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楚伊,周 燕
(廣州大學,廣東廣州,510006)
隨著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理念從強調自我發(fā)展到強調群體專業(yè)發(fā)展的轉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師合作的重要性,教師合作的形式、內容等逐漸多元和豐富。然而,教師間的合作也面臨諸多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常見的問題有教師之間缺乏良好的合作態(tài)度、明確的合作目的和平等的合作地位,合作的內容缺乏針對性。這使得教師之間合作少、合作難,且合作流于形式。不少學者對教師合作的現(xiàn)實困境進行了原因探析。江誠認為,教師的合作狀態(tài)缺失來自制度、課程、知識等層面,而它們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互為因果的。[1]郭德俠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影響教師合作的原因主要有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原因主要是教師的興趣、性格、價值觀、個人之間的溝通意愿等,客觀原因主要是他人因素、教師考評制度、領導管理方式等。[2]有學者將阻滯教師合作的成因歸為“缺乏必要的個體獨立學習作基礎和缺乏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和氛圍”。[3]其實,幼兒教師與小學教師(以下簡稱幼小教師)的合作也同樣面臨著許多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深受上述阻滯因素的影響。就幼小教師對合作的認識,符太勝和嚴仲連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對于他們之間的合作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幼兒教師重視幼小教師合作,而小學教師則不以為意。[4]很多教師甚至認為,幼兒教師與小學教師是兩個獨立的群體,不用相互交流學習,只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可以了。[5]由于很多教師對幼小教師合作的認識有偏差,幼小教師合作常常不成功。幼小教師合作的失敗常表現(xiàn)為合作動機較弱、合作條件不夠、合作方式單一、合作能力不足、合作效益不理想。[4]
教師教育共同體是指一群關注、研究教師教育,并志在做好教師教育的個體或組織,基于一定的行業(yè)或專業(yè)規(guī)范,在充分合作的基礎上所形成的親密的、穩(wěn)定的、志同道合的團體。[6]教師教育共同體是含有三重意蘊的結合體,分別是精神共同體、合作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張增田等學者認為,教師教育共同體首先是一種精神共同體,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成員有著共同的志趣和價值追求,聯(lián)結成員的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情誼和團結精神。從利益共享和文化融合的視角看,促成合作的主要動力是成員之間的現(xiàn)實差異,因此,教師教育共同體也是一種合作共同體,在共同體里,成員間進行相互尊重、相互協(xié)商、平等互利的對話式交往。從問題解決的指向和過程看,教師教育共同體是一種實踐共同體。教師教育共同體成員致力于關注和解決教師教育中的現(xiàn)實問題,同時在相互開放的實踐中共同成長。[7]
圖1 教師教育共同體內涵
教師教育共同體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師教育形式。目前,教師教育共同體多指中小學或高校的教師組織,尚未有學者提出構建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然而,構建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也是必要的。幼兒園階段和小學階段是需要銜接的學習過程,進入小學幼兒的心理、生理不會一下子成熟起來,不能完全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幼小銜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小教師需要圍繞學生進行多方面、深入、有效的溝通協(xié)商。但是,由于受現(xiàn)實問題影響,如升學問題,幼小銜接更多地被認為是幼兒教師要主動配合小學教師,因此,在實際的合作交往中,幼小教師合作存在很多現(xiàn)實困境。面對幼小教師合作的困境,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構建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教師職業(yè)常被比喻為“園丁”“蠟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是學生的教育者、領導者、組織者。不管是哪個教育階段的教師,都需要把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較清晰的認識。為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幼兒教師需要與小學教師溝通交流,二者共享幼兒的成長信息,了解學生學習的內容,不斷調整教育教學計劃,為學生提供一個舒適恰當?shù)膶W習環(huán)境。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兩個群體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國外一些學校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如:在瑞吉歐幼兒園,幼兒園教師要與一年級的教師見面,為他們提供一些秋季入學學生的有用信息;一年級的教師也要為幼兒園教師服務,提供資源幫助。[8]再如,美國幼兒教師可以承擔小學低年級的課程,小學教師也可以承擔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任務。[9]由于幼小銜接涉及幼兒園和小學,因此要想做好幼小銜接,教師“關起門做教育是行不通的”,幼小教師不僅僅是教育者,更是學習者和交流者,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學習和合作互動。
