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狄明,王博,李澤宣
(同濟大學,上海 201804)
在能源日益緊缺的今天, 作為真正高耗能的重卡行業(yè), 低碳節(jié)能是其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重型柴油機憑借其高功率、高熱轉換效率的優(yōu)勢, 在大功率車輛的配套應用中不斷擴大[1]。但重型柴油車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如HC、CO、NOx、顆粒物對環(huán)境有很大的危害。隨著污染影響范圍逐漸擴大、污染程度逐漸加劇,環(huán)境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3]。因此,優(yōu)化重型柴油機排放的問題迫在眉睫。
目前在重型柴油機上應用最廣的方案是加裝DOC+CDPF 耦合裝置。國內外學者根據臺架和轉轂試驗對DOC+CDPF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張允華等[4]基于重型轉轂試驗平臺,研究了重型柴油車加裝DOC+CDPF 前后,在不同工況下的氣態(tài)物及顆粒物排放因子變化規(guī)律。黃德軍等[5]研究了燃用高硫燃油對DOC的影響,發(fā)現(xiàn)選用高硫燃油會使DOC催化劑暫時中毒, 會降低催化劑的轉換效率。賀南等[6]基于重型底盤測功機,研究新鮮及老化DOC/CCRT對柴油機氣態(tài)物排放特性的影響。王軍方、王小臣、葛蘊珊、Han M等[7-14]研究柴油機加裝DOC前后氣態(tài)物及顆粒物的排放特性。溫雅、馮謙等[15-17]基于發(fā)動機臺架試驗,研究了柴油機加裝DOC+CDPF對其排放的影響。樓狄明等[18]研究了DOC+CDPF對生物柴油公交車排放特性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相對于純柴油公交車,DOC+CDPF對生物柴油公交車CO、THC的減排效果更好。雖基于臺架和轉轂試驗對DOC+CDPF的研究已經很多,但比起臺架及轉轂試驗,車載排放試驗可對行駛在實際道路上的車輛進行實時測量,其真實性和可靠性更高。
因此,本研究基于PEMS車載排放測試系統(tǒng),對一輛安裝DOC+CDPF的重型柴油貨運車進行了3次不同行駛里程下的道路跟蹤排放測試。測試在不同行駛里程、不同行駛工況下,重型柴油車原車排放以及安裝DOC+CDPF后的CO、THC、NOx、PN、PM的排放特性。
利用PEMS測試系統(tǒng),對一輛安裝DOC+CDPF的重型柴油貨運車進行了3次不同行駛里程下的道路跟蹤排放測試。圖1示出道路試驗設備布置。試驗車輛為陜汽重卡,其具體參數如表1所示。本次試驗用的后處理裝置為DOC+CDPF耦合裝置,其詳細參數見表2。本次試驗的排氣氣態(tài)物檢測設備為HORIBA OBS-2200氣態(tài)物排放檢測儀,可對CO、THC、NOx進行測量。顆粒物檢測設備則采用TSI EEPS-3090粒徑譜儀,可實時測量出排氣中的PM、PN及顆粒物粒徑分布。
圖1 試驗系統(tǒng)機構
表1 試驗車輛參數
表2 DOC和CDPF技術參數
利用PEMS測試系統(tǒng)測試在不同行駛里程下,重型柴油車的原車排放以及安裝DOC+CDPF后CO、THC、NOx、PN、PM的排放特性,并計算出其減排率。每次道路試驗先后測量原車及DOC+CDPF后的排氣特性。道路跟蹤試驗一共進行了3次:第1次道路試驗時初次安裝DOC+CDPF,車輛里程表計數為217 091 km;第2次道路試驗時車輛安裝后處理裝置后累計行駛了53 915 km,車輛里程表計數為271 006 km;第3次道路試驗時車輛安裝后處理裝置后累計行駛了78 004 km,車輛里程表計數為295 095 km。
