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琳
摘 要:中國文學的海外熱潮“波及”孔子學院,中國文學以課程、文化活動、學術研究等形式“生長”。以海外文學市場需求為基礎,挖掘文學內在感官之美,整合國內文學教育資源,建設一所文學特色孔子學院順勢可為。但拓展文學特色孔子學院海外認同空間仍存在漢字壁壘、理解偏差、海外圖書市場“水土不服”等諸多挑戰(zhàn)。
關鍵詞:中國文學;文學特色孔子學院;可行性
物換星移,時光流走,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今天,東西交通的密度是過往任何一個時代所無法比擬的,民族、國家的溝通成為歷史的必然。不限于政治、經濟、科技等物質文明的交往與流通,廣義而深層的人文文化空間的交流與融合也是“百花齊放,盡態(tài)極妍”。其中,文學的流播沒有簽約談判式硬性的、目的明確的義務感和約束力,以細水長流、沁人心脾的方式從一個民族走到另一個民族。在文學傳播場域中,中外并非枘鑿不投,建立一所文學特色孔子學院,打開中國文化的另一扇門扉,為世界輸送更多繁復、真實的東方智慧。
一、中國文學在海外孔子學院的存在現狀
“漢語熱”席卷全球,域外學生的學習需求更加廣泛、多樣,而作為漢字文化與東方思維載體的中國文學也漸漸受到諸多漢語學習者的熱愛和青睞,海外中國文學愛好者群體逐漸擴增,孔子學院的生源數量因此也趨于增長,中國文學以學分課程、文化活動、學術研究等形式活躍在越來越多的孔子學院,卻呈現出碎片化、小眾化等特點。
為豐富文學傳播手段、吸引更多文學同好者,孔子學院會積極組織開展作家簽售會、新書發(fā)布會、圖書展等定期、頗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品牌文化活動,引進、宣傳、推廣新書,集中力量為中國文學作品“造勢”,加速中國文學走進海外市場流通渠道。此外孔子學院積極統籌規(guī)劃中國文學作品以更生動、靈活的形式走進當地民眾的文化生活中,例如德國漢堡大學積極推進據老舍《茶館》改編的話劇進入德國萊辛藝術節(jié),廣受好
評[1]??鬃訉W院所開展的文化活動持續(xù)時間長、品牌影響力強、輻射群體龐大,以更加豐富、生動、飽滿、的形式傳播中國文學作品,吸引了更多關注的目光。
二、建設文學特色孔子學院的構想
相比一般孔子學院,特色孔子學院“市場”色彩更為鮮明,精準對接本土漢語學習需求,商務、旅游、武術、中醫(yī)、音樂等特色孔子學院不斷涌現。同時特色孔子學院的合作大學也有極強的專業(yè)性,舞蹈學院、音樂學院、中醫(yī)大學等合作院??梢詾樘厣鬃訉W院儲備及提供專業(yè)的師資力量、豐富的教學經驗。特色孔子學院根植于最為外國人所熟知的中國文化符號,教學資源的專業(yè)性強、教學內容特殊性以及教學機制的創(chuàng)新性是為孔子學院“特色”之所在。特色孔子學院的教學內容更有針對性、集中性,將通用漢語課程升級改造,專門用途漢語課程才是特色孔子學院的重頭戲,在特定的設置情境下,快速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漢語能力,增進某一類型文化知識的認識與理解。特色孔子學院走出傳統的以“聽說讀寫”為主體的漢語課程體系的囹圄,獲得了文化傳播的“金手指”,關注學習體驗與反饋,在教學實踐中采用沉浸式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真實的環(huán)境和氣氛,注重學生的親身實踐。
現階段,孔子學院發(fā)展以進入“新常態(tài)”,“孔子學院需要強化‘共享空間”,[2]我們需要輸送更多經典的中國符號。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接受絕不僅僅是文本的閱讀,如果只是把文學作品的傳播與教學簡單看成是“文字處理游戲”,就失去了文學作品閱讀的真諦與文學傳播的價值。特色孔子學院可以有效解決中國文學作品海外傳播與教育過程中推廣和教學隊伍專業(yè)化要求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需求設計困難等一系列問題,在中國文學海外熱潮之中,我們需要一所特色孔子學院,助推中國文學作品“出海”,更好地滿足海外漢語學習者的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
在文學特色孔子學院中,或將開設文學經典導讀課、文學作品話劇改編等不同形式的課程,可借由輕松、多元的形式減少學生文學接受和理解過程中的困難,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缥幕Z境下,文學教育絕不只是應付文字,處理語法,也不同于流于感官、實踐性強的其他類型的文化體驗課,而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經由文學作品的閱讀,了解異質文化,豐富情感體驗,獲得審美愉悅的一種精神的聯結與溝通。在文學特色孔子學院中,文學作品不僅要走進課堂教學,還需要進入市場流通,這既對師資隊伍的專業(yè)化、課程設計的有效性提出特殊要求,而且還需要知名漢學家及出版商的針對性、專業(yè)化指導與建議,兩者都將是文學特色孔子學院建設的關鍵與重點。
