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楊曉萍
摘要:現階段,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一項棘手而復雜的工程,必須利用教育手段構建長效機制,通過轉變貧困家庭成員思想觀念,對其進行常規(guī)教育和職業(yè)技能培訓,增強參與實踐的各項本領和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改變貧困家庭艱苦的生活狀況,才能真正實現脫貧致富。從當前產生貧困代際傳遞的原因出發(fā),探討了教育與貧困代際傳遞之間的關系,并對精準扶貧格局下的扶智模式進行分析,總結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創(chuàng)新;扶智模式;貧困;代際傳遞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 2020)12-0201-05
D01:10.1408 8/j .cnki.issn043 9- 8114.2020.12.04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貧困代際傳遞”不僅是阻攔貧困家庭順利脫貧的障礙,亦是造成“返貧”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的頑疾。文化精準扶貧需以教育為抓手,增強幫扶對象自身造血機能。教育精準扶貧作為精準扶貧“五個一批”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能起到對貧困人口的素質改造,提高其脫貧致富的知識與智識。據此,創(chuàng)新扶智模式,消解貧困入口參加、參與經濟活動的智力、智能障礙,通過教育,激發(fā)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對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現象,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1 貧困代際傳遞基本理論
1.1 貧困代際傳遞的概念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提出了貧困代際傳遞概念,指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一系列條件因素,從父輩傳遞給下一代,下一代再次傳遞給子女,造成子女在成年后重走父輩艱難困苦道路的惡性循環(huán)過程,也指這些社會特征在一定社區(qū)或階層范圍內不斷遺傳延續(xù)的惡性循環(huán)現象[1]。對貧困代際傳遞理論的解釋存在2種假說:一是政策貧困假說。美國經濟學家米德認為福利政策是導致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源,由于社會長期無償地給貧困家庭提供救濟,導致這些家庭產生依賴的惰性心理,坐吃山空,從而陷入貧困陷阱的惡性循環(huán)。二是經濟結構貧困假說。此說認為勞動需求結構的變化反應遲鈍,跟不上與時俱進的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從而引起結構性失業(yè),再加上貧困家庭經濟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心理資本投入不足,導致子女再次陷入貧困陷阱[2]。
1.2貧困代際傳遞的主要特征
1.2.1 傳遞路徑具有雙向性 以上關于貧困代際傳遞的概念與解釋均未對傳遞路徑的雙向性有所表述。但實際上,貧困代際傳遞有2種表現形式,父母對子女的正向傳遞、子女對父母的反向傳遞。前者是指父輩自身貧困,在培養(yǎng)子女時主客觀無力投入更多的經濟資本和人力資本,導致子女成長過程中在生理、心理健康、知識教育與勞動技能培育層面所獲得的各類養(yǎng)分不足,其成年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大大延續(xù)父輩貧困的可能性。這些成年子女即使能夠脫離貧困,也總在貧困線附近浮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及勞動技能素質等方面的就業(yè)競爭能力只會越來越差,難以有更好的就業(yè)機會和發(fā)展前景,組建家庭生兒育女后重蹈祖輩覆轍成為必然趨勢。后者是指子女貧困可能會拖累父輩并使父輩家庭也陷入貧困境地,形成貧困代際間的反向傳遞。