本次試驗工況分為模擬準穩(wěn)態(tài)工況以及自由行駛工況。模擬穩(wěn)態(tài)工況是車輛在0~60 km/h內穩(wěn)定行駛,每間隔10 km/h取一測點,并保持勻速行駛1 min進行采樣;自由行駛工況是駕駛員根據實際道路車流量情況駕駛車輛。在處理數據時,把0~60 km/h的整個行駛過程劃分為減速、低速、中速、高速、加速5個區(qū)間。低速工況:0.5 km/h≤v<20 km/h,|a|<0.1 m/s2(v為速度,a為加速度);中速工況:20 km/h≤v<40 km/h,|a|<0.1 m/s2;高速工況:40 km/h≤v<60 km/h,|a|<0.1 m/s2;加速工況:a>0.1 m/s2;減速工況:a<-0.1 m/s2。
如圖2所示,排氣溫度隨車速的變化較明顯,且隨著車速的增大而逐漸升高,在60 km/h時達到峰值,其中第1次試驗時排氣溫度最高,達到201 ℃。圖3示出3次試驗的平均排氣溫度,從圖中可以看出,高速工況下,由于車輛平均速度最大,因此高速工況的平均排氣溫度最高,其值比低速工況下的平均排氣溫度高出接近40 ℃。
圖2 不同車速下的排氣溫度
圖3 不同行駛工況下的平均排氣溫度
2.2.1不同行駛工況下CO排放分析
圖4示出在不同行駛工況下,原車及加裝DOC+CDPF后的CO排放因子。從圖中可以看出,CO排放因子在低速工況下最大,而在高速工況下最低,隨著車速的增加,CO排放因子逐漸降低。在加、減速工況下CO排放居中。究其原因,汽車在低速工況下運行時,發(fā)動機負荷較小,此時缸內溫度很低,油滴霧化質量差,附著在缸壁上的油膜蒸發(fā)速度慢,燃油和空氣混合不均勻,燃燒空間中存在局部缺氧和低溫的地方,導致機內柴油燃燒不充分,進而促使CO排放增加。隨著車速的提高,柴油機負荷增大,缸內工作溫度升高,油滴的霧化質量好,這使得缸內燃燒更加充分,因此,CO排放會逐漸降低。再加上在高速工況下,車輛單位時間內行駛的距離最大,綜合兩點考慮,在高速工況下,CO的排放因子最低。而在加速工況下,雖然缸內溫度較高,但發(fā)動機會加大噴油量,導致燃油和空氣混合不均勻,這也會加劇CO的排放。
圖4 不同行駛工況下原車及加裝DOC+CDPF后CO排放因子
圖5示出不同行駛工況下的CO減排率??偟膩碚f,在加裝了DOC+CDPF過后,CO排放顯著降低。這是因為在DOC中的催化劑鉑(Pt)、鈀(Pd)和CDPF的催化涂層的作用下,CO的化學反應活化能降低,CO可以在低溫下被氧化成CO2,進而起到降低CO排放的作用[13]。對于不同的行駛工況,一般來說,低速工況下CO減排率最低,高速工況下CO減排率最高,隨著車速的增加,CO減排率也會提高。這是因為在后處理裝置中,催化劑的活性與排氣溫度是成正比的關系,且催化劑的活性越強,CO就被氧化得越徹底。排氣溫度在高速工況下最高,因此,CO的減排率在高速工況時會達到峰值。
圖5 不同行駛工況下CO減排率
2.2.2不同行駛里程下CO排放分析
圖6示出不同行駛里程下原車及DOC+CDPF后CO的綜合排放因子及綜合減排率。從圖中可以看出,第1次試驗的CO綜合排放因子和綜合減排率最高,分別為2.02 g/km,59.8%;第3次試驗的CO綜合排放因子和綜合減排率最低,分別為1.7 g/km,48.9%。即隨著行駛里程的增加,CO的綜合減排率逐漸減小。造成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有三點:一是DOC的熱老化;二是DOC催化劑硫中毒;三是CDPF的老化。DOC的熱老化是指DOC長期在高溫下工作,導致CO起燃溫度提高[6],以致氧化效果下降;所謂DOC催化劑的硫中毒[5],是指柴油中的硫在高溫下會生成硫酸鹽,硫酸鹽積累吸附在DOC催化劑上會降低催化劑的活性,從而使催化劑的轉化效率降低,導致CO的氧化效果惡化[17];CDPF的老化是指過多的顆粒物吸附在CDPF的壁面上,阻塞通道,減小氣流通過量。雖然CDPF具有主、被動再生功能,但是再生效率并不能達到100%。隨著車輛行駛里程的增加,顆粒物逐漸積累在壁面上,這使得CO與催化涂層的接觸面積降低,從而導致CO排放增加。
圖6 不同行駛里程下原車及加裝DOC+CDPF后CO綜合排放因子及綜合減排率
2.3.1不同行駛工況下THC排放分析
