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情
【摘 要】《囧媽》是由徐崢導演的繼《泰囧》《港囧》之后的又一部作品。與《人在囧途》系列作品相比,這部影片的人生困境主題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色彩,對人性進行拷問,運用一些影片細節(jié)對故事的發(fā)展和人物關系進行隱喻。
【關鍵詞】徐崢;現實主義;細節(jié)
中圖分類號:J90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3-0139-01
徐崢在影視圈是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人物,不僅是一個成功的導演、演員,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1998年,畢業(yè)于上戲的徐崢因出演話劇《股票的顏色》獲得了第十屆白玉蘭戲劇獎最佳男主角獎,由此跨入了影視圈,參演了《人在囧途》等影片。2012年自編自導自演的喜劇影片《泰囧》成為首部票房過十億的華語電影,總票房累計12.67億。2015年又推出了自導自演的《港囧》,票房突破16億。2018年監(jiān)制并主演的《我不是藥神》票房高達30億。
一、徐崢的喜劇——標準化類型喜劇
徐崢的喜劇影片大多是“標準化類型喜劇”,包括影片中體現的意識形態(tài)和喜劇的敘事手法,是大眾化語境下的集體狂歡。徐崢電影的社會價值導向多是我們的共同經歷所投射的影子,將經常發(fā)生在我們生活中卻被我們潛意識忽略的矛盾在屏幕上直觀地展現出來,并加以放大。他關注影視作品的核心價值輸出,重視心靈文化的成長,努力維持藝術性和商業(yè)性的平衡。
二、影片主題——愛與自我
《囧媽》是由徐崢導演的又一部作品,其主題是母子、夫妻之間的愛與自我,展現人生困境,通過電影的意識形態(tài)折射我們當下的社會現實。影片主要講述了徐伊萬與妻子離婚,為了暖霸的專利權爭執(zhí)不下。在一次商業(yè)合作途中,徐伊萬因忘記帶護照,陰差陽錯地和母親坐上了去往俄羅斯的火車,在這六天六夜的旅途中,母子之間經歷了壓抑、爆發(fā)、爭吵、出走,最終達成和解。
在影片開端,徐伊萬與張璐已經離了婚,卻沒有告訴雙方老人。張璐仍然會去照顧徐伊萬的母親,并指責他對母親不夠關心,說你應該抱抱她。徐伊萬卻認為自己不是小孩子了,這種表達方法太過肉麻,成人世界的感情表達總是克制的。而當徐伊萬將修好的臺燈拿出來,說這是你最喜歡的臺燈時,張璐的反應卻出乎意料,從一開始她就沒有喜歡過這盞燈。張璐說:你從來沒有喜歡過我,你喜歡的只是你想象中妻子罷了,她應該喜歡什么,做什么,但我不是這樣的,你為什么要將我改造成你喜歡的樣子呢?同樣這句臺詞在徐伊萬同母親的爭執(zhí)中也出現過,你只是想要將我改造成你喜歡的兒子的樣子罷了。相似的臺詞,卻從不同的人物口中說出,一前一后,造成了喜劇效果,又引人深思。
徐伊萬的母親盧小花是一個有些被迫害妄想癥的女人,她總是認為保姆會偷走家里的東西,同一車廂的女人偷走了她的錢包,結果卻總是誤會一場。同時,她又是一個“養(yǎng)生專家”,將進水的手機放進大米里;固定時間做蒸臉面膜;用鵝卵石泡腳等。這些養(yǎng)生理論也被她照搬到了兒子的身上,薏米水、綠豆水等輪番上陣,甚至還有“申時排水利膀胱”的理論。母親是愛兒子的,但這種愛的方式令徐伊萬不能接受,致使母子之間不停地爆發(fā)爭吵。一次爭吵中,母親中途下了火車,徐伊萬穿過重重人流追了上去,在經歷了生死考驗后,母子之間終于達成和解。影片的結尾,母親的一句臺詞令人動容“電影中的伊萬是個小孩子,我的伊萬已經是個大人了”。沒有誰必須依附誰而存在,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影片的副線索是徐伊萬與張璐之間的感情,并不像普通影片中的破鏡重圓結局,他與張璐最后還是分開了。徐伊萬承認自己對張璐的種種事業(yè)上的阻礙,只是想要挽回她,卻使用了錯誤的方法。愛是尊重與諒解,而不是用我們的愛將他變成我們想要的模樣。
三、影片細節(jié)展現
在《囧媽》中一些細節(jié)的展現隱喻了人物關系變化,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也使影片的內涵更加深厚。
在影片的開始,是一連串快速閃過的移鏡頭,最終落在了一個被咬了一口,已經有點發(fā)蔫的梨上,梨通“離”,隱喻徐伊萬與妻子的婚姻已經出現了問題。徐伊萬回家拿護照的時候,發(fā)現大門在有密碼鎖的同時還掛了一把大鎖,這把鎖其實鎖住的是心門,徐伊萬與母親已經許久沒有認真地溝通交流過了。在影片中,徐伊萬與母親經常各說各的,每個人都想將自己的想法加在別人身上,卻從不聽別人在說什么,徐伊萬沖母親喊道:“你有在聽我在說什么嗎?”充分展示了現代社會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道德困境。我們有太多的為你好,卻都忘了傾聽對方的需求。當母親因錯過火車而無法趕上演出時,從天而降的熱氣球是母子之間感情升溫的象征。演出回家,母親坐在鏡子前摘下了假發(fā),代表母親跨越了時間的鴻溝,不在固守過去的回憶。在這次旅途中,她完成了自己的夢想,找到了母子之間和諧相處的方法,能更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內心。
四、結語
總之,《囧媽》是一部勝于《泰囧》《港囧》的影片,影片中的商業(yè)因素有所減少,不再為了追求更多的喜劇效果而忽視對主題的深刻刻畫。同時加入了更多的現實主義色彩,使人重新思考母子、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達到了商業(yè)與藝術之間的平衡。
參考文獻:
[1]陳乃嘉.徐崢喜劇電影與現實主義的碰撞,疏離與回歸[J].電影新作,2019(03):131-134.
[2]張一新.國產喜劇電影的風格轉向及其社會動因[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28):48-50.
[3]初征.徐崢電影藝術論[D].河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