1.2.2傳遞過程具有長期性奧斯卡·劉易斯在1998年提出貧困亞文化,主要是指貧困人口長期處于貧困狀態(tài)而無力改變時,就必然會形成一種獨立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和行為方式,并在長期貧困過程中不斷強化,在一定環(huán)境下代代相傳[3]。具體表現在:受貧困亞文化影響的家庭,主觀上無意識也不愿意通過辛勤勞動擺脫貧困,而更多地把希望寄托于政府和社會救濟;客觀上習慣于無所事事的生活狀態(tài),行為模式固定。這種貧困亞文化的形成必然會對貧困代際傳遞現象的發(fā)生產生重大影響,加之本身的長期穩(wěn)定性特點,要想消除也將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1.2.3 傳遞形成具有復雜性貧困代際傳遞現象的產生受社會許多方面的影響。宏觀上來講,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文化程度以及教育水平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貧困代際傳遞過程;微觀上來講,家庭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教育程度以及生活習俗等因素都對產生或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現象有著重要影響。
1.2.4 傳遞方式具有隱蔽性貧困代際傳遞現象形成過程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導致這一現象的產生在貧困家庭內部是不易察覺的,貧困家庭以固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處于貧困家庭的子女,出生伊始就缺乏更多選擇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會重走父輩封閉僵化、艱難困苦的老路,在無形中延續(xù)著父輩的貧困狀態(tài),陷入貧困陷阱難以自拔。
2 教育與貧困代際傳遞的關系分析
2.1 教育與經濟資本的關系對貧困代際傳遞的影響
經濟資本是指家庭的經濟狀況能夠直接轉化為金錢資本,主要包括職業(yè)收入、金錢擁有以及花費支出等方面。家庭經濟資本的多少直接影響教育的投入,家庭經濟狀況較好才有更大可能增加對子女的教育支出,讓子女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本領,改善家庭生活狀況,進而促進家庭經濟資本的良性循環(huán)。相反,經濟拮據的家庭,花費支出囿于物質生活的改善,難及子女教育投資,加大貧困代際傳遞的風險,更易使后輩再次陷入貧困陷阱??梢姡逃c經濟資本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貧困代際傳遞現象的產生,是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性因素。
2.2教育與人力資本的關系對貧困代際傳遞的影響
人力資本通常是指勞動者在接受常規(guī)教育、職業(yè)技能培訓以及社會實踐、保健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經驗、技能、健康的積累,主要包括勞動數量、勞動能力和勞動者的健康狀況等因素。而勞動者的數量對家庭的收入、支出、職業(yè)性質以及家庭整體素質影響的程度和方向具有不確定性,對貧困代際傳遞的影響并不顯著,這必然引起人們把焦點放在人力資本中與市場關系密切的教育水平上。在貧困家庭中,由于父輩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思想僵化,對子女的教育時間和精力投入不夠重視,因而導致子女在接受常規(guī)教育、職業(yè)技能培訓以及參加社會實踐方面受阻,在缺乏知識、勞動技能的條件下,必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延續(xù)父輩貧困艱難生活在所難免。因而,教育與人力資本的關系對貧困代際傳遞現象的產生有著直接影響,可以說貧困代際傳遞的直接原因是人力資本投入不足。
2.3 教育與社會資本的關系對貧困代際傳遞的影響
有學者從個人層面將社會資本解釋為個人在網絡或某些社會結構中獲得短缺資源的能力[4]?;凇熬燃辈痪雀F”的社會認識,貧困家庭在社會關系上較多呈現出親屬關系疏遠、鄰里之間缺乏互助。這類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長期處于孤立無援、等待救濟的狀態(tài),在學校教育過程中能獲得的國家救濟與社會救助較多,但獲得的有助于個人在社群中發(fā)展的關系性資源有限,爭取社會資本的能動性和能力較弱。此外,大多數貧困家庭子女無法接受或完成更高層次的良好教育,不利于其成長期得到外界的物質和精神幫助,社會資本始終處于稀缺狀態(tài),使其始終籠罩在社會資本貧困的陰影之下,進而對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十分不利。究其根本,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原因是社會資本匱乏。
2.4 教育與心理資本的關系對貧困代際傳遞的影響
