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丁鎖
(冠縣崇文街道辦事處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山東冠縣 252500)
腦梗死即缺血性卒中, 是臨床高發(fā)的腦卒中疾病,中醫(yī)稱之為中風。 腦梗死疾病的發(fā)生是由于各類原因造成患者局部腦組織血液循環(huán)障礙,使得腦組織發(fā)生缺血和缺氧以及病變壞死,從而表現出一系列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 該疾病的病因基礎在于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飲食、吸煙、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癥等均是該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處于恢復期的患者雖經過治療脫離生命危險,然而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肢體等功能障礙,也對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腦梗死患者的恢復期內還需積極進行康復治療來幫助其改善神經功能缺損以及生活自理能力[1]。 中醫(yī)學在腦梗死疾病的治療中具有悠久歷史,并且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通過中藥方劑內服配合針刺外治療法可發(fā)揮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以下抽取2013 年1 月—2017 年12 月以來收集的64 例腦梗死恢復期病例, 著重探究針對處于恢復期的腦梗死患者通過聯合運用康復療法、中醫(yī)藥補陽還五湯加減方以及針刺療法的治療效果。 報道如下。
抽取64 例腦梗死恢復期病例, 依據治療情況差異分組,即觀察組:32 例,男/女:18/14;年齡53~78 歲,均值為(68.3±0.5)歲。對照組:32 例,男/女:17/15;年齡54~76 歲,均值為(67.5±0.4)歲。 兩組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入組標準:(1) 經臨床診斷及影像學檢查等符合腦梗死的臨床診療標準;(2) 患者距離腦梗死發(fā)病2~3 周且腦水腫消退,進入恢復期者;(3)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曉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2)經診斷為出血性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等疾病者。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基礎治療,主要包括穩(wěn)定斑塊、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對癥降糖和調脂等。 對照組運用康復療法,患者病情恢復平穩(wěn)后需要對其開展全面的康復評估并相應制定康復計劃方案,首先指導患者完成床上的肢體被動活動,并針對其患側肢體關節(jié)開展被動屈伸練習,各個關節(jié)需練習20 次,每日訓練2次。 在此基礎上鼓勵患者開展床上的主動訓練,如側翻身、通過健側肢體來帶動其患側肢體進行主動運動以及扶床坐起和平衡訓練等。 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待其平衡能力與肢體肌力得以恢復后,可增加床邊站立練習和床邊移動等練習。 與此同時還可逐漸引導患者進行獨立穿脫衣、如廁和進餐等日?;顒樱挥^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中醫(yī)藥補陽還五湯加減方內服治療、針刺療法。 (1)補陽還五湯加減中藥組方:黃芪30 g,桃仁、當歸尾、紅花、赤芍、川芎及地龍各10 g,在此基礎上辨證加減, 如語言不利者增加郁金和石菖蒲各15 g,針對上肢乏力顯著者增加桑枝和桂枝各10 g,針對下肢乏力顯著者增加杜仲、 牛膝各15 g 以及獨活10 g,針對小便失禁者需增加桑螵鞘與益智仁各15 g。 以上中藥加水進行煎煮,大約取汁200 mL,患者每日口服1 劑,并于早晚分次溫服,以兩周作為1 療程,間隔3~5 d 繼續(xù)下1 個療程,共計治療2 個療程。 (2)針刺療法:穴取百會、三陰交、曲池、昆侖、合谷、足三里、陽陵泉及風市等穴。 取0.25 mm×25 mm 毫針進行消毒,陽陵泉穴采取瀉法,曲池與合谷穴進行直刺,三陰交穴采取補法,其他諸穴依據虛補實瀉手法進行操作,留針時間為30 min,患者每日治療1 次,連續(xù)治療2 周。
(1)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與指導原則》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2],臨床痊愈:即患者癥狀及體征均完全恢復或顯著改善,且病殘程度0 級,肌力水平Ⅳ~Ⅴ級;顯效:癥狀及體征均改善,病殘程度I~Ⅲ級,且肌力水平上升≥2 級;有效:癥狀及體征均得以好轉,病殘程度≥Ⅳ級,且肌力水平上升≥1 級;無效:無法實現生活自理,肌力水平及病殘程度等均未改善。(2)利用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表(Barthel)對兩組患者入組時、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生活自理能力進行測評并對比。 (3)對比兩組患者在該次治療前與治療后復查頸動脈超聲,觀察患者頸動脈斑塊面積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變化情況。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以(±s)描述,組間數據t 檢驗,計數資料以[n(%)]描述,組間數據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痊愈11 例(34.38%),治療顯效15例(46.88%),治療有效5 例(15.63%),治療無效1 例(3.13%),該組治療總有效率96.88%(31/32);對照組:臨床痊愈3 例(9.38%),治療顯效13 例(40.63%),治療有效10 例(31.25%),治療無效6 例(18.75%),該組治療總有效率81.25%(26/32)。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χ2=4.010,P=0.045)。