學前教育是指正規(guī)、正式、制度化學習前的教育或正規(guī)、系統(tǒng)、制度化教育之前的教育。[10]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有本質區(qū)別,體現(xiàn)在組織形式、教育內容、活動形式、評價方式、教育表達方式等方面。在我國,幼兒園與小學分屬于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幼兒進入小學后在學習內容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會經歷一段適應期。倘若幼小銜接沒有做好,學生的問題會越積越多,不僅難以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身心健康發(fā)展還會受到影響。目前,很多學者認為幼小銜接應該堅持雙向性原則,即幼兒園和小學都要以學生為中心,雙方加強溝通,既保持自身相對的獨立性,又做到相互銜接,為學生一生的發(fā)展盡最大努力。[9]
馬卡連柯說:“教師集體應有共同見解、信念,彼此幫助,無猜忌,不求個人價值,唯有這般才能教育兒童?!盵11]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特別是小學低學段的教師,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應該主動尋求合作。但是,在現(xiàn)實中,幼小教師合作交流的平臺不多,教師更關注同一教育階段的教師的合作,而對于跨階段的溝通,很多教師表現(xiàn)得不知所措。如果構建了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成員之間會圍繞共同的愿景、目的,在合作共享中建立起深厚的團體歸屬感,共同圍繞現(xiàn)實問題進行協(xié)商溝通,在帶有情感性、合作性、實踐性的交流中,成員之間相互促進,個體的專業(yè)成長會不斷帶動群體的專業(yè)成長。
教師之間形成穩(wěn)定的、持續(xù)的、深度的、有效的交流溝通和合作互助關系需要以一定的組織為依托。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構建需要理論的支撐,這樣,教育共同體才有堅實的基礎,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團體動力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guī)鞝柼亍だ諟靥岢龅?,它有三個層次的含義:一是應該如何組織和管理團體的方法和態(tài)度;二是實用的組織管理技術;三是針對團體的科學研究。[12]團體動力學為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理論視角,為更好地實現(xiàn)幼小教師合作提供方法路徑,為探索幼小教師共同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升幼小教師合作的內在動力、調節(jié)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關系、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等,提供價值引導。團體動力學基本理論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團體內聚力、團體目標、團體領導、團體氣氛和團體結構。[12]研究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對這五個方面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
圖2 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理論架構圖
內聚力是維持共同體存在和保障共同體目標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相當于共同體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地心引力。[13]一般來說,共同體的內聚力可以理解為共同體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受兩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即團體的性質、團體成員的動機與需求。團體的性質包括團體目標、結構、組織形式和社會地位等;團體成員的動機與需求包括一個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和對于特定團體的認知與期望。[12]在內聚力高的共同體里,成員具有安全感,表現(xiàn)出更多的責任性行為,成員之間能相互影響,共同進步,價值取向更能達成一致,更有助于解決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問題。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構建需要努力提升吸引力,努力使團體的性質、團體成員的動機與需求的吸引力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形成積極的雙向作用。當然,內聚力的提升,也離不開共同體目標、領導、氣氛、結構等方面的作用,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在構建和發(fā)展中要不斷調整沖突,形成統(tǒng)一和諧的發(fā)展合力。
任何一個團體都會有一種目的,一種存在和行動的理由。[14]團體成員的行為、團體作用的發(fā)揮,很大程度受團體目標的影響。團體動力學理論特別重視團體的目標制訂,團體目標影響團體內聚力的發(fā)展。在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中,由于目標涉及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兩個教師群體,因此制訂目標要聽取他們的意見。另外,目標不應該是難以達到的。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目標應該蘊含“促進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的精神。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目標制訂要根據(jù)成員的愿景和需要,制訂的目標具有可行性、互惠性,是可分解的多層級的,讓共同體幫助教師實現(xiàn)真實的、有效的、持續(xù)的、深度的合作,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在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內,目標制訂的核心議題是對幼小銜接問題進行思考與實踐,在解決實際的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中,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可以促進教師做好幼小銜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領導方式與團體氣氛的實驗研究是很經典的團體動力學實驗研究,研究者證實了經驗性觀察的重要性,確認了民主型領導風格的優(yōu)越性。民主型領導與團體氣氛可以提高團體工作效率,在民主團體的情境中,成員工作的創(chuàng)造性更大,工作動機也更強。教師合作關注教師間的關系,要求教師間以平等的個體身份結成一種互助發(fā)展的關系。[15]在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中,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他們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式不同,二者是獨立平等的群體。但不應該被看成兩個完全獨立的群體,不應該“各司其職”。在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中,教師是互助友愛、和諧團結的共同體成員,他們可以在成員內部推選出合適的領導者,帶領大家展開合作研究;他們也可以邀請高校教師、專家等擔任領導者,提供更加專業(yè)的理論支持。但是,在構建幼小教師教育共同時,要充分考慮并推選出民主型領導,這樣的領導才能更好地為共同體服務。民主型領導會尊重成員的個體差異,能調動成員參與理論與實踐的積極性,能積極采納成員的意見,充分發(fā)揮成員的潛力,敏銳感知教師遇到的困境和問題,促進共同體成員的專業(yè)成長。
