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斌,袁軼凱,孫 彤,周義成,關俊文
創(chuàng)傷后腦積水(post-traumaic hydrocephalus,PTH)是重型顱腦損傷的一種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7%~0.9%[1-3]。PTH的發(fā)生主要與蛛網膜顆粒重吸收障礙、脈絡叢上皮細胞分泌功能亢進相關,PTH可造成腦室周圍白質損傷、顱內壓增高等不良后果,嚴重者可形成腦疝。腦脊液分流是PTH的一線治療手段,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術式包括腦室-腹腔分流術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和腰大池-腹腔分流術 (lumboperitoneal shunt,LPS)[4-5]。目前手術方式的選擇尚無明確標準,除外手術禁忌證,術者通常選擇自己最熟悉和擅長的手術類型。臨床上常用的是傳統(tǒng)的VPS手術方式。隨著手術理念和技術逐漸成熟,以及LPS專用器材的逐漸普及,其手術量逐年增加。相比于VPS,LPS具有無需顱內操作、避免腦組織損傷、手術風險小、患者接受度高等優(yōu)勢[6-7]。在日本,LPS已成為治療特發(fā)性正常壓力腦積水(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首選的分流術式,LNPH多為交通性壓力正常腦積水,其臨床特點與創(chuàng)傷性腦積水相似[3]。目前,LPS治療PTH療效并不確切,相關文獻報道不足。筆者回顧2016年1月—2018年12月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神經外科治療的172例PTH患者,評估LPS治療PTH的臨床療效,為進一步臨床實踐提供參考依據(jù)。
納入標準:重型顱腦損傷后腦積水患者;年齡>18歲;手術方法為VPS和LPS;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年齡<18歲,臨床資料缺失。本組172例,男性116例,女性56例;年齡24~73歲,平均51.2歲。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腰大池腹腔分流術組(LPS組)83例與腦室腹腔分流組(VPS組)89例。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LPS組:患者側臥位,曲頸、背部垂直于手術床,取背部中線L3~4或L4~5椎間隙為穿刺點,用腰椎穿刺針垂直皮膚刺入,感兩次落空感后拔出針芯,見腦脊液流出;將腰大池分流管的腰大池段經穿刺針向頭部方向置入腰大池,長約15cm。注意保護固定分流管,保證分流管通暢。在髂后上棘處縱行切開皮膚約3cm,鈍性分離皮下間隙用以安置分流泵(分離時應避免皮下間隙過寬,防止術后分流泵扭轉)。拔出腰椎穿刺針,沿皮下隧道將分流管置入髂后上棘切口處,再次檢測分流管是否通暢。取McBurney點(或反McBurney點)皮紋切口,將分流管腹腔段經皮下隧道亦引至髂后上棘切口處。腰大池段與分流閥門近端連接,再將腹腔段與分流閥門遠端連接,分別用絲線結扎。鈍性分離腹部切口皮下組織、肌層等,切開腹膜。確認進入腹腔后,將分流管腹腔段向盆腔方向置入長度約25cm,按壓分流泵確認分流管通暢,縫合腹部、髂后上棘切口。
VPS組:腦室腹腔分流術穿刺部位有腦室前角、后角,腦室三角區(qū)。筆者采用側腦室前角穿刺行腦室腹腔分流術?;颊邭夤軆炔骞埽砺樽?,取仰臥位,身體偏向穿刺側對側,頭部稍后仰。穿刺點位于頭部中線旁2~3cm,冠狀縫前1cm。頭皮切開直達顱骨,顱骨鉆孔。切開硬腦膜,選擇無血管區(qū)作為穿刺點。將分流管垂直刺入腦表面。刺入方向與矢狀面平行,對準雙外耳道連線。帶針芯刺入,直到腦脊液流出(深5~5.5cm)。分流管遠端與分流泵閥門進口相接,并將分流泵置于頭皮下。在乳突下方、鎖骨下、McBurney點(或反McBurney點)做3個約1cm皮膚切口。用鈍頭金屬探針,分段通過3處皮膚切口皮下深層分離,制成一條皮下隧道。腹腔導管與分流泵閥門出口相接,遠端通過皮下隧道進入腹部切口。導管在頸部最好有一弧形彎曲,以保證頸部活動時伸展。鈍性分離腹部切口皮下組織、肌層等,切開腹膜。進入腹腔后,檢查確認分流管通暢,將分流管末端送至盆腔內,腹腔內的導管游離長度一般為25cm,按壓分流泵確認分流管通暢,縫合頭部、乳突下、鎖骨下及腹部切口。
收集臨床資料(年齡、性別、GCS評分、ISS評分、APACHE II評分、Evans指數(shù)、PTH原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腦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穿刺點皮下出血、傷口感染、低顱內壓、癲、引流管阻塞、引流管脫落、再次手術),臨床療效和預后指標[癥狀改善分數(shù)(SIS分數(shù))、Evans指數(shù)、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GOS評分]。
SIS:患者癥狀的改善情況進行量化評估。SIS滿分為10,分數(shù)越高癥狀改善越明顯;0~2分為無明顯改善,3~5分為輕微改善,6~8分為有一定程度的改善,9~10分為明顯改善。Evans指數(shù):頭顱CT兩側側腦室前腳間最大距離與同一層面的最大顱腔之比,評價腦室系統(tǒng)變化的指標。mRS:評價腦卒中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的標準。按照完全無癥狀到嚴重殘疾,分為0~5分。GOS評分:根據(jù)意識恢復情況,分為5個等級, 1分死亡,2分植物生存,3分重度殘疾,4分輕度殘疾,5分恢復良好。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各組結果。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LPS組發(fā)生并發(fā)癥7例,VPS組發(fā)生并發(fā)癥19例,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見表2。LPS組GOS評分高于VPS組(P<0.01)。VPS組SIS分數(shù)、腦室Evans指數(shù)、mRS評分高于LPS(P<0.01)。見表3。