某些心理品質如樂觀、希望、韌性能夠幫助困境家庭過上相對滿意、有尊嚴的生活,并有效緩解甚至消除不利環(huán)境帶來的困擾。心理資源保存理論(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COR)認為[5],個體在資源不足時會變得相對脆弱,從而體驗到較多的心理壓力與負性情緒;資源充足時個體擁有更好的應對能力,其自我價值感與能力感也較強。長期處于貧困的家庭很難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相反易滋生得過且過、無所事事的消極心理以及不思進取、讀書無用的悲觀狹隘心理,這對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無疑會產生不利影響。另外,家庭的致貧因素若包含家庭成員酗酒、賭博、打架斗毆等不良習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這類家庭的子女體驗到的多為負性情緒,與客觀存在的貧困心理壓力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不僅無法接受良好教育,反而自身易沾染并形成相似不良行為模式。心理資本負向驅動因素對貧困代際傳遞產生促進作用,因此,教育與心理資本的關系也可能會對貧困代際傳遞現象產生間接影響。
3 中國貧困代際傳遞現狀
2012-2016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9 899萬人減少到4 335萬人,平均每年減少近1 400萬人;貧困地區(q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7%.2016年達到8 452元,比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高2.7個百分點[6]。這一顯著成效必將激勵和鼓舞中國人民繼續(xù)朝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勇前進。在“精準扶貧”“扶貧先扶智”的戰(zhàn)略思想指引下,中國農村貧困人口迅速減少,許多農民家庭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市場環(huán)境的影響,許多表面脫貧的農民家庭仍然較長期地處于貧困與非貧困的邊緣地帶,其根本原因在于貧困代際傳遞。
這一類群體的“表面脫貧”,完全建立在政府一手推動的扶貧攻堅政策運行及相關組織保障和社會救助綜合運作的基礎上?;谶@類群體參加、參與經濟活動的智識、智力、智能較低,個人與家庭的生存與發(fā)展能力非常脆弱,很容易再次陷入貧困,引發(fā)一連串困境導致上輩或后輩也陷入貧困陷阱之中。具體表現在:基于自然環(huán)境因素影響,大多數貧困家庭以務農為生,在農業(yè)方面單純的種植、養(yǎng)殖取得的經濟收入極其有限。基于貧困人口自身文化程度較低,不僅在農業(yè)種植、養(yǎng)殖方面缺乏增產增收的技能,更缺乏種植、養(yǎng)殖業(yè)以外增加經濟收入的知識與技術。貧困地區(qū)絕大多數社會環(huán)境相對閉塞,貧困農民家庭客觀上無力對子女在接受常規(guī)教育與技能培訓方面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主觀上也缺乏對子女進行教育投資以提升其智力與智能的社會危機意識和家長責任意識。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影響,廣大貧困地區(qū)的貧困人口有一種共識,即教育投入僅僅是政府、社會和家長對未成年人的智力投資,成年人接受再教育和職業(yè)技能培訓的主動性差,導致成年子女幫助貧困父母參與經濟活動方面存在智力、智能的障礙,更是缺乏社會認知。中國貧困地區(qū)仍然集中在農村,基于農村仍廣泛適用家庭型養(yǎng)老模式而非以市場為主體的社會型養(yǎng)老模式,這決定了貧困地區(qū)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與成年子女發(fā)展狀況呈正相關。貧困的成年子女無力承擔贍養(yǎng)父母的法定義務,反過來拖累原生家庭,使得原本脆弱的“表面脫貧”的父輩家庭“返貧”,若子女生活不富裕,父母也有可能陷入貧困境地。
以上主客觀因素的疊加可能造成貧困代際傳遞的2種局面:一是貧困地區(qū)貧困人口的子女走向成年后在就業(yè)市場上缺乏勞動技能競爭力,從而重復父輩的貧困狀態(tài)無法自拔。二是貧困的成年子女無力承擔贍養(yǎng)父母的法定義務,反而會拖累原生家庭,使得原本脆弱的“表面脫貧”的父輩家庭“返貧”,形成上下代之間往復的貧困代際傳遞。
4 精準扶貧格局下的扶智模式分析
4.1 現有扶貧成效
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深入貫徹“精準扶貧”“扶貧先扶智”的指示精神,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國家提出“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工程。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各級政府認真學習并探討這些扶智方式,根據各地區(qū)具體情況重點施策,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許多貧困地區(qū)生存條件得到改善,貧困縣相繼摘帽,不少貧困家庭順利實現了脫貧。
4.2 現有扶智模式存在的不足