圖7示出在不同行駛里程和不同工況下,原車及加裝DOC+CDPF后的THC排放因子。從圖中可以看出,跟CO排放因子相似,THC排放因子在低速工況下最大,而在高速工況下最低,隨著車速的增加,THC排放因子逐漸降低。在加、減速工況下THC排放則處于中間位置。造成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是,車輛在低速工況運行時,柴油機負荷小,噴油量較少,缸內溫度較低。當火焰?zhèn)鞑サ礁妆跁r,由于壁面溫度低,導致火焰淬熄,THC增多;附著在壁面的油滴蒸發(fā)速度慢,燃油與空氣混合較差,由于混合氣過稀或局部溫度過低,導致燃燒不充分,這也會使THC排放增多。從低速工況到高速工況,柴油機負荷增大,缸內溫度壓力升高,燃燒更充分,THC排放隨之降低。
圖7 不同行駛工況下原車及加裝DOC+CDPF后THC排放因子
通過比較原車排放和經過DOC+CDPF后的THC排放因子可以發(fā)現(xiàn),DOC+CDPF可以顯著降低THC排放。這是因為DOC的催化劑以及CDPF的催化涂層中均含有鉑和鈀,在鉑和鈀的催化作用下,THC在較低溫度下就能被O2氧化成CO2和水,從而起到降低THC排放的作用。圖8所示為不同行駛工況下THC的減排率。從圖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工況下,DOC+CDPF對THC的減排作用并不相同,整體上隨著行駛速度的增加,THC減排率逐漸提高。且在高速工況時,THC的減排率最高。這是因為催化劑的活性隨排氣溫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催化劑的活性越強,THC的轉化效率就越高。而在高速工況時,發(fā)動機的排氣溫度也最高。因此在高速工況時,THC的減排率最大。
圖8 不同行駛工況下THC減排率
2.3.2不同行駛里程下THC排放分析
圖9示出不同行駛里程下原車及DOC+CDPF后THC的綜合排放因子及綜合減排率。從圖中可以看出,第1次試驗的THC綜合排放因子最高,為0.6 g/km,第2次試驗的THC綜合排放因子最低,為0.39 g/km;第2次試驗的THC綜合減排率最高,為53.5%;第1次試驗的THC綜合減排率最低,為42.1%。隨著行駛里程的增加,THC的綜合減排率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原因是在多次的持續(xù)使用過程中,DOC催化劑中的貴金屬顆粒物被激活,暴露的THC活性位增多,從而使減排率提高。當減排率增大到一定值后,由于催化劑比表面積損失,造成催化結構的坍塌和貴金屬的包埋[6],導致對THC的催化效率下降,以致THC的減排率下降。同時,DOC催化劑的熱老化、硫中毒以及CDPF的老化同樣也是造成THC減排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圖9 不同行駛里程下原車及加裝DOC+CDPF后THC綜合排放因子及綜合減排率
圖10示出在不同行駛工況下,原車的NOx排放因子。從圖中可以看出, NOx排放因子在低速工況下最低,而在高速工況下最高,隨著車速的增加,NOx排放因子逐漸升高。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由于NOx的生成機理是高溫富氧,而柴油機大部分工況下過量空氣系數都是大于1的,即溫度是影響柴油機NOx排放的主要因素。從低速工況到高速工況,發(fā)動機負荷增大,缸內溫度逐漸升高,因此NOx排放因子也逐漸增大。另一方面,縱觀整個DOC+CDPF裝置,在DOC中,NOx中的NO首先會被氧化成NO2,被氧化后的NO2流經CDPF時會充當氧化劑來氧化顆粒物,同時本身再次被還原為NO,整個過程實現(xiàn)氮的循環(huán),因此理論上DOC+CDPF對NOx排放影響不大,在實際測試中DOC+CDPF在對NOx的減排作用上表現(xiàn)不佳[6,18-21]。所以針對DOC+CDPF在不同工況,不同行駛里程下對NOx的減排作用不做討論。
圖10 不同行駛工況下原車NOx排放因子
2.5.1不同行駛工況下PN排放分析
