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網(wǎng)紅博主帶外國游客進入陜西省靖邊縣龍洲丹霞地貌景區(qū),在景區(qū)“禁止入內(nèi)”區(qū)域上隨意踩踏行走引發(fā)廣泛關注,一邊倒的批評聲再次引發(fā)人們對景區(qū)自然地貌保護的討論。
其實,破壞珍稀自然地貌的事情近些年屢見不鮮。2018年,甘肅張掖七彩丹霞遭踩踏破壞事件也曾引發(fā)軒然大波;而江西三清山“巨蟒峰”損毀案則是最具震懾的案例,該案是全國首例故意損毀自然遺跡入刑的刑事案件,也是全國首例檢察機關針對損毀自然遺跡提起的生態(tài)破壞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案。
原本,不破壞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應成為自然地貌旅游領域的一條“帶電的高壓線”,是每一位游客必須堅守的底線,但一次又一次突破底線事件的上演,到底是游客的無知還是管理者的保護不到位?我們該如何保護這些珍稀的自然地貌呢?
龍洲“波浪谷”的形成
此次事件的事發(fā)點在陜西省靖邊縣龍洲丹霞地貌景區(qū),“波浪谷”在層理豐富的砂巖上主要由風化作用和降雨時短暫的地表流水侵蝕形成,在大類上可以歸為“砂巖地貌”。雖然學界對景區(qū)內(nèi)的“波浪谷”景觀尚無具體的學術名稱,但這一奇特地貌的形成過程是容易解釋的。
1909年,著名地貌學家戴維斯提出了侵蝕旋回理論,闡述了地貌從平原隆起為高原,然后被溝谷不斷侵蝕切割,直到被侵蝕殆盡形成新的平原的理論。
形成龍洲丹霞景區(qū)的“波浪谷”的紅色巖石是紅層。紅層大多起源于周圍高處的沙石碎屑被大大小小的河流搬運到盆地并沉積下來,干熱的氣候下其中包含的生物有機碳稀少,碎屑里缺少有機碳的還原作用,其中的鐵被氧化為鐵銹的顏色,在地下深處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形成紅層。
6500萬年前的地殼抬升把紅層推至地表,風吹日曬和冰霜雨雪的侵襲使巖石從最表層慢慢因風化而松散,并被風和雨水帶走。雨水循著巖石本身的紋理匯集分散,四處尋路游走。這個過程周而復始,形成了波浪谷看似凝固的時間一樣的奇觀,使人們直觀看到流水對巖石的雕刻,異常震撼,是珍稀的地貌景觀資源。
人為踩踏帶來的傷害
地貌的演化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盡管有時地貌的變化以災害的形式出現(xiàn),山崩地裂,肆意展示自然震撼的力量。更多時候,是風霜雨雪、草木根系和鳥獸蟲蛾的擾動在不斷塑造著地貌的形態(tài)。這個過程異常緩慢而難以察覺。地貌景觀的變化常以千年到十萬年的尺度來計算的,與人類數(shù)十年的生命尺度相比,我們所能觀察到的地貌變化只是它演化過程的一個瞬間,是它演化歷史長卷中的一幀畫面。
波浪谷的紅層巖性軟,特別是表層在風化作用下已經(jīng)相對松散,人的踩踏確實會留下痕跡,破壞景觀的完全自然面貌。另外,如果這樣的行為不加制止,踩踏行為大量發(fā)生,勢必會導致踩踏處的巖石侵蝕速度比未踩踏的地方快很多,如果達到一定程度,雨季地表水在這些地方匯水成流,進一步加快侵蝕,地表的形態(tài)則會因為人的影響而發(fā)生不可恢復的深刻改變。
(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