良好的教育能夠啟迪民智、增強自身能力和本領,是貧困家庭擺脫貧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過上幸福生活的長效機制。只有重視教育,才能從根本上增強貧困家庭的“造血”本領,提高其內生動力。目前,在脫貧攻堅取得絕對性進展的關鍵時期,2018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指出:“當前,中國的扶貧工作主要以黨委政府主導、扶貧總書記幫扶為主,一些貧困戶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能給我多少錢,而不是‘我該怎么做才能脫貧,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明顯不足”[7]。
出現這一問題很重要的原因是貧困家庭對教育的重視不夠,與教育相關的投資積極性不高甚至不愿投資?,F有的扶智模式更多地集中在基礎教育資源扶貧領域,更加深了多數貧困家庭的片面認識,即投資教育是政府的事,與個人無關。在這樣的思維定式下,在接受高層次常規(guī)教育和良好勞動技能培訓的成本相對高于家庭經濟資本時,其中一部分貧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會主動或被動放棄教育機會;處于貧困中的成年子女基于早已脫離學校,更缺乏接受知識、技能培訓以擺脫勞動能力不足的主動性。這使得舉國上下均在扶貧扶智,但貧困人口參加、參與經濟活動的智力、智能始終存在障礙。
5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創(chuàng)新扶智模式的重要途徑
5.1 摒棄落后思想,加強教育宣傳
政府應以教育與貧困代際傳遞的關系理論為基礎,從徹底摒棄落后封建思想、移風易俗人手,從根本上改變貧困人群的教育觀念,使“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植入人心??梢岳霉嫘麄鳈?、村務活動櫥窗,利用網絡、廣播、報紙等媒體宣傳受教育的必要性,并通過開展文化活動列舉真實生動的具體案例,讓貧困家庭意識到只有讓子女接受完整的教育,只有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才能提高自身本領,改變貧困命運。厚植“惟有教育能有效避免陷入以及再次陷入貧困陷阱”的觀念。
5.2促進常規(guī)教育公平,推進城鄉(xiāng)常規(guī)教育一體化
將常規(guī)教育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領域實現扶智全覆蓋。由于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劣勢,不少農村貧困家庭避免不了會出現“教育鴻溝”,即便具備相同的教育優(yōu)惠政策,也會與城市產生一定差距。政府要繼續(xù)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對貧困家庭的子女盡量做到免收其高中階段學雜費,確保其完成高中學業(yè),為貧困家庭子女進一步深造拓寬道路,努力改善教學條件,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讓農村貧困家庭平等公平地享受與城市相同的教育資源,才能有效解決“鄉(xiāng)村弱”“城市擠”的問題,更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5.3 推動各類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多元化模式上下功夫
教育行政系統(tǒng)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將職業(yè)技能培訓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進一步完善政府教育及行業(yè)主管部門指導,學校和企業(yè)、社區(qū)深度融合、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yǎng)聯(lián)盟機制,把企業(yè)技術革新項目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各地高職高專、中職中專院校以及地方性大學應當轉變人才培養(yǎng)思路,立足于本院校優(yōu)勢特點,著力構建以職業(yè)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以產學結合為途徑、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與就業(yè)為目標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多元化模式。
5.4 增強職業(yè)技能培訓市場化活力
