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琪
摘 要:隨著人們對社交媒體的使用越來越普及,互聯網時代各大平臺的短視頻也層出不窮,短視頻行業(yè)如火如荼發(fā)展的背后也帶來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分類整合短視頻,明確短視頻的版權屬性,并探討出短視頻類電作品及錄像制品的保護模式。
關鍵詞:短視頻;版權屬性;類電作品;錄像制品;保護模式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1-00-02
手機等智能化上網設備的普及和社交媒體時代碎片化時間的增加為短視頻行業(yè)帶來了巨大的人口紅利,短視頻的使用人數、頻次居高不減,短視頻平臺競爭激烈。由于短視頻的制作容易,數量龐大,且大多數短視頻由用戶制作生成,導致短視頻“作品”的侵權糾紛層出不窮。目前,新興的視頻形式在法律上的界定比較模糊,沒有確定的定性標準,有必要對目前存在的一些短視頻進行分類,厘清其版權屬性,才能有針對性地保護短視頻作品權利人和短視頻平臺的利益。
一、短視頻的概念界定
短視頻是指以新媒體為傳播渠道,時長在五分鐘以內的視頻內容,是繼文字、圖片、傳統(tǒng)視頻之后新興的又一種內容傳播載體。目前對短視頻的認定沒有行業(yè)統(tǒng)一的標準,《2019年中國網絡視頻版權保護研究報告》中指出,短視頻指播放時長在五分鐘以下的網絡視頻,具有社交屬性強、創(chuàng)作門檻低、觀看單個視頻耗時短和場景便捷等特征,更加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內容消費習慣。[1]短視頻是與長視頻相對而言的,迎合豎屏時代下用戶的使用習慣而產生的視頻形式。短視頻平臺從內容生產模式來看,主要有生產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短視頻的西瓜視頻,還有生產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抖音、快手等平臺。
二、短視頻的版權屬性
判斷一個短視頻是作品還是制品,主要看其是否有獨創(chuàng)性以及獨創(chuàng)性的高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具備兩個基本特點。第一,作品是思想、情感的表達,不是思想、情感本身。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之中涉及到“思想表達二分法”原則,即作品被分為思想與表達兩個方面,著作權法保護的是有關思想觀念的獨創(chuàng)性表達,對于思想觀念本身并不給予保護。第二,作品應當具有獨創(chuàng)性,即作品系作者獨立完成,不是抄襲而來,作品應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在短視頻侵權案件糾紛中,很容易有一些誤區(qū),例如短視頻的長短容易讓人忽略它的創(chuàng)作性。一些短視頻時間雖短,但能清楚地表達制作者的思想感情,具備成為作品的要素。
(一)歸屬類電作品的短視頻
我國《著作權法》列舉的9種作品類型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電影等視聽作品,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規(guī)定也指出了“類電作品”的概念,即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指攝制在一定介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無伴音的畫面組成,并且借助適當裝置放映或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2]判斷一個短視頻是否屬于類電作品,應在滿足作品特征的基礎上具備兩個要件:第一,攝制要具備一定介質,由一系列有伴音或無伴音畫面組成,并能通過適當的裝置播放。這一點對短視頻作品的表現形式有了一定限制,要求攝制完成的影片,具有獨立意義,而不是階段性成果。第二,可以以某種形式復制。此要件說明能被視為類電作品的短視頻應當能夠得以傳播、分享。
(二)歸屬錄像制品的短視頻
