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齊娟 張 琴 段婉娥 賈 靜 何 青
1湖北六七二中西醫(yī)結合骨科醫(yī)院針灸康復科,武漢 430079
2荊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科,湖北荊門 448000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均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突出。飲食結構的變化,動物蛋白攝入相對增多,加上步入中老年后體力勞動的減少,中老年肥胖病的比例逐年增多,以肥胖為誘因的各種慢性病也呈上升趨勢,如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已相繼成為慢性病發(fā)病前列。單純性肥胖,是能量代謝失衡造成的,當攝入大于消耗的時候,引起脂肪堆積、內(nèi)分泌紊亂,從而形成肥胖。單純性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通常伴隨發(fā)生,兩者都是代謝紊亂狀態(tài)[1],在肥胖患者未發(fā)生糖尿病時,提前預警、早期干預,可以起到改善脂質代謝紊亂及胰島素抵抗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電針聯(lián)合艾灸治療脾腎陽虛型中老年單純性肥胖癥患者,觀察臨床療效及其對糖脂代謝的影響,以期為電針減肥提供一定理論依據(jù)。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診于本院針灸康復科門診的脾腎陽虛型中老年單純性肥胖癥患者117例,其中男55例,女62例;年齡(55.4±3.5)歲,年齡范圍為40~65歲;病程(3.4±0.8)年,病程范圍為1~10年。
符合《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2]中相關診斷標準:體重指數(shù)(BMI)>25 kg/m2;男性腰圍>94 cm,女性腰圍>80 cm;男性腰臀比指數(shù)(WHR)>1.0,女性WHR>0.85。
符合文獻[2]中脾腎陽虛型辨證標準:肥胖,神疲乏力,腰膝冷痛,陽痿;脈沉細無力,苔白,舌質淡紅。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40~65歲;患者自愿參與本項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同時服用減肥藥或其他藥物,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內(nèi)分泌或造血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合并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精神障礙等;某些特殊人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電針背俞穴:患者取俯臥位,背俞穴常規(guī)消毒后,取2.0~2.5寸一次性針灸針進行針刺,朝脊柱方向斜刺,配合提插捻轉至有針感后,將電針儀連接背俞穴,選擇疏密波,電流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留針30 min。電針治療2次/周,連續(xù)治療3個月。月經(jīng)期停止治療,待月經(jīng)過后繼續(xù)治療。
艾灸夾脊穴:患者取俯臥位,消毒夾脊穴,用點燃的艾條在華佗夾脊穴從胸椎到腰椎的部位距離皮膚3 cm左右施行溫和灸,當患者感受有艾熱,發(fā)生透熱、擴熱、傳熱和非熱覺中1種以上感覺時則重點選用該穴位進行回旋灸、雀啄灸,施灸30~60 min,使熱感擴散并向下肢及腰骶部滲透。艾灸治療5次/周,連續(xù)治療3個月。女性患者月經(jīng)期停止治療,待月經(jīng)過后再繼續(xù)治療。
參照《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2]制定臨床療效判定標準:痊愈 體重達到標準體重或屬正常范圍,脂肪百分率(F%)男性接近26、女性接近30,BMI接近26~27;顯效 體重下降30%~70%,F(xiàn)%下降≥5,BMI下降≥4;有效 體重下降25%~30%,F(xiàn)%下降3~5,BMI下降2~4;無效 體重下降<25%,F(xiàn)%下降<3,BMI下降<2。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比較治療前后體重、WHR、BMI及胸圍、腰圍、臀圍、髖圍。
比較治療前后血清瘦素、抵抗素、空腹胰島素及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采用酶聯(lián)免疫分析法檢測瘦素、抵抗素,采用發(fā)光免疫分析法測定空腹胰島素。HOMA-IR=空腹胰島素(mU/L)×空腹血糖(mmol/L)/22.5。
治療后,痊愈42例,顯效32例,有效33例,無效10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1.45%(107/117)。
治療后,患者體重、腰臀比及BMI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體重、WHR及BMI比較
治療后,患者腰圍、臀圍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胸圍、髖圍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胸圍、腰圍、臀圍、髖圍比較
治療后,患者瘦素、抵抗素、空腹胰島素及HOMA-IR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瘦素、抵抗素、空腹胰島素及MOMA-IR比較
中老年肥胖的發(fā)病主要與機體代謝速度減慢和生活方式改變有關,步入中老年階段之后,機體基礎代謝變緩,活動量變小,容易引起脂肪積聚[3]。在肥胖的發(fā)生過程中,胰島素、瘦素、抵抗素均產(chǎn)生相應改變,觀察這些指標的變化可反映肥胖患者脂質代謝及胰島素抵抗的改善程度。
胰島素在維持機體的糖類和脂類代謝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當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時,胰島素分泌增多。胰島素抵抗是指胰島素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和反應性降低,或任何時間正常水平的胰島素產(chǎn)生低于正常的生物學效應即可認為存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抵抗被認為是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內(nèi)臟脂肪含量與胰島素抵抗以及2型糖尿病具有密切相關性[4]。抵抗素在單純性肥胖的發(fā)生發(fā)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抵抗素過量表達會增加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的患病風險[5]。瘦素是由146個氨基酸組成的糖蛋白,主要由脂肪細胞分泌產(chǎn)生,研究[6]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瘦素水平會顯著升高;瘦素在肥胖患者中無法發(fā)揮其生物活性,且其水平會影響胰島素的分泌,改善胰島素抵抗需要控制瘦素水平[7]。
肥胖的機制多與肺、脾、腎三臟功能相關,人至中老年,腎氣虧虛,肺、脾、腎功能失調導致津液運化不利,從而使痰濁、瘀血停滯及氣血陰陽失調。因此,治療應以補益肝腎、益精填髓為要?!夺t(yī)學入門》中記載:“蓋本在腎,標在肺,腎暖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焦……心腎皆通乎脾,養(yǎng)脾則津液自生”,意為消渴病應補腎養(yǎng)脾,運用補腎養(yǎng)脾的方法可使津液自生。
背俞穴是五臟六腑精氣輸注于體表的穴位,位于背腰部的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上,電針背俞穴,能改善臟腑功能,振奮一身陽氣,通過健運脾胃,使津液運化功能得到改善,從而通過補益腎氣,溫固氣化之源。艾灸是在人體特定部位以適宜的溫熱刺激,可以改善機體陽氣虛弱、陰血不足的狀態(tài),補益陽氣,使陽生陰長,以達到溫補之效。艾灸夾脊穴,可溫腎通絡、宣暢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研究[8]表明艾灸可以溫經(jīng)通絡、溫補脾腎,通過艾灸特定穴位,以此達到健脾利濕、改善痰濕的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針刺聯(lián)合艾灸治療,患者腰圍、臀圍明顯縮小,體重、WHR及BMI顯著下降,瘦素、抵抗素、空腹胰島素及HOMA-IR也較治療前顯著改善;表明針刺聯(lián)合艾灸治療可改善脾腎陽虛型中老年單純性肥胖癥患者胰島素抵抗,促進脂質代謝,增加胰島素敏感性,與李凝等[9]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電針聯(lián)合艾灸治療脾腎陽虛型中老年單純性肥胖癥患者可顯著降低腰圍、臀圍、體重、腰臀比及BMI,改善胰島素抵抗,臨床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