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淺談文本考據(jù)與義理闡發(fā)之間的張力

        2020-09-02 06:55:02黃晟
        文教資料 2020年17期
        關(guān)鍵詞:考據(jù)義理孟子

        黃晟

        摘? ?要: 本文從考據(jù)學的觀點出發(fā),以《孟子》為例,通過梳理歷代學者的疑《孟》線索,初步分析《孟子》敘述虛假之事的原因乃是基于闡發(fā)先秦儒家“王道”政治思想的需要,同時指出在治學過程中不可抱有傳統(tǒng)的漢宋門戶之見,應(yīng)當綜合運用考據(jù)和義理的方法。

        關(guān)鍵詞: 《孟子》;考據(jù);義理

        若要繼承并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則必然離不開對中國古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古文獻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積累,不斷地傳抄、翻刻,早已浩如煙海,因此選擇可靠的文本成為正確有效地研究傳統(tǒng)學術(shù)的關(guān)鍵。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以乾嘉學者為代表的清儒十分重視對古文獻的識字、審音、釋義、糾誤、正訛、補缺、刪衍、辨?zhèn)?、輯佚,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如錢大昕說:“六經(jīng)皆載于文字者也,非聲音則經(jīng)之文不正,非訓詁則經(jīng)之義不明。”[1](394)可以說,運用小學方法,輔以??薄⒖籍?,對古文獻文本進行一番實打?qū)嵉目紦?jù)工夫,是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不過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乾嘉學者以考據(jù)為主流,沉溺于文字訓詁的“下學”,很少能做到“上達”。戴震指出:“圣人之道在六經(jīng),漢儒得其制數(shù),失其義理;宋儒得其義理,失其制數(shù)?!盵2](189)漢學重文本考據(jù),宋學重義理闡發(fā),中國學術(shù)史上的漢宋之爭從學術(shù)性質(zhì)上說就是考據(jù)與義理的對立。孫欽善先生認為,文獻的語言文字與思想的確存在著矛盾,不是簡單的統(tǒng)一[3](401)。誠然,“文以載道”不假,一方面執(zhí)迷于文本本身,可能湮沒蘊含的道理,另一方面如果跳過文字內(nèi)容闡發(fā)義理,就容易犯穿鑿附會的弊病,可見兩者確實存在一定的張力。鑒于此,本文將以歷代學者對《孟子》的懷疑為例,對這個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對《孟子》所言述之發(fā)難

        《孟子》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經(jīng)典,在宋代理學家那里更是被稱為“圣人之心傳”,與《大學》《中庸》和《論語》一同升格為“四書”,其地位大大超過了傳統(tǒng)的“五經(jīng)”。盡管如此,“神圣”的《孟子》一書仍然逃不過一些堅持求真務(wù)實的學者們的質(zhì)疑。歷代學者對《孟子》的懷疑和發(fā)難,主要是針對其所載或所引事實而言的,這點在古文獻研究方法上體現(xiàn)在內(nèi)容考實及辨?zhèn)畏矫姊伲?55)。由于文本內(nèi)容的可信與否對學術(shù)研究的成果好壞至關(guān)重要,歷史上仍不乏堅持獨立思考、不迷信盲從的學者,就此對之展開猛烈的攻勢。

        最早對孟子及其學說進行問難的,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與他同時期且同學派的大儒荀子。荀子說: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先君子之言也”,此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于后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4](87)。

        戰(zhàn)國之后,儒分為八,荀子作為重視禮樂制度建構(gòu)的一派,很是看不慣思孟鼓吹的一套“陰陽五行”“天命性理”之論,認為其乖張悖理、虛妄無征,荒誕不經(jīng),不合先師孔子“不語怪力亂神”[5](82)“罕言利與命”[5](99)的人文精神。盡管帶有一定程度的門戶之見,但其重視客觀事實、堅持獨立思考的理性精神是我們在治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后,儒學以經(jīng)學的形態(tài)登上了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寶座,成為統(tǒng)治階級構(gòu)建大一統(tǒng)專制政治的指導思想。經(jīng)學隨之變得神圣化,先秦時期的那些儒者更是成為漢人心目中十全十美的“圣人”。在舉國崇儒尊經(jīng)的社會環(huán)境下,還是有人對所謂“圣人”提出質(zhì)疑。王充說:

        夫孟子言五百年有王者興,何以見乎?帝嚳王者,而堯又王天下;堯傳于舜,舜又王天下;舜傳于禹,禹又王天下。四圣之王天下也,繼踵而興。禹至湯且千歲,湯至周亦然,始于文王,而卒傳于武王。武王崩,成王、周公共治天下。由周至孟子之時,又七百歲而無王者。五百歲必有王者之驗,在何世乎?云“五百歲必有王者”,誰所言乎?論不實事考驗,信浮淫之語;不遇去齊,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賢效與俗儒無殊之驗也[6](160)?

        王充在這里抓住孟子所言“五百年有王者興”,考諸帝嚳、唐堯、虞舜、夏禹、商湯、文武、周公王天下的史實,指出禹至湯、湯至周各千歲,周公之后七百年無王,從而駁斥孟子說言的“五百歲”不實,進一步揭露孟子之所以講這句話,不過是在跟齊宣王講“仁政”得不到待見之后,發(fā)發(fā)牢騷罷了。王充用極其犀利的語言,把這位“圣人”批判得酣暢淋漓,使孟子的“俗儒”形象暴露無遺。

        魏晉隋唐時期,雖然沒有人直接對《孟子》發(fā)難,但唐人劉知幾在《史通》中,屢次對堯、舜、禹、湯等這些為儒家津津樂道的“圣王”所謂的“道德事跡”進行質(zhì)疑,他說:

        《堯典·序》又云:“將遜于位,讓于虞舜?!笨资稀蹲ⅰ吩唬骸皥蛑拥ぶ觳恍?,故有禪位之志?!卑浮都弛,嵳Z》云:“舜放堯于平陽?!倍鴷破涞赜谐?,以“囚堯”為號。識者憑斯異說,頗以禪授為疑[7](274)。

        “《汲冢書》云:“舜放堯于平陽,益為啟所誅?!庇衷唬骸疤讱⒁烈?,文丁殺季歷?!狈泊藬?shù)事,語異正經(jīng)。其書近出,世人多不之信也。”[7](276)

        堯、舜、禹、湯這些“圣王”都是經(jīng)常被《孟子》所引用的,以標榜他們的高尚道德,號召世俗的統(tǒng)治者們紛紛向他們看齊,以實現(xiàn)三代的王道理想政治。但如今劉氏懷疑他們之間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禪讓”,而是以囚禁、殺戮等暴力手段爭奪王位。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么《孟子》所說的根本不是“允恭克讓,光被四表”[8](1)的“圣王”,而是與他所見“望之不似人君”[9](8)的俗王無異,這樣,整部《孟子》的價值或?qū)⒋蟠蛘劭邰冢?56-383)。從這個意義上看,劉氏可以算是間接地對《孟子》進行懷疑。

        盡管在道學流行的宋代,《孟子》地位不斷提高的同時,在宋學中以考據(jù)見長的學者對《孟子》懷疑的聲音不斷。如宋人洪邁所言:

        孟子之書,上配《論語》,唯記舜事多誤,故自國朝以來,司馬公、李泰伯及呂南公皆有疑非之說。其最大者,證萬章涂廩、浚井、象入舜宮之問以為然也。孟子既自云堯使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于畎畝之中,則井、廩賤役,豈不能使一夫任其事?堯為天子,象一民耳,處心積慮殺兄而據(jù)其妻,是為公朝無復有紀綱法制矣!六藝折中于夫子,四岳之薦舜,固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比粍t堯試舜之時,頑傲者既已格乂矣[10](467)。

