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論是他眾多思想中重要的一個方面體現,見于《尼各馬可倫理學》這部經典的倫理學著作。在書中,亞里斯多德這樣闡述了幸福的觀點,“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現實活動”、“幸福就是合于中道的生活”,從這些觀點中,我們可以大致窺探到亞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論。
【關鍵詞】 幸福 至善 中道
在古希臘倫理學中,幸福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雖然哲學研究者們對幸福概念有不盡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理解,但總的來說他們大都認同這一觀點: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最終目的。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總結了前人的觀點,提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現實活動”、“幸福就是合于中道的生活”等思想命題,強調行為者的最高追求和中庸之道,論述了個體道德的構成和養(yǎng)育過程,以及個體道德與城邦道德的統(tǒng)一等等。因此,他的德性幸福論具有綜合的性質,并從而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不僅在歷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在今天也將給予人們以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作為最高善的幸福
古希臘對于幸福的理解和現代人對幸福的理解不盡相同,相比于現代人對幸福物質化的追求以外,古希臘人往往將幸福與德性聯(lián)系在一起。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幸福往往伴隨著德性的實現,他把德性分為具體的善和最高的善,具體的善即在面對具體事物時所采取的善。而最高的善被當作某種更終極的善的手段而被選擇,它建立在具體的善之上,這就促使最高的善有總體的性質。
無論最高的善還是具體的善始終圍繞著人展開,即是人的活動及其目的?!凹热灰磺兄R,一切選擇都是趨于某種善,那么政治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呢?行為所能達到的一切善的頂點又是什么呢?從名稱上說,幾乎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這是幸福,”并且幸福的內涵是生活優(yōu)裕,行為優(yōu)良。這就說明:其一,幸福是一種善,而且是“善的頂點”即至善,這種善由自身而被選擇,它同時也是“自足”、“無待而有”的生活。倫理學或政治學僅僅指明人的活動目的是不夠的,而且還要指出最高的目的,不然,“一切欲求就變成無益的空忙”。其二,幸福的一般含義是生活優(yōu)裕、行為優(yōu)良,即好生活與好行為的統(tǒng)一,實際上就是目的與實現活動的統(tǒng)一。其三,幸福是政治學的目的?!叭颂焐且环N政治動物”,“城邦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個人”,它“以完美的、自足的生活為目標。”個人的善和城邦的善相比較而言,城邦的善更為重要,更為完滿,更為神圣?!白顑?yōu)秀的政體必然是這樣一種體制,遵從它人們能夠有最善良的行為和最快樂的生活。”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善分為三類,即外在的善,身體中的諸善和靈魂中的諸善,而至福之人擁有全部這些善?!笨梢姡瑏喞锸慷嗟滤^的幸福在自足性和完滿性的程度上是有別的,有一般幸福和“至福”之分。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以善來規(guī)定幸福,以善的多樣性和多層級性來解釋幸福的豐富性和完滿性,并且以善的合目的性來說明人對幸福追求的自然性和普遍性,從而為其幸福論的展開提供了一種價值論意義的內核。
二、中道原則與幸福
中道原則是古希臘民眾一直信奉的傳統(tǒng)思想,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對科學、技術、藝術或是對思想、情感和行為,他們認為只有介于無過與不及之間才是良好的狀態(tài),中道的原則是行為處事的最理想的狀態(tài)。
亞里士多德同樣運用了這一原則,在這里 ,“中道”原則并不是有些人認為的折中主義,他的“中道”雖然有調和妥協(xié)的意義,但更重要的是面向一個高蹈遠舉的目的,堅持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去接近它,恰如其分地取得它:有如射箭恰中目的 ,也如天平兩面取得平衡。在亞氏的倫理學著作中,他明確地承認,現實中充滿矛盾,人人都有欲望, 欲望也是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他看重欲望,但是不像理想主義者那樣反對欲望 ,甚至主張禁欲、絕欲,這也是他與其師柏拉圖在這樣問題的看法上顯著的區(qū)別:亞氏在這里完全順從現實,是徹底的現實主義者。而柏拉圖以及蘇格拉底也曾探討過中道的問題,但卻過于理想化且最終無確切定義。
亞里士多德認為實現德性以中道為核心,所謂中道,就是要求人在一切交往活動和感情生活中,既不要過度,也不要過及,而應保持其中間性。過度和不及都是過錯,唯有中道才是德性。由此推之,幸福的獲得必須遵循中道原則。因此,他說:“德性就是中道,是對中間的命中?!彼信e了大量例子,力爭來說明“過度—中道—不及”的模式,如魯莽—勇敢—怯懦;浪費—慷慨—吝嗇等,而合于中道德性的現實活動就是幸福。
可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幸福就在于行于中道,每個人只要合于中道而行動就能達到幸福。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的欲望、情感和行為都存在三種可能,即過度、不及和適中,對于人來說,要求遵守中道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為德性的目的在于根據理性原則來處理欲望、情感和行為。德性由于以理性 為指導,它比任何技藝更高級、更優(yōu)越。既然技藝注意于中道就能很好地發(fā)揮其功能,達到中道。那么,人的德性當然也是能發(fā)揮其功能,達到中道的。
三、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啟示
綜觀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它的最大特征就是把幸福建立在德性之上。那么為什么亞里士多德要把幸福和德性聯(lián)系在一起呢?亞里士多德的答案是德性可以使我們獲得內在利益。這種內在利益,它既是一種具有道德意義實踐本身的成果,又可使內心充實,是作為人而言的好的生活。這種“內在利益”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是亞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觀最深層的內涵,雖然亞里士多德沒有在他的理論中直接闡述,但他的幸福觀里隱含了這一思想,即亞里士多德為人類建立了一個善的理念,把善作為人類所追求的最高目標,人們追求這個目標過程,既是德性踐行的過程,又是獲得幸福的過程。人們依靠“中道”的原則不斷地踐行,不斷地矯正,最終達到“中道”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1.
[4] 余紀元:《“活得好”與“做得好”:亞里士多德幸福概念的雙重含義》,《世界哲學》2011年第2期.
作者簡介:楊曉璐(1994—),男,漢族,山西省大同市人,研究生,單位:浙江省委黨校哲學專業(yè),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