圖11示出在不同行駛里程和不同工況下,原車及加裝DOC+CDPF后的PN排放因子??梢钥闯?,PN排放因子在低速工況下最小,而在高速工況下最大,隨著車速的增加,PN排放因子逐漸升高。在加、減速工況下PN排放居中。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車輛在低速工況運行時,柴油機負荷較小,缸內溫度較低,燃燒不充分,這種環(huán)境有利于聚集態(tài)顆粒的生成。車輛由低速工況逐漸過渡到高速工況,由于負荷加大致使缸內溫度升高,改善了缸內燃燒狀況,這時的顆粒物則以核模態(tài)顆粒物為主[4]。綜上,PN排放因子與車速呈正相關關系。對于加速工況,由于噴油量增多,油氣混合不均勻,缸內存在局部過濃區(qū)域,燃燒惡化,也會導致PN排放增加。
圖11 不同行駛工況下原車及加裝DOC+CDPF后PN排放因子
車輛加裝DOC+CDPF后,PN顯著降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DOC可以對顆粒物中的SOF進行氧化[14],另一方面是因為CDPF除了可以捕集顆粒物以外,還可以結合由DOC氧化生成的NO2,可以進一步對顆粒物進行氧化,從而降低PN排放。圖12示出不同行駛工況下PN的減排率??偟膩碚f,PN減排率隨速度增大而升高,在高速工況下減排率達到最大。這是因為排氣溫度越高,催化劑活性越強,從而可以加劇顆粒物的氧化。由于在高速工況下排氣溫度最高,因此,PN減排率在高速工況下達到峰值。
圖12 不同行駛工況下PN減排率
2.5.2不同行駛里程下PN排放分析
圖13示出不同行駛里程下原車及DOC+CDPF后PN的綜合排放因子及綜合減排率。從圖中可以看出,3次試驗的PN減排率分別為56.5%,99%,95.1%,PN減排率隨行駛里程的增加呈現(xiàn)先增大后降低的趨勢。初裝DOC+CDPF時,其轉化效率并不高,待車輛行駛到一定里程數時,轉化效率開始增大。車輛繼續(xù)行駛到一定里程時,一方面由于再生不徹底造成CDPF堵塞,另一方面由于CDPF長期在高溫下工作,造成催化結構的坍塌和貴金屬的包埋。兩方面的原因使得DOC+CDPF對PN的轉化效率下降。
圖13 不同行駛里程下原車及加裝DOC+CDPF后PN綜合排放因子及綜合減排率
2.6.1不同行駛工況下PM排放分析
圖14示出在不同行駛里程和不同工況下,原車及加裝DOC+CDPF后的PM排放因子??梢钥闯觯囕v在低速工況下PM排放最高,高速工況下排放較低。這是因為低速工況運行下,柴油機負荷較小,缸內溫度較低,油滴霧化質量差,燃燒不充分導致PM排放高。高速工況時,缸內溫度高,改善了燃燒狀況,大顆粒物較少,從而導致PM排放減少。對于加速工況,同PN類似,由于噴油量增多,油氣混合不均勻,缸內存在局部過濃區(qū)域,燃燒惡化,也會導致PM排放增加。
圖14 不同行駛里程不同工況下原車及加裝DOC+CDPF后PM排放因子
DOC+CDPF之所以能有效降低PM排放,是因為CDPF對顆粒物有高效的捕集能力,而且其表面催化涂層可以促進顆粒物氧化,從而降低排放。圖15示出不同行駛里程,不同工況下PM的減排率??梢钥闯?,仍然是在高速工況下減排率最高,同PN類似,是由于排氣溫度促進PM的轉化效率。
圖15 不同行駛工況下PM減排率
2.6.2不同行駛里程下PM排放分析
圖16示出不同行駛里程下原車及DOC+CDPF后PM綜合排放因子及綜合減排率??梢钥闯?,
圖16 不同行駛里程下原車及加裝DOC+CDPF后PM綜合排放因子及綜合減排率
第1次試驗的減排率為43.2%,隨著行駛里程的增加,PM減排率開始增大,在第2次試驗時減排率達到87.3%。在車輛繼續(xù)運行過程中,由于顆粒物積累在壁面,導致CDPF老化,PM減排率開始下降,到第3次試驗時減排率降低到了74.4%。
a)隨著車速的增加,CO、THC、PM原車排放因子呈下降的趨勢,NOx、PN則呈上升的趨勢;
b)隨著車速的增加,排氣溫度逐漸升高,DOC+CDPF對CO、THC、PM、PN的減排性能逐漸增強,而DOC+CDPF對NOx排放影響不大;
c)隨著行駛里程的增加,DOC+CDPF對CO、NOx的減排性能逐漸惡化,而DOC+CDPF對THC、PN、PM的減排性能則呈先增強后減弱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