        繼劉知幾對堯舜禹禪讓的辯難,洪邁緊接著對孟子所言舜之事跡提出質(zhì)疑,在這里他一共提出三個疑點:第一,既然堯派遣了九男二女和百官侍奉舜,還賜予大量的牛羊和糧食,按理說修理屋頂、挖掘水井這樣的粗活應(yīng)該輪不到舜本人做;第二,在堯那樣“光被四表”的圣明君主統(tǒng)治下,竟然會有像這樣天天想著如何殺害兄長并霸占其妻的頑劣刁民,于情于理說不合;第三,推薦舜的時候百官說“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然而象最終還是干了壞事,說明舜并沒有以自身德行感化他們,存在前后矛盾之處。洪氏從常理的角度對《孟子》所載舜的事跡的真實性進行懷疑,在當時大談“性命義理”的理學時代,不可不謂勇敢之論。

        到了清代,由于知識分子痛恨明末王學末流的空談心性,紛紛提倡通經(jīng)致用的考據(jù)學風,主張實事求是,無征不信,進一步將“疑孟”推向了高潮。“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顧炎武如是說:

        “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泵献訛榇搜砸宰C王之不待大爾。其實文王之國不止百里,周自王季伐諸戎,疆土日大。文王自岐遷豐,其國已跨三四百里之地,伐崇伐密,自河以西,舉屬之周。至于武王,而西及梁、益,東臨上黨,無非周地;紂之所有,不過河內(nèi)殷墟,其從之者亦但東方諸國而已。一舉而克商,宜其如振槁也。《書》之言文王曰:“大邦畏其力。”文王何嘗不藉力哉[11](424)!

        顧氏之前的考據(jù)學家對《孟子》所載事跡的懷疑大多僅停留在三代之前的“圣王”堯舜禹,顧氏將懷疑的對象直接推向身為周代禮樂文明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的周文王身上,與前人相比,更進了一步。他質(zhì)疑“文王以百里”的真實性,認為文王在位期間國土便不斷擴張,在武王伐紂之前,周的勢力已經(jīng)大于商,如此才能順利戰(zhàn)勝紂王,得出“文王何嘗不藉力”的結(jié)論。如果周文王的“仁者”形象一倒塌,那么孟子提倡諸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9](52)之類的“仁者無敵”王道觀念,亦難免受到很大沖擊,他本人對梁惠王說的“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9](7)之類“仁政”主張也將徒成空言。

        綜上所述,從孟子學說一產(chǎn)生至清代初期,歷代考據(jù)學家對《孟子》的發(fā)難不絕如縷,從對孟子本人的言論思想到孟子所言歷史事跡,懷疑、辯難層層遞進,且不乏真知灼見,似有從根本上將《孟子》整體肢解的勢頭。他們從對文本實事求是的考據(jù)出發(fā),將《孟子》所言不真之事層層剝落,在還原真實歷史的同時,使孟子原本的光輝形象瞬間黯淡無光,他所提倡的“圣人之道”隨之變成一縷無所依托的游魂??梢娍紦?jù)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義理的發(fā)揮,甚至讓原本涵蓋的義理變形。

        二、《孟子》為何“說謊”

        自民國以降,在學術(shù)現(xiàn)代化趨勢影響下,傳統(tǒng)經(jīng)學時代結(jié)束。不少學者繼承乾嘉學派實事求是的考據(jù)學風,深入細致地研究傳統(tǒng)典籍,有力地證實了前人的觀點,即《孟子》和其他大多數(shù)先秦典籍中以偽事偽說居多。那么,被中國人奉為“亞圣”的孟子,為何要在其學術(shù)活動中屢次“說謊”?

        清代中后期的歷史學家崔述以敏銳的眼光發(fā)現(xiàn)并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他說:

        戰(zhàn)國之時,說客辨士尤好借物以喻其意。如“楚人有兩妻”,“豚蹄祝滿家”,“妾覆藥酒”,“東家食、西家宿”之類,不一而足,雖孟子書中亦往往有之。非以為實有此事也,乃漢、晉著述者往往誤以為實事而采之入書,學者不復考其所本,遂信以為真有而不悟者多矣[12](4)。