三、建設文學孔子學院可行性探討
文學是社會最敏感的神經,是民族性格最精準的寫照。中國故事流傳千年而經久不衰,文學在社會巨變和轉型中,撫慰眾生,這套“全民療傷機制”放諸四海仍不失為一劑良藥。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中國文學,能夠切中不同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中不同人群的欲望、掙扎、反抗、夢想與沉思,中國文學可以超越時空、溝通中西,我們需要一所文學孔子學院,成為中國文學“出?!钡募佑驼?。
(一)海外文學市場需求增加
世界舞臺越來越需要中國故事,海外讀者市場對中國文學作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前都是我們主動向海外推介中國文學作品,現在越來越多國外出版社主動向我們購買文學版權。2018年全國圖書版權輸出過萬,另電子出版物版權輸出743項,版權貿易逆差逐步縮小。[3]海外的中國文學愛好者群體日漸擴增,莫言、余華、麥家等中國作家在海外受到追捧,中國文學傳播的版圖也從亞洲、歐美漸漸擴展到拉美、阿拉伯等地區(qū)和國家。純文學領域,中國當代詩歌海外傳播也同樣成績斐然?!霸娙思荫R加的詩集已由22家出版社出版,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走入近30個國家和地區(qū)?!盵4]
(二)中國文學教學資源豐厚
中國文學是一座亟待挖掘和開發(fā)的富礦,歷史悠久、作品豐富、經典林立,國內文學教學和研究力量雄厚,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文藝美學等學科專業(yè)學位授予點逐年遞增,與教育學等學科交叉研究成果豐富,師資力量雄厚,研究成果卓著。中國文學作品的海外市場需求刺激著國內文學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國內文史類院校數量眾多,研究力量雄厚;優(yōu)秀作家不斷涌現,經典文學作品數量龐大,都為建立文學特色孔子學院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需要發(fā)揮現階段孔子學院中國文學熱的孵化功能,借鑒中醫(yī)、武術、戲曲等特色孔子學院成功的運營模式與經驗,釋放二者的疊加效應,平衡海內外讀者市場的供求關系,建立一所文學特色孔子學院。
(三)文學流通“攖人之心”
東西方文學作品看似擁有無限矛盾,但是文學互鑒卻是連續(xù)不斷朝向永恒的、理想的“文學場”,這個場既不是分散的、被解構的,而是中心性的和永恒性的,感性、理性和倫理互相連通。中國文學的跨文化傳播超越了長久以來西方文學主導的原則,支持一種對立性與互動性的多元化互動,東西方文學看似相互抵觸,實際上它們能夠彼此生成和保持。
文學作品的闡釋過程充滿主觀性、自由性,通過閱讀獲得新的經驗結構,并能重塑既存概念,來產生新的意義。文學作品的閱讀永遠在自由與想象中重構概念。文學作品解讀的經驗闡釋系統與作品本身的目的維度存在偏差,但是二者之間也是動態(tài)的、互動的。文學作品的魅力不會為語言形式所禁錮或掩蓋,跨文化語境下的文學作品以全新的方式揭示了已知的世界,從而將熟悉的事物陌生化,那么文學毫無疑問是新鮮的、自由的、充滿魅力的。讀者獲得審美享受,絕不是從語言本身出發(fā),而是文學本身之美。正如鮑維所說的,“一種可能形式的美的體驗,描述為一個過程,它僅僅通過違反字面的語義規(guī)則,就打擾了習慣性的感知,同時生成了對世界中某些事物的一種新的概念組織(或新的視角)?!?/p>
四、建設文學特色孔子學院的挑戰(zhàn)
(一)漢字壁壘擱置作品接受
內容與表述內容之語言是文學作品最為關鍵的兩大要素。語言,不僅僅是表達現實與經驗的工具,它也參與塑造現實與經驗。中國的方塊漢字與西方的字母文字有著鮮明的區(qū)別,中國的方塊漢字是表意文字,每一個文字本身憑借其形,都能體現一個意,漢字的結構中所包含的意象成分,雖然為文學作品的意境增色不少,但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給中國文學作品的閱讀設置了極大的障礙。
從單個漢字到詞句,中國文學作品無處不是極富情趣的意象,無處不是奇思妙想的用典,搭建起思維的游樂場,但同時方塊字也成為閱讀中國文學的極大障礙,漢語水平參差不齊的讀者對于文學作品內容、旨趣甚至是意境的把握也相去甚遠。不同于中醫(yī)、武術、戲曲等感官化、可實踐的內容,文學作品的閱讀與講授是漢語學習者所面臨的巨大障礙與挑戰(zhàn),也對教師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文化差異催生閱讀偏誤
