見表2。
表2 常用藥物功效及頻次分布
2.3 藥物歸經分析根據統(tǒng)計,常用的45味中藥主要以肝、脾、腎、心和肺為主,分別是26味、15味、15味、12味和12味。見圖1。
圖1 45味藥物歸經分析
2.4 藥性及藥味分析統(tǒng)計顯示,45味常用中藥中藥性寒、涼、微寒、平、溫、微溫和大熱7種,而主要以溫性和寒性為主,藥味則分為甘、辛、苦、酸、咸、淡、澀7種,主要以甘、辛和苦味居多。見表3。
表3 常用藥物藥性及藥味分析
2.5 藥物聚類分析采用Excel 2010對13種高頻藥物進行數據統(tǒng)計處理,再利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 22.0,對13味高頻藥物進行聚類分析,得到高頻藥物聚類樹狀圖。見圖2。由圖可得6種核心藥物聚類組合,組合1:桂枝和紅花;組合2:甘草和附子;組合3:黃芪和當歸;組合4:川芎、雞血藤和白芍;組合5:熟地黃、白術和土茯苓;組合6:丹參。見表5。
圖2 高頻藥物聚類樹狀圖
表5 核心藥物聚類組合
2.6 高頻藥物相關性分析利用SPSS Modeler軟件對高頻藥物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給出11對相關藥對組合,且每個組合的提升度都大于1,意味著在統(tǒng)計學上為有效組合[4]。見表6。
表6 高頻藥物相關性分析
到目前為止,醫(yī)學上對硬皮病還沒有較為明確的發(fā)病機制,只是認為硬皮病的發(fā)病及發(fā)展與多因素相關,根據文獻顯示,中醫(yī)多認為其病機為虛與瘀血,氣虛血瘀,加之外邪作用,使得皮膚痹阻,從而失去韌性。故中醫(yī)治療硬皮病的思路之一便是益氣養(yǎng)陰及活血化瘀,用藥以補氣藥、活血調經藥、補血藥和發(fā)散風寒藥為主。黃芪、甘草、白術和黨參等用于補氣,當歸、熟地黃和白芍等用以補血;川芎、丹參、紅花和雞血藤等活血通絡;桂枝、細辛和生姜等發(fā)散風寒解表,諸藥合用,起到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之作用。
統(tǒng)計分析顯示,硬皮病用藥藥性以溫與平最為突出,溫、平藥合計占比62.22%。而藥味則以甘、辛和苦味藥為主要用藥?!吨兴帉W》[2]教材論及甘味藥時寫道,甘:“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yǎng)補虛、消食和胃、調和藥性及緩解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馮則怡[5]認為,辛入肺,能散能潤能橫行, 有發(fā)散、行氣、調暢氣機、宣通陽氣、發(fā)散郁火、升提藥性等功效, 故辛味藥在皮膚病的治療中應用較多。柳吉玲[6]認為,苦味,能瀉、能燥、能堅;甘、辛、苦味結合溫、平性,甘溫以補益祛寒,辛以發(fā)散,溫陽散寒。
對藥物歸經統(tǒng)計分析顯示,治療硬皮病的藥物歸經以肝、腎、脾為主。唐·王冰注《素問·五藏生成》說:“肝主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故醫(yī)家們主選歸肝經藥來治血。腎具有調整和維持免疫平衡及其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7],而中醫(yī)認為,硬皮病多為腎陽虧虛,因腎為先天之本,為一身陰陽之根本,故溫腎則陰翳自消,寒濕之邪自愈[8]。
通過對高頻藥物的聚類分析,不難得出醫(yī)家治療硬皮病喜用活血調經和發(fā)散風寒的組合,例如組合1(桂枝和紅花),桂枝有發(fā)汗解肌、助陽化氣之功效,桂枝所含桂皮油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使血液流向體表,從而有利于發(fā)汗和散熱[2];而紅花則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之功效,二者結合的典型代表便是方劑桂枝紅花湯。補氣溫里組合,例如組合2(甘草和附子),附子屬溫里藥,《中藥學》[2]對溫里藥的解釋是:凡以溫里祛寒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療里寒證的藥物,稱溫里藥,又名祛寒藥,附子具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甘草是典型的補氣藥,二者合用,便達到暖肌補中,益精氣的效果。補氣補血組合,例如組合3(黃芪和當歸),當歸性甘溫質潤,是補血養(yǎng)血圣藥,黃芪可補氣益脾,兩味藥齊用,可達到氣血雙補之功效?;钛雇础⒒钛{經和補血組合,例如組合4(川芎、雞血藤和白芍);補氣補血利水滲濕,例如組合5(熟地黃、白術和土茯苓);活血調經,例如組合6(丹參),丹參被分為單獨組合,丹參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曰:“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丹參被列為活血調經之上品,不僅具有活血祛瘀、痛經止痛之功效,且有清心涼血、除煩安神之功。
高頻藥物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核心藥物組合主要為補氣、活血調經、補血、活血止痛和發(fā)散風寒藥組成。比如支持度最高的組合黃芪和紅花,即為補氣和活血調經藥物組合;提升度最高的組合當歸、雞血藤和黃芪組合,便是補血、活血調經和補氣藥組合。這也驗證了目前中醫(yī)治療硬皮病主要從治血補虛入手。
硬皮病本身就屬于難治病,但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病之所以沒治好,是因為沒有找對方法。故除上述文獻載明內服中藥法治療硬皮病外,我國中醫(yī)工作者還從不同角度去嘗試治療硬皮病,且均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閆小寧[9]等運用“熱敷藥”外敷(藥物組成:白附子、獨活、川烏、木通、白鮮皮、紅花、透骨草、木通、艾葉、料姜石(火煅))治療硬皮病患者35例效果明顯;趙志芬[10]采用溫針灸配合刺絡拔罐法治療局限性硬皮病患者8例,總有效率75%;陳東東[11]等將黃芪、丹參、伸筋草、威靈仙、馬鞭草、大生地黃、雞血藤、桃仁、紅花、川芎、土茯苓皮等藥加水煮沸并控制在40 ℃左右,對患者進行熏蒸治療,結果患者皮膚硬度明顯降低。
中醫(yī)在治療硬皮病方面療效顯著,且毒副作用較小,我國當代醫(yī)家在前人經驗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嘗試,使得中醫(yī)治療硬皮病不斷的完善。本文收集數據有限,并不能完全代表中醫(yī)治療硬皮病的用藥方法,但在對其病因不明確的情況下,依照中醫(yī)歷來遵循不拘泥于一癥一方的規(guī)則,只要辨證準確,用藥得當,先輩治療硬皮病的經驗對我們來講都具有參考價值。本文旨在統(tǒng)計總結硬皮病的中醫(yī)用藥規(guī)律和特點,為后續(xù)中醫(yī)工作者治療硬皮病分清病理因素、適當選藥提供了參考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