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芳
摘 要:現(xiàn)今研究華嚴寺和華嚴寺的四大鎮(zhèn)寺之寶的著作、成果許多,但是對于寺中的《敕賜大支提山華藏萬壽寺山圖記》木刻畫的藝術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嘗試在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敕賜大支提山華藏萬壽寺山圖記》木刻畫的基本情況進行說明,以及較系統(tǒng)地對其版面內容進行梳理。
關鍵詞:支提寺;木刻畫
一、存放環(huán)境
“福建省寧德市地處峰巒迭峰、林皇幽美的閩東山區(qū) ”[1],距離市區(qū)40多公里的霍童鎮(zhèn)西南面綿亙的支提山中,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寺內文物珍藏諸多,被歷朝帝王重視的古老寺宇——福建寧德支提山華嚴寺。
華嚴寺,從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靈隱了悟奉吳越錢王之命開山建寺,賜額“華嚴禪寺”開始,[2]歷經漫長的朝代更替,這座千年古剎曾經被“四次救建,五度賜額”[3]:“華嚴禪寺”“雍熙禪寺”“政和萬壽”“華藏萬壽”“萬壽禪寺”。 而又因為它構筑于支提山上,世人便又以山名為寺名,俗稱支提寺。1983年改為今名。
沿著一條20公里平坦的盤山水泥路進山,穿過鉤月橋上坐落著的重檐下橫“天下第一山”五個字的顏其額和額下懸明永樂五年賴賜的“華藏寺”金字木龍牌的新山門往右行一段小路,就步入了由明永樂五年重建,后多次重修的支提山華嚴寺的廟宇群。整個廟宇群位于支提山主峰雙髻峰的南麓山腳,整體依山勢而建,三折而上,在最前面的是天王殿,沿著中軸線向上依次是大雄寶殿和法寶殿。法寶殿的第一層為法堂,沿堂內佛像后的樓梯上二樓,就來到了存放著支提寺的“藏寶閣”,這里除了有毗盧遮那佛像、鐵鑄天冠菩薩像、全藏經書和御賜紫衣等四件鎮(zhèn)寺之寶,還有許多文物。一樓拾梯而上,右轉的二層廊道右側的墻壁前就存放著明代木刻支提山全景圖——《敕賜大支提山華藏萬壽寺山圖記》。
二、畫面內容
支提寺現(xiàn)存的這片木碑板的碑材是由左右兩塊豎板組成的,它是使用紅豆杉作為板材,正面為黑色,背面呈黃色。碑板豎全長約為225厘米,橫寬為75厘米,最厚處約為4.5厘米。碑板正面內容整體上分為上圖下文,皆使用了雕版印刷的反字與圖刻。圖畫部分主體上刻畫了萬歷年間所重建的華嚴寺全貌以及周邊的地理環(huán)境,約占碑板長的五分之三。文字部分主要記錄了“敕賜大支提山華藏萬壽寺山圖記”,約占碑板長的五分之一。由于此碑文革間流落民間,曾被當做豬欄板使用,保存不善,碑板的上部分五分之一處的板面和右板破損得非常厲害,一部分文字和圖像被鏟除了。
(一)圖像部分
圖像部分整體分為上下兩個部分,除了下部分刻畫的萬歷年間所重建的華嚴寺及其周邊地理環(huán)境為主以外,它的上面還刻畫有一左一右兩尊形態(tài)不一的菩薩。兩尊菩薩被安排在畫面的最上方,約占全板長的五分之一。左邊一尊文殊師利菩薩,健美的面龐和體態(tài),頭戴鎧甲,手持一把如意的寶劍,在一片佛光中立身踏云,胸前長長的衣帶隨風舞動,好不威風。右邊的一尊菩薩,坐在盛開著的有十六片花瓣的蓮花座上,神態(tài)莊嚴雍容,頭戴寶冠,眉如小月,閉目沉思,身披廣袖天衣,腰束貼體羅裙或錦裙,左手托著“施恩濟世的寶瓶”,右手持著楊柳枝,好似“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逼兴_身后那片又大又圓的身光,也有一種通俗的說法,叫做佛光。它意味著脫離了這個雜亂污濁的黑暗世界,奔向了至高無上的光明世界,佛光越大,也就說明了神佛的能力越強,佛法越高深。[4]