        崔氏認為,在戰(zhàn)國時期學術(shù)下移、百家爭鳴的社會環(huán)境下,各個學派的學者為了方便闡述觀點或強化其說服力,往往會編造一些沒有發(fā)生過的故事,即使是《孟子》也不乏此例。但就是這些不真實的故事,卻往往被后世學者當成真實的歷史而載入書冊,而不考察其是否真實,傳之又傳之后,信以為真的人就多了起來。崔氏還認為,即便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事件,經(jīng)過那些說客辯士的一番加工渲染,往往言過其實,久而久之,虛假的成分就極易掩蓋事情的真相:

        經(jīng)傳之文亦往往有過其實者?!段涑伞分把髌啤?,《云漢》之“周馀黎民,靡有孑遺”,孟子固嘗言之。至《閟宮》之“荊舒是懲,莫我敢承”,不情之譽,更無論矣。戰(zhàn)國之時,此風尤盛,若淳于髡、莊周、張儀、蘇秦之屬,虛詞飾說,尺水丈波,蓋有不可以勝言者。即孟子書中亦往往有之[12](12)。

        崔氏由懷疑經(jīng)傳之虛詞至懷疑《孟子》,此固難能可貴,但由于他受制于儒家圣賢光環(huán)的局限性,即使發(fā)現(xiàn)了孟子“作假”的嫌疑,也全力為之尋求開脫:

        此或孟子不暇致辨,或記者失其詞,均不可知,不得盡以為實事也。蓋《孟子》七篇,皆門人所記,但追述孟子之意,而不必皆孟子當日之言[12](12)。

        雖然崔氏認為《孟子》所載不盡為實事,但他并不認為孟子是刻意“說謊”,而是認為“記者失詞”,順理成章地把作偽的責任推給編撰者??梢姶奘显诎l(fā)現(xiàn)偽事偽說之后又要兼顧義理發(fā)揮的情況,對如何處理二者關(guān)系不得已提出妥協(xié)舉措。

        繼崔氏之后,顧頡剛先生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看法。顧氏大體繼承崔氏“大抵戰(zhàn)國、秦、漢之書皆難征信”之說,進而提出“戰(zhàn)國秦漢間人好作偽”的觀點,認為所謂的上古帝王都是戰(zhàn)國時人(尤其是儒家)托古的產(chǎn)物,真實存在的史實往往與他們口中所說的相差甚遠。顧氏提出:“(儒家)他們對于未來的憧憬是借了過去的事實來表示的,所以他們口里的古史就是他們對于政治的具體主張,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乃是水中的倒影。”[13](374)在戰(zhàn)國時期,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經(jīng)常通過構(gòu)建他們理想中的帝王模范和社會制度,托之上古時期的堯、舜、禹,對當時統(tǒng)治者宣揚他們提倡一系列的“仁政”主張,哪怕不惜歪曲客觀事實和割裂已有文獻??梢哉f,借上古之事來“說謊”是當時孟子闡發(fā)其學說的一個重要手段。顧氏進一步提出:“孟子最喜歡說古事,但他卻最沒有地理歷史的常識。他最喜引《詩》《書》,但他所引的《詩》《書》滿不是那么一回事”[13](375),如孟子將《魏風·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14](192)這句本為諷刺當時統(tǒng)治階級壓迫老百姓從而不勞而獲的詩句,曲解為“君子道德高尚而安享尊榮”之意,與原意全然相反。又如《魯頌·閟宮》中的“荊舒是懲,莫我敢承”[14](667)本來是歌頌魯僖公的功績,硬是被孟子認為歌頌的對象是周公,完全搞了個張冠李戴的錯誤?!睹献印分蓄愃频睦雍芏?,不一而足,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如此看來,《孟子》中所引之事,多數(shù)都不是真實的,有學者認為這些事例“是孟子本人在論述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原文進行加工改造的結(jié)果”[15](2),并對之進行別有用心的評論,使之偏離了原文含義。就是這樣一部《孟子》,若以一位學富五車、堅持嚴謹學風的考據(jù)學者眼光觀之,經(jīng)過層層嚴密的考證考實,發(fā)現(xiàn)并不能反映真實的歷史,而不過是一位“俗儒”的謊話連篇,根本算不上有多少價值。但由于大多數(shù)主流儒者深受“道統(tǒng)”之說的浸潤,時至今日,宋明理學之余風仍在影響中國人的價值體系,研治儒家哲學的學者在研究《孟子》時大都只重視“性與天道”“天爵人爵”“浩然之氣”的義理闡發(fā),極少有人關(guān)注孟子本人所舉之事的真實與否,這些所引之事恰好是孟子闡發(fā)其思想的重要論據(jù)。從文獻考據(jù)的角度出發(fā),一旦這樣涉及史實史事的“謊言”被戳穿,無疑就會給至少半部書帶來致命打擊。既然《孟子》“說謊”已成板上釘釘,面對考據(jù)和義理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治學方法對《孟子》的研究能夠產(chǎn)生如此迥異的結(jié)果,我們應(yīng)該如何處理這樣的沖突?