職業(yè)技能培訓教育不但與貧困人口的智力、智識、智能提升密切相關,而且也關乎中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升級,必須引起足夠重視。貧困家庭成員只有經過一系列職業(yè)培訓,熟練掌握勞動技能,實實在在增強自身本領,才能在社會平臺上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真正實現脫貧致富。由于生活條件較差,貧困家庭成員身心承受比同齡人更大的壓力,必然會影響自身的學習生活。另外,不少貧困家庭子女利用課外時間勤工儉學,與同學交往變少,不利于和同學搞好關系,缺少同學們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學校在評比發(fā)放獎助學金時,一定要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選擇更加人性化與規(guī)范化的最優(yōu)方式[8]。增強職業(yè)技能培訓市場化活力,集聚社會各界力量加大教育救助力度,搭建多層次、多維度的教育扶貧平臺,通過擴大教育改變自身命運,使貧困家庭得到及時教育援助的支撐點與輔助面,完善職業(yè)培訓學校獎勵資助管理體系,提高人性化和規(guī)范化水平,是助力教育扶貧的有效舉措。
5.5 加大政府財政投入,改善貧困人群各類資本短缺現狀
政府持續(xù)加大財政投入,旨在著力解決貧困家庭的溫飽問題,使其有精力和能力提高子女受教育水平。政府在扶貧財政投入時必須注意幾個問題:一是發(fā)放扶貧資金時要考慮經費細化,堅持??顚S迷瓌t,將生活費用和教育費用嚴格分開,使扶貧資金真正用到該用的地方。二是建立及時、連續(xù)的救濟制度,每月按時向貧困家庭發(fā)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并預留一部分資金專門用于其子女接受常規(guī)教育。三是在貧困人口尤其新生代貧困人口的健康心理塑造與維護方面,加大關注與投入力度。通過各種平臺,采取多樣方式,幫助貧困人口樹立自立頑強、自信進取的意志,培養(yǎng)樂觀開朗的精神面貌和明理感恩的情懷,建立寬容友善的人際關系,塑造回報社會的責任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政府的扶貧財政投入更加有效,實現貧困家庭從物質到精神的脫貧。
6 小結
綜上所述,貧困代際傳遞不僅是阻攔貧困家庭順利脫貧的障礙,亦是造成“返貧”,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頑疾。從教育與各項資本關系的視角來看,貧困代際傳遞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經濟資本短缺,直接原因是人力資本投入不足,重要原因是社會資本匱乏,間接原因則是心理資本的負向驅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必須創(chuàng)新扶智模式,改變貧困群體封閉僵化的思想觀念,將常規(guī)教育和職業(yè)技能培訓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在各級各類教育培訓學校(機構)建立人性化、規(guī)范化的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獎勵、激勵、資助、扶助的教育培訓運行機制,加大政府財政支出,致力于消解貧困人口參加、參與經濟活動的智力、智能障礙,從而有效通過教育激發(fā)貧困家庭成員的內生動力,遏制陷入貧困代際傳遞陷阱。
當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止步靜觀,提高教育水平成為永恒的任務和話題。
參考文獻:
[1]辜勝阻,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推進包容性增長[J].中國國情國力,2015(9):8-10.
[2]張瑞.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J].人民論壇.2018(4):74-75.
[3]祝建華.貧困代際傳遞過程中的教育因素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6,36(3):36-44.
[4] NAHAPIET J.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sllsctual. captal and1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J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10(3):213-251.
[5] HOBFOLL S E.Conservation of resource: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EJl.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44(3):5 13-524.
[6]黃華周,中國貧困代際傳遞的實證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7.
[7]劉成軍.貧困代際傳遞的內生原因與破解路徑[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1):199-204.