團體的氣氛影響團體的內聚力,不同的氣氛對團體的發(fā)展有不同的影響。研究表明,民主型氣氛是最有益于團體發(fā)展的氣氛。[12]團體氣氛需要團體成員用積極性和熱情營造出來,團體文化會影響團體氣氛的營造。陳永明把教師群體文化劃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充滿活力型、停滯不前型和按部就班型。[16]充滿活力型的教師文化更具優(yōu)越性,因為在充滿活力型的教師文化里,教師重視群體組織,成員有共同的愿景和發(fā)展動力,成員之間有積極良好的溝通,成員個體在組織里會主動提出看法與見解,工作態(tài)度認真且責任心強。如前文所述,教育共同體有三種意蘊,其中之一是精神共同體。精神共同體重視群體精神、群體氣氛、群體文化。因此,在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中,民主的、積極的氣氛非常重要,共同體成員要促進充滿活力型教師文化的形成,讓充滿活力的文化帶動共同體成員的發(fā)展。
團體自形成起,就擁有其自身的團體結構。團體結構是指團體角色、地位、人際關系、規(guī)章制度和團體內外環(huán)境等的相互關系。結構良好的團體有清晰的遠景和近景目標,所有任務都能夠按照程序順利進行,團體內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成員間有良好的互動,團體氣氛融洽。[17]為更好地建設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共同體的領導可以跟成員共同協(xié)商,明確共同體成員的分工,注重優(yōu)化共同體內部的分工結構,充分考慮共同體成員的能力、利益、興趣,并注重與外部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互動。隨著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發(fā)展,成員可以將大家約定俗成的習慣逐步制度化、規(guī)范化,不斷完善共同體的規(guī)章制度,將在幼小銜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匯集起來,形成信息庫,推動共同體朝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更好地服務于幼小銜接過程。
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是由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組成的,進行穩(wěn)定的、持續(xù)的、有深度的、有效的交流溝通、合作互助的組織,是為切實解決幼小銜接問題而組建起來的,有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的生活。教師在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內相互學習、溝通分享、合作、實踐,有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對此,相關人員應該采用多樣化的途徑、方式構建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
地方政府可以頒布相關政策法規(guī),為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構建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必要的經費推動、保障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構建。對于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構建來說,政府的支持是有效、有力的保障。
第一,鄰近的幼兒園和小學可以聯(lián)合,形成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2014年頒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通知》規(guī)定,幼升小應堅持就近入學,禁止各種形式的升學考試與選拔。[18]這為鄰近的幼兒園和小學合作構建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提供了現(xiàn)實的便利性和可行性。第二,各方力量應為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提供幫助,如高校教師、專家參與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可以提供專業(yè)的理論指導。相關部門可以統(tǒng)籌當?shù)馗鞣劫Y源,為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構建和發(fā)展提供活動經費以及場地設施等支持。第三,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各地可構建具有特色的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充分調動共同體的集聚效應和發(fā)散效應,鼓勵不同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之間的協(xié)作聯(lián)動,實現(xiàn)共同體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規(guī)模化發(fā)展。第四,高校應該通過一些課程教學、教育實踐等讓學前師范生和小學教育師范生互動交流,讓小學教育師范生了解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知識以及幼兒園教育教學的特點,讓學前師范生了解小學低年段的學習內容和教學工作。這種培養(yǎng)模式,有利于今后幼小教師教育共同體的構建,教師有前期的經驗鋪墊,能使教師合作更加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