表2 LPS組和VPS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
表3 LPS組和VPS組臨床療效指標
PTH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較常見的并發(fā)癥,大多數(shù)患者需接受腦積水分流手術治療,其手術方式主要分為VPS和LPS兩種[8-10]。與傳統(tǒng)的VPS手術方式相比,LPS具有獨特優(yōu)勢,隨著專用手術器械、手術理念和技術的逐漸完善,其在全世界范圍逐漸廣泛開展[11]。
筆者研究結果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類似,2019年Wang和Mcdermott[12]比較采用LPS和VPS治療交通性腦積水158例患者的有效性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兩組臨床癥狀和影像學改善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LPS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VPS組。LPS與VPS治療交通性腦積水效果相當,但是LPS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Bloch和Mcdermott[13]研究LPS和VPS在治療常壓性腦積水(NPH)中的效果是否相同,發(fā)現(xiàn)LPS與VPS治療正常壓力性腦積水效果相當,LPS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同時經LPS治療的患者沒有因腦脊液過度引流導致的硬膜下血腫并發(fā)癥。根據(jù)之前的研究,63%特發(fā)性腦積水患者在接受LPS后12個月,其改良的Rankin評分和預后情況均得到明顯改善[10,14-15]。Miyajima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VPS和LPS術后患者在日常生活改善活動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其療效相當。
LPS也常用于INPH的治療。日本神經外科醫(yī)師已運用LPS治療了上千例INPH患者,手術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LPS已成為日本治療INPH首選的分流術式。INPH的臨床特點與PTH類似,大部分患者為交通性腦積水,且多顱內壓正常,故LPS用于PTH效果較好。Miranda[2]比較LPS與VPS治療INPH術后1年的臨床療效,其研究顯示:INPH患者接受LPS和VPS后,1年手術失敗再次手術率分別為7%和1%,盡管LPS手術手術失敗率較高,但由于其無需顱內操作,依然推薦LPS為INPH一線治療手段[8,17-19]。
然而,LPS治療PTH的相關文獻報道較少,有的僅停留在個案報道的層面,缺乏系統(tǒng)的大樣本、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VPS因其成功率高而成為近20年來最常用的分流方式。但LPS具有創(chuàng)傷小、分流管位于腰腹部沒有顱內操作、手術時間短、患者及家屬接受度高等優(yōu)勢,應用日益廣泛[20]。然而,由于高失敗率和過度引流,LPS最初未被神經外科醫(yī)師所接受。隨著可調壓分流管的使用和外科技術的發(fā)展, LPS的一些優(yōu)勢已經被證明,仍然沒有有效的標準化、無偏倚和實用的方法來量化臨床改善。臨床改善通常通過使用不同的量表來評估。Hebb和Cusimano[21]使用Stein-Langfitt分級量表評估臨床改善情況,并報告59%的腦積水患者在1年的隨訪中受益于分流治療,29%的患者有顯著改善。
根據(jù)以往的研究,VPS術后并發(fā)癥包括出血、感染、過度引流、癲發(fā)作、分流管阻塞和管道移位等,其發(fā)生率17%~33%。然而,VPS仍然是各種腦積水分流術的主要形式。在筆者研究中發(fā)現(xiàn)VPS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高于LPS組[22-23]。結果與Alkherayf等[24]的研究結果相似,與VPS相比,LPS可以減少顱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因為避免了顱腦損傷。VPS組中出現(xiàn)腦室內出血2例,其中1例患者接受了顱內血腫清除手術。雖然2例患者最終都康復出院,但這一過程仍然給患者和醫(yī)院帶來了各種困難;在LPS組中,2例患者出現(xiàn)腦室內出血,可能是LPS術后的引流導致了動脈瘤壁上的壓力梯度增加,給已經破裂的動脈瘤增加了額外的壓力,促進了再出血。
LPS術后失敗率高是臨床工作中面臨的另一難題。不同文獻報道的LPS患者術后失敗率相差很大,有的術后失敗率低至7%,有的研究報道高達85.7%。研究顯示,分流術前評估可有效降低術后失敗率[17,25]。目前,常用的分流術前評估手段包括腦脊液放液實驗(tap test,TT)和腰大池腦脊液外引流實驗(external lumbar drainage,ELD)。TT為腰穿緩慢釋放腦脊液30~50mL,是最早用于預測分流效果的方法[5,23]。若放出以上腦脊液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尤其是步態(tài)障礙得到改善,則表示TT試驗陽性,預示分流術效果良好,可以作為預測分流術療效的指標。ELD為目前最敏感的預測試驗,適用于TT試驗陰性的患者。ELD測定腦脊液壓力,持續(xù)引流3~5d,每天勻速引流腦脊液150~200mL,繼而評估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若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則推薦進行LPS分流手術[8,25]。筆者前期研究顯示,LPS患者術前行ELD評估可明顯降低術后失敗率[26]。
綜上而言,LPS可作為治療PTH的一種重要替代手段。相比于VPS,LPS具有諸多優(yōu)勢,可以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及提高療效,進一步完善術前評估,選擇適宜患者,其應用可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