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凱
(杞縣人民醫(yī)院 肝病科,河南 開封 475200)
隨著生活方式改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NASH是由氧化應激、胰島素抵抗、炎癥等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食欲缺乏、水腫、乏力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表明,NASH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腸道菌群失調,主要表現(xiàn)為乳桿菌、雙歧桿菌菌落數(shù)量減少,腸桿菌、腸球菌菌落數(shù)量增加[1]。腸道菌群失調會導致腸道內毒素進入血液,損害肝細胞,產(chǎn)生炎癥因子,加重肝臟損傷?;诖耍狙芯窟x取76例NAS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輔助治療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杞縣人民醫(yī)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76例NAS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32~62歲,平均(46.81±7.26)歲,病程1~5 a,平均(3.27±0.82)a;觀察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31~63歲,平均(47.36±7.81)歲,病程1~6 a,平均(3.62±0.91)a。本研究經(jīng)杞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診斷標準;②每周飲酒折合乙醇量為男性<140 g,女性<70 g,或無飲酒史;③無惡性腫瘤;④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全;②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虎鄹喂δ苁Т鷥?;④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⑤對本研究藥物過敏;⑥病毒性肝炎;⑦藥物性肝炎;⑧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
1.3 治療方法
1.3.1基礎治療 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保肝治療,包括服用熊去氧膽酸、維生素E等藥物治療,并進行非藥物常規(guī)干預,包括平衡飲食,避免飲酒等。
1.3.2對照組 采用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賽諾菲(北京)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010]治療,口服,每次456 mg,每日3次,持續(xù)治療3個月。
1.3.3觀察組 采用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聯(lián)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治療。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用法用量同對照組。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50032)口服治療,每次0.42 g,每日3次,持續(xù)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
1.4.1療效 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結果改善情況評估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1)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等恢復正常,血脂下降至治療前的1/3,CT檢查肝臟密度恢復正常,B超檢查肝臟回聲、大小基本正常。(2)有效:臨床癥狀、體征緩解,ALT等轉氨酶下降至治療前的1/3~2/3,CT檢查見肝臟CT值較脾臟小1~5 HU,B超檢查表現(xiàn)為近場回聲增強,遠場衰減不顯著,可見肝內管狀結構。(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將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1.4.2肝功能 指標包括血清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轉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水平。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10 mL,以3 000 r·min-1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ALT、AST、GGT水平。
1.4.3炎癥因子 指標包括血清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離心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L-6、IL-8、hs-CRP水平。
2.1 療效對照組無效8例,有效16例,顯效14例,總有效率為78.95%(30/38);觀察組無效1例,有效15例,顯效22例,總有效率為97.37%(37/38)。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χ2=4.537,P=0.033)。
2.2 肝功能治療前,兩組血清ALT、AST、GGT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ALT、AST、GGT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血清ALT、AST、GGT水平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2.3 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兩組血清IL-6、IL-8、hs-CRP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IL-8、hs-CRP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血清IL-6、IL-8、hs-CRP水平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臨床認為,NASH的發(fā)生可能與“兩個打擊”有關,第1個為肝臟內脂肪酸、甘油三酯沉積過量,第2個為氧化應激、脂質過氧化反應。NASH的發(fā)展與患者腸道菌群失衡有關,腸道菌群紊亂會導致微生物屏障受損,損害肝細胞,發(fā)生炎癥反應,造成肝細胞凋亡、壞死[3]。因此,調節(jié)NASH患者體內菌群數(shù)量具有重要意義。多烯磷脂酰膽堿能代替內源性磷脂進入生物膜,從而發(fā)揮修復肝細胞膜、細胞器膜的作用,促進肝細胞自我修復。多烯磷脂酰膽堿中的磷脂能調節(jié)患者體內脂質代謝,減少脂質過氧化物的產(chǎn)生,抑制炎癥反應對肝臟的損傷[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對NASH患者采用益生菌制劑輔助治療效果顯著。分析原因在于患者服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后,益生菌能定植腸道并繁殖,成為優(yōu)勢菌群,從而抑制有害菌群生長,充分發(fā)揮腸黏膜屏障的作用,阻止病原菌入侵、繁殖,抑制機體生成酚類、乙醇、內毒素等物質,進而減少對肝臟的毒副作用,減輕炎癥反應;益生菌代謝產(chǎn)物能為腸黏膜提供營養(yǎng),有助于減少腸黏膜損傷,保護腸黏膜完整性,減輕腸源性內毒素對肝臟的損害[5]。
血清ALT、AST、GGT是肝臟疾病篩查中重要的酶學檢測指標,在臨床肝疾病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清ALT、AST是反映肝細胞損傷的敏感指標,其水平越高代表肝細胞損傷越嚴重;血清GGT主要來自肝膽系統(tǒng),由肝細胞線粒體合成,是肝膽疾病中陽性率最高的酶,血清GGT水平高代表肝細胞、肝內毛細膽管上皮被破壞,NASH患者血清GGT顯著升高時,提示患者癌變的概率較大。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肝功能指標均得到改善,且觀察組血清ALT、AST、GGT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對NASH患者采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輔助治療,能降低血清ALT、AST、GGT水平,改善肝功能。
NASH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腸道革蘭陰性菌過度生長,菌群失調等問題,導致內毒素分泌能力提高,引起內毒素血癥,而內毒素血癥可激活肝庫普弗細胞,促使機體出現(xiàn)炎癥級聯(lián)反應,從而大量釋放IL-6、IL-8、hs-CRP等炎癥因子,導致肝內出現(xiàn)炎癥反應。炎癥因子與內毒素相互影響可加重肝細胞損傷,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進而參與NASH的發(fā)生發(fā)展[6-8]。觀察組治療后血清IL-6、IL-8、hs-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也說明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輔助治療能調節(jié)炎癥因子水平。
綜上,對NASH患者采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輔助治療,效果顯著,能改善肝功能,調節(jié)炎癥因子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