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舟 李 鈞 焦建偉
近十幾年來兒童尿石癥的發(fā)病率平均年增長6%~10%,20年內其病例數(shù)增加近5倍,引起了全球臨床及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廣泛關注[1]。相比于成年患者,結石患兒治療的風險更大,關注點更多。術者應爭取結石完全清除的同時,盡可能采用創(chuàng)傷性較小的術式以保護患兒腎功能。逆行輸尿管軟鏡碎石術(retrograde intrarenal stone surgery,RIRS)與可視經(jīng)皮腎鏡碎石術(Micro-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icroperc)是目前應用于兒童腎結石的兩種主流微創(chuàng)術式[2]。RIRS是通過患兒泌尿系統(tǒng)自然腔道到達結石所在部位,具有創(chuàng)傷性較小等優(yōu)勢。Microperc是在經(jīng)皮腎鏡碎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基礎上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相比于標準通道PCNL(20~24F)、微通道PCNL(mini-PCNL,14~18F),Microperc技術不僅保證安全建立經(jīng)皮腎通道,同時其4.8F的工作外鞘可極大地降低通道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研究表明RIRS與Microperc均為中等直徑(1~2 cm)兒童腎結石有效、安全的手術方式,甚至包括嬰幼兒患者,而鮮有研究報道兒童下盞結石對兩種術式療效的影響[3,4]。本研究回顧性收集直徑1~2 cm的腎下盞結石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從結石清除率(stone free rate,SFR)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比較Microperc和RIRS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回顧性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于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泌尿外科進行手術治療的腎下盞結石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①結石直徑1~2 cm;②患兒年齡<18歲;③接受Microperc或RIRS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患側合并中上盞結石、輸尿管結石或同時合并膀胱結石;②患側尿路解剖結構異常;③術前無CT影像學資料;④失訪或未簽署知情同意。本研究共納入61例符合上述納入和排除標準的結石患兒,其中男童46例,女童15例,年齡范圍6個月至12歲。61例結石患兒中27例接受Microperc治療(Microperc組),34例接受RIRS治療(RIRS組)。結石資料均參考術前CT影像、術后超聲或腹部X線平片檢查結果,結果由2名醫(yī)師進行判讀。術后1個月隨訪,若不存在結石或存在<4 mm的結石碎屑則定義為結石排凈。術中、術后并發(fā)癥評估均采用改良Clavien分級系統(tǒng)。
1.Microperc組:所有患兒術前3 d靜脈滴注抗生素。手術均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全身麻醉,取截石位,在8/9.8Fr輸尿管硬鏡引導下留置末端開放的5F輸尿管導管,用于灌注液與尿液引流?;純罕话仓糜诟┡P位,超聲引導下使用4.8F的超微可視腎穿刺針進行目標腎盞穿刺,穿刺過程中遇視野不清晰以生理鹽水沖洗保持視野清晰。穿刺成功后,拔除穿刺針內芯,并在工作外鞘末端連接三通連接器,置入270μm鈥激光纖維。根據(jù)結石大小與硬度選擇合適功率18~32 W(30~40 Hz/0.6~0.8 J)進行碎石,以粉末化原則對結石粉碎,保證結石碎屑在1~2 mm內。手術結束后,輸尿管導管固定于尿管上,術后保留2天予以拔除。
2.RIRS組:所有患兒術前2周留置4.7F雙J管,術前3 d靜脈滴注抗生素。手術均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全身麻醉,患兒取截石位,用8/9.8Fr輸尿管硬鏡拔除雙J管,并在患腎側經(jīng)輸尿管插入0.035英寸的超滑導絲,在導絲引導下插入9/11.5Fr軟鏡引導鞘。使用8F纖維輸尿管鏡經(jīng)過軟鏡引導鞘進鏡至腎盂,探查腎盂及各個腎盞,找到結石,置入270 μm的鈥激光纖維。碎石功率同上。部分無法直接粉末化的結石,用套石網(wǎng)籃將結石移動至腎盂后進行粉末化。結石粉末化后,探查各個腎盞內是否有殘留結石,保證手術在60 min內完成,否則進行二期碎石。
手術結束后,留置4.7F雙J管與8F~10F導尿管,若患兒無發(fā)熱、血尿等并發(fā)癥,術后第2天拔除導尿管,雙J管留置至術后1個月,經(jīng)隨訪復查后拔除。碎石術后第2天復查腹部平片(plain film of Kidney-Ureter-Bladder,KUB)了解雙J管位置及結石清除情況。為減少患兒所接受的放射劑量,碎石術后1個月復查泌尿系統(tǒng)超聲或者KUB,以了解結石排出情況,SFR評估均以術后1個月隨訪結果為準。