兩組入組時NIHSS、Barthel 量表測評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 評分高于對照組,且P<0.05。見表1。
表1 2 組NIHSS、Barthel 量表測評得分對比[(±s),分]
表1 2 組NIHSS、Barthel 量表測評得分對比[(±s),分]
?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頸動脈斑塊面積為(1.78±0.42)cm2,對照組為(1.76±0.45)cm2,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0.295,P=0.316);觀察組患者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為(0.77±0.09)cm,對照組為(0.76±0.08)cm,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0.470,P=0.640);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頸動脈斑塊面積為(1.41±0.22)cm2,對照組患者為(1.57±0.29)cm2,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5.629,P=0.000);治療后觀察組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為(0.53±0.14)cm,對照組患者為(0.70±0.22)cm,觀察組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均小于對照組,且P<0.05(t=7.185,P=0.000)。
隨著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增多,臨床中腦梗死患病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該疾病的發(fā)病率高且死亡率高,患者通過規(guī)范化的搶救治療能夠降低其死亡率,然而偏癱等相關后遺癥依然普遍存在,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并且也給其自身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精神及經濟負擔,因此做好腦梗死患者恢復期的科學治療來幫助其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3]。目前康復療法是對于恢復期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的常用措施,通過進行肢體康復功能訓練,能夠循序漸進地改善患者肢體活動能力,逐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單純應用康復療法總體療效并不滿意,還需探索其他更為安全和有效的恢復期治療措施。 中醫(yī)理論認為該疾病的發(fā)生多與機體氣滯血瘀以及腦絡瘀阻等有關[4],廣大中老年人普遍存在陽氣虛損情況,使得血脈狹窄并誘發(fā)血脈運行受阻,處于恢復期的腦梗死患者多數年齡較高,并且患者經歷了腦梗死疾病急性期的大量消耗,使得氣血虧虛的病理狀態(tài)仍然持續(xù)存在。除此以外,患者恢復期內雖然病情恢復穩(wěn)定,然而淤血尚未完全祛除,還存在腦絡瘀血阻滯以及氣血運行不暢等情況,因此在恢復期患者治療中還需堅持補氣活血以及化瘀通絡的基本原則[5]。 該次研究中針對觀察組患者在康復療法基礎上增加中醫(yī)藥補陽還五湯加減方內服以及針刺療法進行治療,從結果來看觀察組總體療效好于對照組,并且經評估該組神經功能缺損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的測評得分改善情況好于同期對照組,提示對于恢復期腦梗死患者采用康復療法、補陽還五湯加減方內服并配合針刺療法的綜合治療方案可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中醫(yī)藥補陽還五湯,屬于中醫(yī)經典理血方劑,出自于中醫(yī)典籍《醫(yī)林改錯》,主要由地龍、赤芍、紅花、川芎、桃仁的等所組成,該方劑中黃芪具有益氣行血之功效,赤芍、紅花、川芎以及桃仁合用則可發(fā)揮活血祛瘀的治療價值[6],方劑中地龍可幫助破除患者腦絡中殘留淤血,促進腦絡通暢。 現代藥理研究發(fā)現補陽還五湯的應用能夠預防缺氧所誘導的心肌細胞凋亡事件發(fā)生。 同時該中藥方劑能夠降低患者血栓形成之后動脈血液內血小板含量,因此可對病理狀態(tài)下血小板代謝形成抑制作用。 有研究發(fā)現補陽還五湯的應用可對患者主動脈與腹主動脈斑塊形成形成抑制作用,并且能夠幫助改善主動脈內膜厚度,特別是該藥物的應用在降低患者血清膽固醇水平以及甘油三酯水平方面發(fā)揮著重要價值。 在此基礎上配合針灸療法能夠發(fā)揮通暢經絡之功效, 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價值,通過對百會、曲池、三陰交等穴進行針刺可促進腦絡疏通,改善血液運行[7],而對風市和陽陵泉等穴進行針刺則可調和氣血,改善血液濡養(yǎng),幫助補充機體正氣,避免淤血形成。 因此在康復治療基礎上配合補陽還五湯內服以及針刺療法能夠進一步提高腦埂死恢復期患者的總體治療價值。
綜上所述,通過對恢復期的腦梗死患者聯合運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方、針刺療法及康復療法可顯著提升患者治療效果,并幫助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與神經功能缺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