[8]梁瑜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N].呂梁日報,2017-12-22.(上接第113頁)芳樟醇具有青甜的玫瑰花氣息;芳樟醇有鮮爽的鈴蘭花與玫瑰花香;B一大馬烯酮、壬醛具有玫瑰花香;葵醛具有甜香;檸檬烯主要體現出果香[9,20];上述幾種香氣成分是構成鄂茶1號紅茶花果香、甜香的主要物質基礎。生化成分、香氣成分與品質的分析表明,鄂茶1號紅茶滋味甜醇,湯色橙紅明亮,具有特殊的玫瑰香氣,具備高檔優(yōu)質紅茶品質特征,具有進一步開發(fā)的潛力。
本研究對鄂茶1號制作的紅茶樣品滋味物質和香氣品質進行分析,明確了其生化成分含量、香氣總量、香氣物質種類、主要香氣組分及其OAVs值,并進一步探討了其香氣類型,這對開發(fā)鄂茶1號紅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后續(xù)將開展鄂茶1號與其他茶樹品種的拼配試驗,穩(wěn)定紅茶品質,使得紅茶的色、香、味都調和到最理想的狀態(tài),為區(qū)域內紅茶產業(yè)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楊亞軍,梁月榮.中國無性系茶樹品種志[M].上海:上??茖W技術,2014.
[2]崔宏春,黃海濤,張建勇,等.中小葉種高多酚茶樹品系(品種)紅茶適制性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9,47(1):158-162.
[3]馬林龍,金孝芳,曹丹,等.湖北引種黃金茶l號主要生化特性及綠茶適制性分析[J].茶葉學報,2016,27(1):34-41.
[4]金孝芳,馬林龍,劉艷麗,等.6個高氨基酸茶樹品種(系)主要生化成分分析[J].茶葉學報,2017.58(2):58-62.
[5]傅博強,謝明勇,聶少平,等.茶葉中多糖含量的測定[J].食品科學,2001,22(11):69-73.
[6]黃意歡.茶學實驗技術[M].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7.
[7]曾亮,王杰,柳巖,等.小種紅茶與工夫紅茶品質特性的比較分析[J].食品科學,2016. 37(20):51-56.
[8]宛曉春.茶葉生物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3.
[9]鄭鵬程,劉盼盼,龔白明,等湖北紅茶特征性香氣成分分析[J-茶葉科學,2017. 37C5):465-475.
[10] JOSHI R, CULATI A.Fractio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inorand aroma-active constituents in Kangra orthodox black tea EJl.Food chemistry, 2015, 167: 290-298.
[11]孫寶國,食用調香術[M].北京:化學T業(yè)出版社,2016.
[12] CAPONE S,TUFARIELLO M,SICILIANO P. AnalYt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negroamaro red wines by "aroma wheels" [Jl. Foodchemistrv, 2013, 141(3):2906-2915.
[13] NARBONA E, GARC A-GARC A E,ARAU JO L V. et al.Vola-tile composition of functional 'A la Piedra' turron with propolis [J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technology. 2010. 45(3):569-577
[14]賀州市8種紅茶香氣成分分析[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8. 49( 12):190-196.
[15] FENG Z,LI Y. LI M.et al Tea aroma formation from six modelmanufacturing processes [J]. Food chemistry. 2019, 285: 347- 354.
[16] LIU C,CHENG Y. ZHANG H. et al. Volatile constituents of wildcitrus mangshanyegan( citrus nobilis lauriro) peel oil[J] Journal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2. 60( 10): 2617-2628.
[17]劉登勇,周光宏,徐幸蓮.確定食品關鍵風味化合物的一種新方法:“Roa"法[J].食品科學,2008, 29(7):370-374.
[18]竹尾忠一.烏龍茶和紅茶香氣的食品化學研究[J].茶業(yè)試驗場研究報告,1985,20(9):175-180
[19] SAMANTA T,CHEENI V. DAS S,et al.Assessing biochemicalchanges during standardization of fermenta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for manufacturing quality black tea EJ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52(4): 2387-2393.
[20]雷攀登,黃建琴,丁勇,等不同區(qū)域祁門紅茶品質特點分析[J].食品科學,2015( 10):144-149.
基金項目:2018年國家社會基金項目(18BSH087)
作者簡介:王巖(1991-),男,河南滑縣人,碩士,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電話)15538058236(電子信箱)2280271180@qq.com;通信作者,楊曉萍(1976-),副教授,主要從事法治政府研究,(電子信箱)467215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