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花
(內蒙古通遼市蒙醫(yī)研究所消化內科,內蒙古 通遼)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是一種胃腸道功能性疾病,臨床上較為常見[1]。臨床表現(xiàn)以長期反復出現(xiàn)腹脹痛、早飽、惡心、噯氣、食欲不振等為主要癥狀,同時排除能夠引起以上諸癥的代謝性、器質性病變的一組臨床癥候群。目前西醫(yī)一般采用常規(guī)促胃動力藥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分散片等藥物配合抑酸藥物治療,療效有限,且容易復發(fā)[2]。蒙醫(yī)將該疾病歸為胃衰癥的范疇,對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蒙醫(yī)有其特有的優(yōu)勢,從整體觀出發(fā),遵循辨證施治原則,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獲得廣大患者的認可。筆者將此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中,取得顯著效果,本研究對相應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探討。
選擇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8 月在本院就診的128例FD 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4 例和對照組64 例。治療組中,男29,女35 例;年齡35-57 歲,平均(44.21±5.56)歲。 對 照 組 中,男31,女33 例;年 齡35-58 歲,平均(44.48±5.64)歲。2 組患者病程均>6 周。2 組在上述一般資料的對比上,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對于接受的治療方案,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能夠積極配合進行治療。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診療規(guī)范(草案)》的診斷標準。主癥:胃部脹痛,兩肋脹滿;次癥:因情志不暢而發(fā)作或加重,心煩且易怒,善太息,痞塞不舒,腹脹,便秘;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凡具備主癥和任意次癥2 項及以上,結合舌脈,即可判定為肝胃不和證。
1.3.1 對照組
該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治療,具體如下:口服多潘立酮片,10mg/次,3 次/d,飯前溫服:上腹不適或灼燒感者加用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20mg/次,1 次/d,于早飯前30min 溫服。
1.3.2 治療組
該組患者采取蒙醫(yī)藥辨證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具體如下:屬中巴達干盛型的早晨扎木薩-4 味湯3g,中午通拉嘎-5 丸15 粒,晚上查干烏日勒15 粒:屬于赫依盛型的早晨阿木日-6 味散3g,中午通拉嘎-5 丸15 粒,晚上睡前阿嘎日-35 味3g 口服。傳統(tǒng)治療方面可酌情選取劍突,調火赫依穴熱敷或艾灸。2 周為1 個療程,治療2 個療程后分析效果。
(1)統(tǒng)計對比了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療效判斷標準: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蒙醫(yī)證候總積分較治療前下降95%以上為治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蒙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60%-95%為顯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蒙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30%-60%為有效;癥狀、體征均未見改善,蒙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不足30%為無效??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2)統(tǒng)計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情況,包括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灼燒感。
用SPSS18.0 軟件分析得到的計量數(shù)據(jù)和計數(shù)數(shù)據(jù),前者的表示方法為(±s),并用t值加以檢驗,后者的表示采用(%)的形式,并用χ2值加以檢驗,P<0.05 作為判斷統(tǒng)計學差異存在的標準。
統(tǒng)計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31%(61/6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81%(53/64),組間結果經(jīng)對比,顯示P<0.05,治療組療效顯著更優(yōu)。見表1。
2 組患者治療前癥狀、體征積分及總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癥狀、體征積分及總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治療組降低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對比組間數(shù)據(jù),顯示P<0.05。(見表2)
FD 是消化內科常見疾病,根據(jù)統(tǒng)計,消化不良在消化系統(tǒng)中的發(fā)病率極高,高達50%,且在生活方式不斷發(fā)生改變及生活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消化不良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引起了臨床醫(yī)療工作者的高度重視[3-5]。當前,有關于該疾病的發(fā)病機制還不夠明確,有研究表明其與胃腸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性、幽門螺桿菌感染、容受性受損、精神心理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F(xiàn)階段,西醫(yī)對 FD 治療尚無特效藥物,多采取抑制胃酸分泌藥或促胃動力藥,短期療效尚可,隨治療時間延長,療效逐漸降低,且毒副作用明顯,限制其臨床應用。蒙醫(yī)將其歸為“胃衰”范疇,病因主要是由巴達干、赫依等互結寒盛,呆滯胃火傷敗,終致飲食不化[5]。長期進食生冷食物或者對飲食不加以限制,不按規(guī)律進食,或者過度勞心等都是造成該疾病的因素[6]。蒙藥方劑分析:通拉嘎-5 味可解火溫胃,健脾補虛,祛濕化滯,促脈道溫通,使精華暢行;阿木日-6 味散導滯消食,調和腸胃,潤通腸路;輔以木香等,可達到止痛平血之效;扎木察-4 湯可健脾、消食、扶胃火,降脾燥,有較好的耐受性,以上藥物聯(lián)合使用,辨證論治,能夠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7-9]。綜上所述,對FD 患者實施蒙醫(yī)辨證治療,能夠使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提高其生活質量,對身心進行整體調節(jié),改善預后效果,且安全可靠,臨床應用價值較好[10]。
表1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 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的比較(±s,分)
表 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的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時間 餐后飽脹不適 早飽感 上腹痛 上腹灼燒感治療組 治療前 8.53±2.69 5.52±1.82 4.54±1.55 2.83±0.91(n=64) 治療后 3.86±1.42ab 2.24±1.07ab 2.38±1.05ab 1.01±0.21ab對照組 治療前 8.57±2.81 5.45±1.71 4.46±1.62 2.78±0.83( n=64) 治療后 5.98±1.68a 3.69±1.24a 3.34±1.02a 1.52±0.2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