        三、兩種方法:“道通為一”

        孫欽善先生認為,“科學義理學的成果符合古文獻的原意,是古文獻學的積極成果;非科學義理學的成果歪曲古文獻的原意,不是古文獻學的積極成果,而是思想史的成果”[3](412),試圖以學科分類的方法調(diào)和考據(jù)學和義理學之間的矛盾。這個觀點看似有道理,實則有一定的小瑕疵。竊以為理由有二:先不論將“上達”功夫的義理學劃入古文獻學的研究范圍是否合理,簡單地以忠實于文本原意的義理歸于古文獻學,而將穿鑿附會得來的義理歸于思想史,如此便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即文獻考據(jù)的成果全為真,思想闡發(fā)的成果全為假。試問一句,難道思想史的成果就沒有一點經(jīng)過考據(jù)方法而得來的“真貨”嗎?此是其一。其二,在近代西方學術(shù)體系的影響下,將以經(jīng)學為主體的傳統(tǒng)學術(shù)分為文學、歷史學、哲學、藝術(shù)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數(shù)學、物理學等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科,然后每種學科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文獻學就是考據(jù),思想史就是推衍,這種區(qū)別和判斷本身就是欠妥的。經(jīng)學本來就是“百姓日用之道”,包羅萬象,經(jīng)過這樣生吞活剝的肢解,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理解或許就沒有那么透徹。

        誠然,一個人的畢生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以有涯之生攻無涯之知,當今的教育模式要適應(yīng)社會化大分工的格局,這種學科劃分無可厚非。但是,對于研治國學的人來說,在研究中國傳統(tǒng)典籍時,不能持有這種簡單劃分的觀點,認為考據(jù)即是考據(jù),義理即是義理,兩者之間存在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面對這種情況,要特別小心。以《孟子》為例,它有孟子生動的敘事及犀利的辯詞,可以視為文學作品;也有孟子本人思想觀點的闡發(fā),可以視為哲學作品;還有孟子對周制的描述,可以視為政治學、社會學作品。就是這么一部短小精悍的《孟子》,涵蓋了如此駁雜的知識體系,決定了考據(jù)和義理兩種基本方法需要綜合運用,不可偏廢。但兩者之間確實存在矛盾,又需要在特定條件下妥善處理。

        孟子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盵9](161)他較早發(fā)現(xiàn)了文字和思想之間的矛盾,在文本表達上說不通的情況下,提出“以意逆志”,即以讀者自身的心意領(lǐng)會古文獻思想義理的方法。盡管后來學者已經(jīng)證明,“孟子無論是解《書》還是解《詩》,都是將儒家基本思想附會上去……或者說孟子闡釋《詩》《書》其根本旨趣就在于鼓吹儒家思想”[16](88),但如果拋開為我所用的主觀附會,那么這種方法還是有一定的合理性。