本研究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整理與分析。對于BMI、結石直徑、手術時間和術中灌注量等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測;對于性別、側別和并發(fā)癥等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icroperc組共有21例男童,6例女童。RIRS組共有25例男童,9例女童,性別分布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46,P=0.702);兩組患兒平均年齡分別為(3.3±2.8)歲和(4.3±3.0)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193,P=0.238);兩組患兒平均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分別為(19.5±5.2)kg/m2和(18.8±5.4)kg/m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918,P=0.363);Microperc組患腎側別為左側13例,右側14例,RIRS組為左側18例,右側16例,差異 無 統(tǒng) 計 學 意 義(χ2=0.138,P=0.71);Microperc組術前1例出現(xiàn)發(fā)熱,RIRS組術前2例出現(xiàn)發(fā)熱,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1,P=1.000);Microperc組術前尿培養(yǎng)陽性7例,RIRS組5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99,P=0.274);Microperc組有14例術前伴腎積水,RIRS組有16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38,P=0.71);兩組平均結石直徑分別為(1.86±0.18)cm和(1.81±0.21)cm,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936,P=0.126)。兩組患兒基線資料的比較見表1。
表1 Microperc組與RIRS組結石患兒基線資料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Microperc and RIRS groups
Microperc組存在2例結石殘留,而RIRS組存在2例結石殘留,4例由于碎石過程中部分結石位置不可觸及改行mini-PCNL,即兩組患兒SFR分別為92.6%(25/27)和82.4%(28/3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632,P=0.427);兩組輔助治療率分別為0.0%(0/27)和11.8%(4/3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22);兩組手術時間分別為(41.2±20.0)min和(36.5±11.1)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09,P=0.039);兩組術中灌注量分別為(192.6±101.5)mL、(392.1±171.8)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57,P=0.005);兩組患兒住院天數(shù)分別為(5.9±2.7)d和(5.4±1.6)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12,P=0.420);Microperc組術后1例(Ⅰ級,尿色鮮紅,血紅蛋白較術前下降超過10%[5])發(fā)生血尿,4例(Ⅱ級)發(fā)熱,1例(Ⅲb級)灌注液外滲,RIRS組術后2例(Ⅰ級)發(fā)生血尿患兒,3例(Ⅱ級)出現(xiàn)發(fā)熱,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22.2%(6/27)和14.7%(5/3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575,P=0.448),具體見表2。
表2 Microperc組與RIRS組手術資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data between Microperc and RIRS groups
兒童腎下盞結石的清除難度不同于中上盞,有研究證實腎盂漏斗之間的夾角(infundibular pelvic angle,IPA)、腎下盞漏斗部的寬度(infundibular width,IW)與長度(infundibular length,IL)均為影響碎石、取石效果的重要解剖參數(shù)[6,7]。2020年歐洲泌尿外科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EAU)小兒尿路結石指南推薦,1~2 cm中等直徑的兒童下盞腎結石以PCNL為一線治療選擇,然而鮮有文獻研究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兒童下盞結石的療效。PCNL通過建立較短的經(jīng)皮腎通道路徑,增加了結石清除率,而其本身的介入性與創(chuàng)傷性仍不可避免。Karatag等[8]和Farouk等[9]分別報道微通道PCNL在治療兒童1~2 cm腎結石過程中仍存在7.9%和3.7%的輸血率。相比于成年人,兒童腎臟體積較小、移動度較大、腎實質較脆弱,較大的創(chuàng)傷性術式可能影響兒童遠期的腎臟結構與功能的發(fā)育[10]。因此,本研究擬通過比較Microperc與RIRS兩種輕介入性、低創(chuàng)傷性手術方式對兒童中等直徑(1~2 cm)腎下盞結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臨床實際應用與最佳手術方案制定提供理論依據(jù)。
本研究表明:對于兒童1~2 cm腎下盞結石,Microperc組在SFR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均高于RIRS組,但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說明Microperc與RIRS治療兒童1~2 cm腎下盞結石具有相似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兩種術式在患兒群體中的應用與比較最早由Ba?等[11]報道,其研究表明:Microperc與RIRS在治療兒童1~2 cm腎結石方面具有相似的SFR(86.2%vs.80.0%)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6.6%vs.13.3%);本中心也報道Microperc與RIRS對于嬰幼兒1~2 cm腎結石同樣是有效、安全的術式(SFR:88.9%vs.86.7%;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4.8%vs.16.7%)[4]。結合既往研究結果,本研究擴展了兩種術式在兒童中等直徑腎下盞結石的適應證。