當我們把一篇文字稱為“文學”的時候有若干理由,其中之一便是它不囿于固定的背景,雖然作家的寫作背景是固定的,但是文學的意義會超越原有的語境限制,隨著時空的變換而不斷遷移。文學作品本身就是開放的,也因此會引發(fā)各式各樣的解讀。文學作品有極佳的“便攜性”,文學作品不同于日常交流,在大多數日常生活的現實場景中,我們對意義的選擇沒有太多的余地,意義被囚于幾個可控的選項之內,基本上是由對話場景所決定的。而文學作品則不同,其寫作初衷便不是復制真實生活,解讀文學作品時的語境也是隨著讀者的變化而不斷衍生的,一部文學作品往往既是真實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實在的,又是虛構的。當中國文學作品跨越時空,為外國讀者所閱讀,他們所復原的世界往往會發(fā)生錯位?!靶且灰孤狅L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生活情趣可能不能被生活在鋼筋水泥澆筑的城市森林中的人們所領悟;嫦娥、武鋼、玉兔的傳奇故事看起來瘋癲可笑;即時通訊讓山長水闊的離愁不再顯得如此令人黯然銷魂。文學閱讀始終與情感體驗共生,當解讀文學的語境發(fā)生變化,中國文學所追求的意蘊無法被轉碼、被接受,文學的價值也不可避免地遭到貶低。
文學作品的解讀,作為聯結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紐帶,是整個文學傳播體系中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解讀文學作品的能力與讀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共生,有聲的/無聲的、文字的/音像的、紙質的/電子的等等各類文學傳播媒介方式都可能影響文學作品的解讀和闡釋,文學的經驗闡釋系統往往有賴于讀者思維模式,無可避免地沾染其價值取向,進而導致對跨文化文學文本的誤讀。
(三)適應海外圖書市場生態(tài)
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學市場生態(tài)差異顯著;精英讀者與普通讀者閱讀取向、需求存在鴻溝;不同類型、不同時期文學作品譯介數量失衡;網絡文學作品泥沙俱下遮蓋了優(yōu)質中國文本等等,都是文學孔子學院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有別于高居廟堂的漢學研究,滿足龐大的普通讀者群體需求才是文學特色孔子學院運營的重要基礎,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圖書市場生態(tài)、讀者閱讀偏好都不盡相同,建立一所受歡迎的文學孔子學院,首要是精準把脈數量龐大的普通讀者的閱讀偏好和興趣,篩選符合大眾讀者閱讀興趣的優(yōu)質中國文本。圖書館藏往往相對滯后,不能及時反映市場動向,亞馬遜、紙托邦等網絡購書媒介和讀者論壇等是把握讀者評價和市場風向標的重要參考。同時,書評人在國外圖書市場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有影響力的權威書評人使優(yōu)質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如虎添翼,漢學家往往是中國文學的海外“識珠者”,文學孔子學院應充分發(fā)揮與當地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合作辦學關系,積極邀請知名漢學家為圖書譯介、推廣,加速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與接受。
文學特色孔子學院的建立意在加速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與接受,打開另一扇中國文化之窗,以生動飽滿的中國文本講好中國故事,那么準確把脈海外受眾需求,主動適應海外圖書市場與傳播模式,勢必成為文學特色孔子學院發(fā)力的關鍵點。
[參考文獻]
[1] 漢堡大學孔子學院2016年一季度文化活動精彩紛呈. [EB/OL].http://news.fudan.edu.cn/2016/0429/41407.html,最后訪問時間2019.10.17.
[2] 寧繼鳴.新常態(tài):孔子學院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J].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2017,2(03):10-15.
[3] 2018年新聞出版產業(yè)分析報告(摘要版).[EB/OL].http://ex.cssn.cn/dubao/201908/t20190828_4963381.shtml,最后訪問時間2019.10.29.
[4] 姚建彬主編.中國文學海外發(fā)展報告 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