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瑜
在統(tǒng)編本教材中,童話故事占有一定比例,其內(nèi)容生動有趣,深受學生喜愛。對于學生來說,不僅要會讀童話故事,還要會講童話故事,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故事的價值。在課后練習中,依據(jù)學生的年段目標特點以及認知特點,編者循序漸進地滲透了一些講故事的策略,這就為學生的講故事提供了支架。教師要依托文本教材,培養(yǎng)學生講故事的能力。
一、把握故事情節(jié)講故事
在童話故事教學中,要想讓學生能把故事完整地講述下來,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拋開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地方進行講述。統(tǒng)編本低年級教材的課后練習題為學生提供了具體明確的講故事方法,教師要能引導學生按照課后要求,把故事完整地講述下來。
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文的課后練習題中要求學生先把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圖片連一連,再講一講這個故事。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根據(jù)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講故事,讓學生通過觀察,明白每一幅圖片中小蝌蚪的變化,然后結合課文內(nèi)容和自己的理解把故事完整地講述下來。在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下冊《開滿鮮花的小路》一文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先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有哪些小動物,他們在干什么。這樣一來,可以幫助學生很快厘清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幫助學生完整地講述故事。
《風娃娃》是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課后練習題中提出了根據(jù)提示講故事的訓練要求,提示有:風娃娃來到田野,風娃娃來到河邊,風娃娃來到廣場。在講故事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提示按照風娃娃來到什么地方、在這個地方做了什么的順序把故事講清楚。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下冊《小馬過河》一文的課后練習題中提出了借助“馬棚、愿意、磨坊、馱……”等關鍵詞講故事的要求。學生講故事的時候借助這些關鍵詞,講故事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講故事的能力也會得到明顯提升。
借助示意圖講故事也是教學中常用的講故事的方法之一。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一文的課后練習題中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示意圖。借助這個示意圖,學生可以清楚地把“蜘蛛開店賣什么—哪個顧客來了—顧客要買什么—結果怎樣”的過程講清楚。在《小毛蟲》一文中按照“小毛蟲—繭—蝴蝶”的變化規(guī)律講故事,掌握了這些,就把握住了課文的主要線索,學生講起故事來就會輕松多了。
在統(tǒng)編本低年級教材的課后練習中,大都提出了讓學生完整講故事的要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講故事的方法,為學生提供恰當?shù)闹Ъ?,按照由易到難、由扶到放、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能夠從中主動發(fā)現(xiàn)講故事的規(guī)律與方法,以促進學生講故事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結構特點講故事
在童話故事中,故事是門面,情節(jié)是靈魂,栩栩如生的故事情節(jié)可以帶來更多的精彩。一般情況下,童話故事是由多個故事情節(jié)組成。教師要能幫助學生厘清故事情節(jié)內(nèi)部之間的聯(lián)系,以使學生將故事講得更加具體而又完整。
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這篇童話故事中,前四個自然段的段落結構基本相似,都是按照“小猴子下山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樣,它是怎么做的”這樣的思路進行描寫的。在學生講故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圍繞著這樣的規(guī)律進行,從而降低了學生講故事的難度,提升了講故事的質(zhì)量。再如,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這篇童話故事是按照“青蛙在賣泥塘的時候遇到了誰—顧客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青蛙是怎樣改進的”進行描寫的,在學生講述故事時也按照這樣的規(guī)律講,可以把故事講得完整又具體。
學生在講故事的時候,最容易出現(xiàn)東一句西一句、思路不清晰、想到哪兒就講到哪兒等現(xiàn)象,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童話故事在表達方面、結構上的特點,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講故事的任務。尤其是在采用并列結構的童話文本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把重點放在對講故事方法的指導上,然后讓學生按照故事的內(nèi)部結構規(guī)律講故事,這樣一來,學生講故事的過程就會更加清楚連貫了。
三、抓住文本語言講故事
童話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常常采用擬人、反復、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在童話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表達鮮明的詞句引導學生品析感受,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進而幫助學生把童話中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方式講出童話故事的精彩。
對于童話故事中一些反復出現(xiàn)的語句,在學生講故事的時候,教師要鼓勵他們講出不同的內(nèi)心感受。如《小蝌蚪找媽媽》一文中的“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的“小壁虎爬呀爬,爬到……”這些反復的句子,學生在講故事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講出時間的發(fā)展變化和心情變化來;《一粒種子》一文中“把身子挺一挺……”中反復的句子,教師要鼓勵學生把種子的心情變化講出來。
對于童話故事中一些比較夸張的語言,教師要鼓勵學生用夸張的語氣、表情、動作把故事的畫面感講出來。如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一文中對于“顧客”的描述“顧客來了,只見身子不見頭……”,在講述這個地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只見身子不見頭”“和大樹一樣高”“從樹葉間露出來”“笑”等詞句把長頸鹿的特征、幸災樂禍以及蜘蛛發(fā)愁的感覺講述出來。
還有一些童話故事語言非常幽默,讀后令人忍俊不禁。在學生講故事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講出幽默搞笑的感覺來。如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狐貍分奶酪》一文中描寫狐貍狡猾的句子:“于是,狐貍在那半塊上又咬了一口,結果第一半塊又大了點兒。狐貍就這樣不停地咬著兩半塊奶酪……”在講這個地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出咬的動作,故意夸張一些,左一下、右一下,左一下、右一下,邊做動作邊講故事,這樣的形式不僅深受學生喜愛,還可以把故事帶來的喜感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加喜歡講故事。
由此可見,在童話故事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把故事講得生動形象,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關注文章中有特色的詞句,鼓勵學生適當?shù)丶由献约旱谋砬?、動作等,這樣學生就能夠講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故事來,從而使他們講故事的能力有質(zhì)的提升。
四、轉(zhuǎn)換人物角色講故事
許多童話故事都蘊含著一定的道理,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一定的意義。學生在閱讀童話故事的時候,不同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受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感悟與思考。在講故事的時候,多數(shù)學生都是以第三人稱進行講述的,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換個角度看問題,嘗試以不同角色的口吻來講述故事,將會賦予故事新的生命與意義。
如在統(tǒng)編本四年級下冊《巨人的花園》一課的教學中,除了讓學生以旁觀者的角度講故事以外,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講述故事。如以花園的視角講述故事,講講花園看到了怎樣的情景,花園看到園子里發(fā)生的一切后會產(chǎn)生哪些想法。也可以讓學生以巨人的視角進行講述。在學生講述故事的時候,教師鼓勵學生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巨人的視角講述第3自然段:“有一年秋天,我回來了,我看到花園里有孩子們玩耍,很生氣,就對這些孩子們說‘誰允許你們到我家玩的,都滾出去!”當學生變換視角講故事的時候,他們會感到特別新鮮、有趣。這樣教學,激發(fā)了學生講故事的興趣,增強了故事的魅力。
在學生講故事的時候,鼓勵學生轉(zhuǎn)換人物的角色創(chuàng)造性地講述故事,不僅具有挑戰(zhàn)性,還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發(fā)展。在講故事時,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因此,講故事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一個在原文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語言實踐過程。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