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智英
摘要:科幻電影是以科學幻想為內(nèi)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點是從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成就出發(fā),對未來的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美國科幻電影的取材包羅萬象,可以涉及到宇宙間的各個領域,既有地球生物,也有虛擬的外太空生物;既有已知的科學技術,也有幻想的假設技術。
關鍵詞:科幻電影;題材設定
科幻電影(science fiction film)是類型電影的一種,是以科學幻想為內(nèi)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點是從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成就出發(fā),對未來的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談及科幻電影就不得不提到美國。目前世界上科幻電影產(chǎn)量最高、質(zhì)量最好的國家應屬美國,美國每年科幻電影的產(chǎn)出量超全球科幻電影總量的一半以上。
美國科幻電影的取材包羅萬象,可以涉及到宇宙間的各個領域和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角色設立方面既有地球生物,也有虛擬的外太空生物;技術能力設立方面既有已知的科學技術,也有幻想的科學技術;既有現(xiàn)實的時代背景,也有假設的故事背景。
一、以各類生物為角色的題材設立
美國科幻電影的也像其它電影一樣,影片的角色大多以人物、動物和植物的形象出現(xiàn),有時也會有其它生物。這些生物既可以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動物或植物,也可能是劇作家幻想出來的、虛擬的外太空生物。
1、以已知地球生物為主的題材設立
地球上已知的生物是科幻電影?,F(xiàn)的主角。由于當時人們對宇宙自然的知識有限,在早期的科幻電影角色中,角色大多是以觀眾熟悉的地球人的形象展現(xiàn),同時輔以地球上已知的動物或植物的形象,構成科幻電影的題材設立。在這些影片中,即便是擁有某些特殊能力的主角們都是人類的形象。而其它出現(xiàn)較多的形象卻是比較單一,大部分是觀眾熟悉的地球生物大猩猩。如:
1930年代開始的以《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為代表的瘋狂科學家系列題材;1940年代開始以《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為代表的隱身人系列題材;1970年代開始的以《超人》、《蝙蝠俠》、《蜘蛛俠》為代表的俠客系列題材等等,其主要角色都是地球人,而《金剛》、《人猿星球》等都是大猩猩。
2、以虛擬太空生物為主的題材設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觀眾對科幻電影的需求,光有地球生物已無法滿足科幻電影的題材設立了,于是,劇作家們把目光轉(zhuǎn)向尚未確定的外太空,自上世紀50年代起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里想象出許多不同于地球生物的其它物種。這些生物有的具有地球人的外貌,有的雖然具有與地球人相類似的智慧或文明,卻有著與地球人大不相同的人物形象。如:
1950年代拍攝的《兩萬英尋下的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外星人大戰(zhàn)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70年代開始拍攝的《星際旅行(Star Trek)》系列、《異形》(Alien)系列、《星球大戰(zhàn)》系列、1980年代拍攝的《E.T.外星人》不斷出現(xiàn)一些虛幻的外星生物。
二、以科學技術為依據(jù)的題材設立
科幻電影通常嘗試以未知事物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滿足人們對未來世界的想像。但它又注重于真實的科學,兼顧推想性科學,并在影片中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將它們與現(xiàn)實或超現(xiàn)實的情節(jié)互相結合起來。
1、以已知科學為依據(jù)的題材設立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科幻電影的產(chǎn)生和壯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F(xiàn)在已有的科學技術是美國科幻電影的基礎,也是編寫、拍攝科幻影片的最基本的依據(jù)。好萊塢依靠已有已知的科學技術,并且緊跟時代的熱點事件拍攝了許多膾炙人口、令人記憶猶新的影片。
如:體現(xiàn)人類探索宇宙的《太空登月記》(Countdown)、《2001
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太空旅客》(Passengers);體現(xiàn)機器人的《X戰(zhàn)警》(X Men)、《機械公敵》(I,Robert);體現(xiàn)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黑客帝國》(Matrix)系列;體現(xiàn)未知生物的《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克隆人》(replicas);體現(xiàn)環(huán)境保護的《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未來水世界》(Water World)。
2、以幻想科學為依據(jù)的題材設立
科幻電影之所以能獲得大家的喜愛,就少不了編劇、導演們幻想的、大量的、出乎意料的想象,才能拍出那些氣勢恢宏、緊扣人心的科幻大片。這些想象大部分是基于科學,卻又高于目前人類所掌握的科學。
如:在《刺客聯(lián)盟》(Wanted)、《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
等科幻電影中,幻想出了一種子彈會追著對手、鎖定對手的槍支;在影片《機械公敵》(I,Robert)、《終結者》系列(Terminator)中出現(xiàn)了有智慧、有思維的機器人;《克隆人的進攻》(Attack of Clones)、《異種》(Species)系列中出現(xiàn)了目前尚無法確定的生物;《回到未來》系列(Back to the Future)、《12猴子》(12 Monkeys)中的人類穿越時空。
三、以各種假設為引導的題材設立
科幻電影的各種題材的設立除了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欣賞和享受外,題材中所提及的科學技術和對事件的思考,在某種程度上還能給觀眾一定的警示和啟示,引導人類對自身行為的反省。編劇和導演們那些天馬行空的藝術想象力,對公眾發(fā)生著重大影響,也就很可能對科學發(fā)生影響。
1、以環(huán)境保護假設為引導的題材設立
科幻電影中展現(xiàn)的環(huán)境保護題材主要源于編劇們對未來世界的悲觀預測。由于近幾十年來人類對自然的無序索取、對已有科學技術的過量運用,地球擁有的資源日益枯竭,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日益惡劣。自1990年代起,好萊塢就不斷出現(xiàn)了以環(huán)保為題材的科幻影片。
如:講述地球即將毀滅,人類不得不移民火星的《紅色星球》(Red Planet);講述溫室效應造成地球氣候變異,全球即將陷入第二次冰河紀的《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講述由于人類掠奪性開發(fā)導致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統(tǒng)面臨崩潰的《2012》(2012),等等。
2、以正邪相斗假設為引導的題材設立
正義與邪惡的斗爭是美國影片中常出現(xiàn)的題材,科幻電影也不例外。在幾乎所有的出現(xiàn)過正邪兩方的較量的科幻電影中,雖然有的正義之方一開始可能處于不利之地,但最終都是以正義一方獲勝而結束。
如:《超人》(Super Man)系列、《蝙蝠俠》(Batman)系列、《蜘蛛俠》(Spider Man)系列等為代表的的電影中設立了與主角所代表的正義之方對抗的、同樣具有非凡能力的邪惡之方。
科幻電影雖然不具有完全的科學性或邏輯性,但是它們開發(fā)了科學的娛樂功能,使深奧的科學也能為公眾的娛樂生活作出貢獻。同時又激發(fā)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美)瑪麗·奧勃萊恩《電影表演》M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3
[2]許南山《電影藝術詞典》M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5
[3]張東林《世界科幻電影經(jīng)典》M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8
[4](英)約翰·克盧特《彩圖科幻百科》M ?上海 上??萍冀逃霭嫔?2003
[5](法)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M ?北京 北京大學設出版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