        毫無疑問,要想探究古文獻的思想義理,首先必須從實事求是的考據(jù)工夫入手。戴震說:“古訓明則古經(jīng)明,古經(jīng)明則賢人圣人之義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義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2](214)只有在弄懂語言文字、典章制度的基礎(chǔ)上,才能得出較為正確而客觀的結(jié)論,否則極易流為“六經(jīng)注我”的空疏學風。但光是停留在這一基礎(chǔ)階段還遠遠不夠,在這一方面工作做好之后,則需要進行一次“上達”的質(zhì)的飛躍。這個時候經(jīng)常遇到文本所載之事與史實不合甚至根本不存在的情況,那么該怎么辦呢?此時顯然不能執(zhí)著于語言文字本身,應(yīng)該適當“以意逆志”,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這里的“意”需要建立在讀者廣泛閱讀的基礎(chǔ)上,對研究對象的各個方面有全方位把握而展開的,而不是隨心所欲的主觀之“意”。還是以《孟子》為例,里面確實存在不少偽事偽說,但我們不能簡單地對之持以否定的態(tài)度,而應(yīng)該認真思考,為什么孟子要這樣說呢?通過聯(lián)系孟子的生平及思想體系,抓住孟子“謊言”背后的合理因素,才是處理二者矛盾的正確方式。如孟子常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9](131)主張仁義的君主能夠發(fā)揮重大的道德楷模作用,如此我們便不難理解類似于“文王百里”“血流漂櫓”這樣事例,同時是對《孟子》進行“同情之理解”。

        總而言之,考據(jù)和義理二者之間既是矛盾的,又是統(tǒng)一的,但它們都服務(wù)于傳統(tǒng)文化典籍的研究,決不可因此失彼。我們平日里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學術(shù)訓練,注意總結(jié)前人的成果和經(jīng)驗教訓,在新時代下勇于開拓和探索,相信是可以兼顧二者而達到“道通為一”的至高境界的。

        注釋:

        ①這里的“辨?zhèn)巍庇玫氖菑V義,即除對書籍名稱、作者、年代等方面真?zhèn)慰急嬷?,對書籍?nèi)容真?zhèn)蔚目急妗⒖甲詫O欽善著:《中國古文獻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②不幸的是,據(jù)有關(guān)學者考證,堯舜禹的禪讓之說確實屬于虛構(gòu)。三者之間存在政治斗爭關(guān)系,尤以舜和禹的政權(quán)交接更為激烈,禹通過暴力手段從舜手中奪取政權(quán),故舜南巡蒼梧就是其政治斗爭失敗之后遭到流放。參考自張松輝,周曉露著:《〈論語〉〈孟子〉疑義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參考文獻:

        [1]錢大昕,撰.呂友仁,標校.潛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荀況.荀子譯注[M].張覺,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孔丘.論語譯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9.

        [6]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7]劉知幾,撰.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慕平,譯注.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9]孟軻.孟子[M].楊伯峻,楊逢彬,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00.

        [10]洪邁.容齋隨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顧炎武.日知錄集釋[M].黃汝成,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崔述,撰.崔東壁遺書[M].顧頡剛,編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顧潮,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14]程俊英,譯注.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5]賈清宇.孟子引《書》論《書》考論[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16]張亞東,楊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經(jīng)典闡釋中的疑古精神[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1).

        猜你喜歡
        考據(jù)義理孟子
        文獻考據(jù)與史詩研究路徑
        ——論《江格爾》重要問題的研究方法
        道兼體用的整全之道:呂祖謙義理之學新論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6:30
        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價值取向與義理轉(zhuǎn)換
        當代陜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16
        阿拉善博物館館藏內(nèi)畫鼻煙壺考據(jù)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0:54
        詩詞解讀莫輕視考據(jù)
        中華詩詞(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4
        磨刀不誤砍柴工
        公共理性與整全義理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24
        王船山《周易內(nèi)傳發(fā)例》義理演析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07
        考據(jù)之功與品鑒之美——萬經(jīng)的碑帖收藏及其碑學觀念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7
        亚洲av综合av成人小说|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不卡|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综合|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 门卫又粗又大又长好爽|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av国产| 黄片视频大全在线免费播放|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无码永久免费看|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日本韩国一区二区高清| 亚洲偷自拍国综合第一页|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无码专区无码专区视频网址|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a级免费大片网站| 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 吸咬奶头狂揉60分钟视频| 亚洲日本国产乱码va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国产人成亚洲第一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双色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8p|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大地资源中文第三页| 亚洲精品国产主播一区二区| av在线不卡免费中文网|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婷婷四房色播|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视频| 黄片视频免费观看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