在抖音等平臺上的短視頻大致有三種類型:除了上述提到的“我想對你說”這種短小的紀錄片形式之外,常見的還有脫口秀以及影視剪輯視頻。脫口秀類型的短視頻如果只是明星或素人等坐在鏡頭前說話,那么也認為此種短視頻屬于錄像制品。除非該視頻在畫面切換、話題場景等方面下了功夫,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或者說是智力成果。影視剪輯類的短視頻如2017年被告侵權的谷阿莫事件,涉案視頻都是以“×分鐘帶你看完×電影(電視?。遍_頭,其內容主要講解熱門的電影或電視劇為主。毫無疑問,電影、電視劇的制片方對自己的影視劇當然擁有著作權,但是剪輯類短視頻應當如何歸屬?是否能視為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呢?筆者認為谷阿莫在短視頻平臺上發(fā)布、傳播視頻剪輯片段構成了著作權侵權。視頻剪輯雖然有谷阿莫的制作,也包含他對某電影或電視劇的看法和觀點,但他的這種行為并沒有達到一定的創(chuàng)作高度,剪輯之后的視頻不能視為擁有新的著作權的作品。在不侵權的前提下,如果剪輯視頻存在解說詞且解說詞具備一定獨創(chuàng)性則作為著作權法的口述作品進行保護。
三、短視頻的版權屬性及保護模式
在明確各類型短視頻的版權屬性之后,有必要對短視頻作品和制品的保護問題進行分類探討,屬于類電作品的短視頻應受著作權法保護,屬于錄像制品的短視頻應收鄰接權法進行保護。
(一)短視頻類電作品和錄像制品的權利保護
歸屬類電作品的短視頻制作人或拍攝者就依法享有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著作人身權主要有:決定該視頻為公眾所知的發(fā)表權;在其視頻作品上標記視頻來源的權利即署名權。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該短視頻作品由兩人及兩人以上完成,則將該作品視為合作作品。類電作品短視頻作者享有的著作財產權有復制權、發(fā)行權、出租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其中較容易被侵犯的權利就是信息網絡傳播權。該權利應用在短視頻行業(yè)主要是通過互聯網載體的傳播使公眾可以在制作者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取該視頻。歸屬錄像制品的短視頻享有錄像制作者的權利。我國著作權法中有關鄰接權規(guī)定,短視頻作品的拍攝者享有對短視頻的復制權、發(fā)行權、短視頻刻錄后的出租權、通過網絡向公眾傳播并取得報酬的權利。但這些權利是有保護期的,期限為50年。這表明,在期限到達之后,這些短視頻就不受鄰接權的保護了。屬于錄像制品的短視頻在發(fā)布、傳播時要注意,尤其是用戶上傳時需征得表演者的同意,同時不能侵犯其他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
(二)短視頻類電作品和錄像制品的保護策略
短視頻著作權的保護需要平臺付出更多的精力來篩選把關。我國目前已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用戶未經許可違法上傳、分享他人作品的行為,比如前文提到的“加強侵權處置”一條,涉及到“以合理使用為名對他人作品刪減改編并通過網絡傳播的行為”,針對“合理使用”,應該細化它在短視頻傳播中的判斷標準,為化解這種矛盾,可以參考我國臺灣地區(qū)“著作權法”及司法判例確立的判斷“合理使用”時應當斟酌的因素,完善現行《著作權法》對合理使用的規(guī)定。[3]如有發(fā)現他人侵權行為,有關部門要及時彌補法律漏洞,細化管轄范圍,采取如罰款、警告等措施,嚴重的將永久封閉賬號。其次應當加強完善舉報投訴機制,在用戶使用過程中如有發(fā)現立即舉報,平臺方應該設立專人專職對舉報的內容進行核實,核實為真后要立即整改。對于侵權的用戶應當對其賬號設置禁用等,加大強度打擊此類發(fā)布不良視頻的賬號主體。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文明的持續(xù)進步,人們對明確短視頻著作權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對此,短視頻內容制作者應當增強版權素養(yǎng)意識,短視頻平臺方也應對著作權保護問題加大監(jiān)督與管理力度,從國家層面來看,著作權相關的法律需要完善以及細化“避風港原則”,希望我國短視頻行業(yè)市場的未來前景也將更好。
參考文獻:
[1]2019年中國網絡視頻版權保護研究報告[A].艾瑞咨詢系列研究報告(2019年第3期)[C].上海艾瑞市場咨詢有限公司,2019:91.
[2]劉春田.知識產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61
[3]盧升鴻.短視頻的內容審查及版權保護機制研究[J].中國出版, 2018(19):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