圖像的下部分刻畫著整個支提寺及其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爸嵘降那吧硎菨h代以來的道教名山大霍山,稱作霍童山、霍桐山。”[5]它遠近有九十九座山峰,目前人能踏足的約有四十八座山峰,層巒疊嶂,綿延百里,俯覽全景,就像一朵盛開的蓮花,而以峻秀深邃,古稱“閩國東岳”。支提寺就坐落在這朵蓮花心上。正如為了顯示它的地位,在全圖右側最主要的版面上刻畫著支提寺。圖中刻畫的整座支提寺以雙髻鋒為主山,從兩座峰頂相對處發(fā)脈,三折向下延伸,所有建筑或建在中軸線之上,或列于中軸線兩側,對稱分布,都是以磚木結構建筑為主。
首先在中軸線上的為祖堂,是一座的一層建筑,堂前有十根柱子,六階臺階,它在整座寺廟的最后方。祖堂的下面為一座一層重檐結角的玄帝殿,殿前六根大柱子,五階臺階。拾梯而下,在殿前庭院的左右兩側,分別各有以五階臺階而下,連接新的一平坦庭院。在玄帝殿的下方巍然挺立的就是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大殿的造型為一座兩層、重檐歇山頂?shù)奶厣ㄖ?,搪翼狀似鉤角,氣勢宏壯。大殿內供著佛像,殿外“周匝回廊,旋轉欄楯,雕欄畫拱,極盡華美?!盵6]大殿的左側是伽藍堂,右側是祖師堂,兩座都是一層建筑。大殿左右兩邊對稱分布著一條長廊,直接連接于左側的鐘樓二樓和右側的鼓樓二樓。過一個曠闊的庭院,大雄寶殿的下方,也就是支提寺最靠前的地方,是一座一層四面回廊的殿宇——天王殿,又稱金剛殿。天王殿往下,是一條有百余步距離的通往山門的甬道。在這條甬道的左右兩側又分別分布著方丈禪堂、香積廚房、齋堂等等建筑。這座山門有三個門,中間略高,被蓋成殿堂式。據說像這種山門,因其有三門,故又把它稱之為“三門”,象征著“三解脫門”的意思,即表示“空門”“無相門”和“無作門”。而又因為它的造型成殿堂式,故又稱之為“山門殿”或“三門殿”。[7]山門前為一片平坦地,下為一片水池。平直的高墻圍繞整座寺廟四周,將這座規(guī)模宏偉的寺宇襯托得尤為莊重肅穆。
(二)文字部分
碑板的文字部分也是以一上一下兩個部分分布著的。第一部分在碑板的最上方,可看見的文字為“敕賜大支提山華藏萬壽寺山天”這十一個繁體字,從左往右,橫向排列,皆使用楷體。
下部分碑文主要為敕賜大支提山華藏萬壽寺山圖記,全文使用繁體字,以從左往右的直排方式排列,雖然許多文字已被損毀得模糊不清,但是經過仔細辨認,在下方的文字中有明顯的“敕賜大支提山華藏萬壽寺山圖記”“尊宿澄鑑荷南宋滎封於嘉定迨我”“祖文皇帝握乾符以昇位澤被九流”“仁孝皇太后體坤德以資他恩隆三寶”“聖像鑄千尊”“鄭和”等字樣。
根據相關的文物和查閱史料,筆者終于從2013年袁冰凌所著的《支提山華嚴寺志》一書中第一百六十二頁,第六章“文藝上(文)”中查閱到較為完整的文字翻譯文。為了方便閱讀,現(xiàn)將原有的豎排轉變?yōu)闄M排,抄錄如下:
“敕賜大支提山華藏萬壽寺山圖記
伏以,
蓮華藏海挺三千世界之奇,支提寶山奠七閩寧德之美。群峰 * 翠云分泰華之高,萬壑朝宗目擊滄濱之廣。俯層巒之絕巇,散 * 鶴乎林皋。列錦繡之天燈,映文光乎旦暮。巖前獅子御明月于池西,潭下蒼龍帶雙鳳于橋左。升仙紫府隱丹井以凌霄,說法香臺掛袈裟以枯木。桃花溪色春 * * * * * * * 云迷萬木,靈源泉涌白龍池入鳳凰池。海曙霞橫 * * * * 天嶺,毫光瑞彩匝 * 騰空??贾杉`章,乃霍童洞天之所;徵之華嚴秘典,誠天冠說法之場。累代欽崇,萬民皈仰。耆年了悟, * * * * * * * 聞;尊宿澄鑒,荷南宋榮封于嘉定迨我。