兒童泌尿系統(tǒng)結石的成因相比于成人更加復雜,包括代謝異常、尿路梗阻、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12]?;谝陨显?,兒童結石的特點表現(xiàn)為多發(fā)性與高復發(fā)性[13]。同時,針對結石患兒,術者需考慮年齡、身體情況、手術時間、手術方式等多種因素來綜合性評價患兒手術耐受程度。本研究發(fā)現(xiàn)Microperc組的手術時間稍長于RIRS組,灌注量低于RIRS組,即便尚未發(fā)現(xiàn)兩組在SFR、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住院天數(shù)方面上存在差異,Microperc組的SFR仍高于RIRS,且高于既往文獻報道,其原因可能是:①本研究在納入標準上對結石直徑大小和部位進行了嚴格限制。復雜性結石患兒由于結石多腎盞分布的特點,單獨應用Microperc可能由于“平行盞”結石或者外鞘移動限制導致結石清除率降低。②術中采用大功率鈥激光使結石粉末化,易于排出。③術中輸尿管導管持續(xù)性引流,少部分術前輸尿管條件較差的患兒使用雙J管進行預擴張,促進結石碎屑排出。④除了操作上的技巧外,兒童輸尿管長度較成人短,順應性較高,阻力較低,因此粉末化的結石碎屑由于走行距離較短而易于排出。而RIRS在處理腎下盞結石方面需要同時考慮腎臟解剖和結石本身因素[4,11]。Karim等[14]報道IPA、IW、IL、結石大小和成分等均為影響RIRS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尚無研究報道上述因素在兒童RIRS治療效果方面的影響,RIRS在下盞結石患兒領域的應用仍需進一步探索。本中心前期研究表明:針對廣泛性腎內結石分布的患兒,運用RIRS的靈活性處理腎盂、腎中上盞結石,再利用Microperc處理腎下盞軟鏡不可觸及的剩余結石,可獲得較高的一期SFR(85.7%),平均手術時間少于60 min,平均為(45±12)min,術后僅1例患兒發(fā)熱[15]。因此,兩種低創(chuàng)傷性術式的聯(lián)合應用在結石患兒領域是值得提倡的。
即便如此,本研究仍需要進一步強調兩種術式在兒童泌尿系統(tǒng)結石臨床應用方面的問題。術式優(yōu)劣性差異的比較首要評價標準為如何方便、安全地到達結石所在部位;第二是以最少的手術次數(shù)將結石全部清除。RIRS通過兒童泌尿系統(tǒng)自然腔道到達結石部位,本身創(chuàng)傷性較小,手術用時較短,軟鏡末端的角度變化可進行腎內上、中、下盞多部位的手術探查,而較長的通道路徑是其不可避免的缺點。兒童輸尿管直徑和成人相比較為狹小,需要提前2周預置雙J管進行被動擴張,并需要在碎石術后擇期拔除,增加了手術與全身麻醉次數(shù)[4]。再者,兒童腎盂腎盞空間也相對狹小,增加了軟鏡末端移動與彎曲的難度,尤其是下盞結石。本研究中,RIRS組有4例患兒由于術中明確部分下盞結石碎片不可觸及而改行mini-PCNL,提高了輔助治療率,增加了醫(yī)療負擔。Microperc在經(jīng)皮腎通道穿刺過程中可保持持續(xù)性的可視化進針,聯(lián)合超聲引導,明顯降低了腎臟血管和周圍組織臟器損傷的發(fā)生率;除此之外,較細的4.8F工作外鞘可降低微通道(14~18F)、標準通道(20~24F)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有文獻報道過由Microperc導致的大出血與輸血的兒童病例[3,4,8,10,16,17]。但該術式本身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點。Microperc末端為光纖成像,光纖的數(shù)目決定了圖像分辨度的高低,且圖像本身呈現(xiàn)蜂窩狀或網(wǎng)格狀,因此一旦遇到出血或組織遮擋,會極大地影響視野的清晰度;再者由于該術式缺乏工作通道進行灌注液引流,一方面結石碎屑無法回收,另一方面持續(xù)性的液體灌注增加了腎盂內壓力。即便通過輸尿管導管或支架管進行液體引流。Tepeler等[18]報道Microperc在穿刺、碎石、灌注多個過程的腎盂內壓均高于傳統(tǒng)PCNL。腎盂內高壓會導致腎盂靜脈、淋巴、腎盂腎小管反流與腎盞破裂,結石本身或灌注液中的細菌或毒素也是導致術后發(fā)熱或膿毒血癥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中,Microperc組中4例患兒術后出現(xiàn)發(fā)熱(14.8%),與既往文獻報道的術后出現(xiàn)發(fā)熱的發(fā)生率(0%~17.5%)相符。而本研究同時報道1例由于腎盂內高壓導致的灌注液外滲,該患兒術后發(fā)生腹部膨隆,需要緊急行腹腔引流。Silay等[17]、Dagülli等[16]分別報道過1例腎盂內高壓導致的灌注液外滲,Silay等提出合并集合系統(tǒng)梗阻的患兒并不適合行Microperc手術治療。同時,在術中灌注過程中,為避免大功率鈥激光致腎盂內液體水溫過高,本中心建議術中保證灌注液持續(xù)性引流,激光能量應低于0.8J并保持間斷發(fā)射,在限制能量的同時及時降低液體溫度。
本研究在設計上仍存在如下不足:首先,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在病例納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選擇偏倚;再者,由于隨訪時間較短,未能比較兩種術式對患兒遠期腎功能的影響;最后,由于兒童結石患者病例較為珍貴,導致病例樣本量較小,需要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以證實本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Microperc與RIRS在治療兒童1~2 cm腎下盞結石方面具有相似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但影響RIRS清石效果的潛在因素仍需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