國朝,
成祖文皇帝握乾符以升位,澤被九流;仁孝皇太后體坤德以資化,恩隆三寶。* * * * * * * 圣像陶鑄千尊,* * * * * * * * * * * *?官鄭和 * 海運,半失海中 * 而山 * 剎 * * * * * 座上 * * 異將布金以修崇。遣使周成,構寶閣而安奉,顧*華藏萬壽,求祝國祚長春。爰夫正德年間,忽值劫空,兵 * 萬 * , * * 像獨存》。* * 圓慧,幼懷清凈,蚤存脫俗之心。 * * 吉祥,每 * 山川之 * ,梯山航海,訪道求師。* * 峨眉傳心印,* 草 * 座下 * 衣 * * * * * * 支提山中仿 * 顧視,直覺 * * * * 蘊 * * 祈 * * * * * * * 再遣之,俸資 *?* * * * * * * * * * * * 始 * * * * * * 成于丁丑之年 * * * * 園 * 中 * * * * * * 香積聚四 * * * 流,誠夫瓦 * 之 * * * * * * * * * * * * 奐採 * * * * * 三寶全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圣母一視同仁,* * * * * * * * 永存 * * * * * * * * * * * * * * * * * * * * * 寶覺路金繩香 * * * * * * * * 八教之秘典,仰 * * 乎 * * 十 * 九御之真秘異均齊乎雞足 * * * * * * * * * *久承……。”[8]
《華嚴經》中有云“不到支提不為僧”,華嚴寺歷經朝代更迭,政權交替,有著其厚重的歷史蘊涵,作為全國佛教重點寺廟靜靜矗立于山林深處。而《敕賜大支提山華藏萬壽寺山圖記》作為這座千年古剎的“見證者”,不僅在圖像上記錄了明代時期的華嚴寺的全貌,還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了歷史事件,成為揭開鄭和是否到過寧德之謎的鑰匙,為鄭和下西洋到過霍桐支提寺提供了重要的實證,有著一定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同時它也為近年由于失火燒毀的支提寺建筑的重建和修繕提供了借鑒之處。
[參考文獻]
[1]許建平.支提華藏寺[J].文史知識,1999,02:117.
[2]陳國明.重鑄佛教名山的輝煌——訪閩東寧德市支提山華藏寺住持妙果法師[J].福建宗教,2002,(4):37-39.
[3]徐錦斌.時光深處的支提寺[J].福建鄉(xiāng)土,2015,02:14.
[4]許家祥.拜錯了菩薩怪誰?[J].雜文選刊:上半月,2011(1):18-18.
[5]袁冰凌.支提山華嚴寺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3;50;162-163.
[6]同參考文獻[4].
[7]陳牧川(華東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開悟的空間:漢傳佛教宗教空間研究與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第36卷(3):234-237.
[8]同參考文獻[5].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