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香河縣中醫(yī)醫(yī)院,河北廊坊 065400)
作為嬰幼兒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支氣管肺炎臨床表現為發(fā)熱、咳嗽、氣促、憋喘、嘔吐等癥狀,不僅對患兒的呼吸系統(tǒng)造成影響, 還可損害患兒神經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系統(tǒng)功能[1-2]。 臨床治療以控制炎癥,改善通氣功能,抗感染、消炎、抗病毒,預防并發(fā)癥等綜合治療措施為主,可改善臨床癥狀,但用藥后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臨床應用有一定局限性。 中醫(y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通過不同癥狀,給予對應穴位或藥物治療,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還能避免常規(guī)用藥或靜脈滴注給胃腸道及全身系統(tǒng)帶來的物理性刺激[3-4]。 因此,該文選擇該院2018 年7 月—2019 年12月收治的84 例支氣管肺炎患兒, 研究中藥穴位貼敷在小兒支氣管肺炎治療中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84 例支氣管肺炎患兒, 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 例。 對照組:男20 例,女22 例,年齡6 個月~13 歲,平均年齡4.18歲。 病程10~45 d,平均(23.65±2.84)d。 觀察組:男21例,女21 例。 年齡11 個月~12 歲,平均年齡3.83 歲。病程8~56 d,平均(28.95±3.67)d。 兩組患兒自然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西醫(yī)診斷標準:比照《實用兒科學》,臨床表現為發(fā)熱、氣促、咳嗽,嚴重者伴有呼吸急促癥狀;早期肺部體征表現不明顯,或僅可聽見粗糙呼吸音,疾病后期可聽及肺部濕羅音;肺部X 片檢查,可見紋理增粗,帶有點狀或斑片狀陰影。
中醫(yī)診斷標準:比照《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辨證分型為肺脾氣虛證:病程綿延,低熱、氣短、多汗;咳嗽、乏力、納差、面色泛白,四肢欠溫,便溏,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脈象細弱無力。
納入標準:(1)符合中西醫(yī)關于支氣管肺炎臨床診斷標準;(2)患兒意識清楚,認知正常;(3)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皮膚破損或患兒皮膚病者;(2)合并肝腎等嚴重功能障礙;(3)合并新生兒肺炎者。
對照組給予抗感染、止痰化咳、消炎、抗病毒、霧化吸入等對癥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 穴位貼配方:訶子肉20 g,地骨皮20 g,黃芩10 g,天竺黃5 g。 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雙側肺腧穴。 將1 劑藥物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調配外敷,1 次/d,每次貼2 h。 連續(xù)治療7 d。
(1)比較治療效果,顯效:咳嗽、咳痰、氣喘、發(fā)熱等癥狀及體征均消失或明顯改善,肺部聽診,肺部濕啰音消失或減弱,肺部X 線檢查,病灶基本消失,實驗室指標檢測,血常規(guī)指標基本恢復;有效:咳嗽、咳痰、氣喘、發(fā)熱等癥狀有所改善,肺部聽診,肺部濕啰音減少,肺部X 線檢查,病灶部分吸收,實驗室指標檢測,血常規(guī)指標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變化,甚至病情加重。 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比較兩組患兒癥狀消失時間,包括發(fā)熱、咳嗽、咳痰、肺部濕啰音。
(3)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評估兩組患兒治療后的生活質量, 包括生理功能(20分)、軀體健康(20 分)、心理功能(15 分)、社交關系(10 分)、精神健康(10 分)、總體健康(25 分)6 個維度,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4)比較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皮疹、口感、嗜睡、胃腸道不適等。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數資料比較行χ2檢驗,用[n(%)]表示,計量資料(±s)表示,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對比[n(%)]
觀察組發(fā)熱、咳嗽、咳痰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其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對比[(±s),d]
表2 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對比[(±s),d]
?
觀察組治療后的生理功能、軀體健康、心理功能、社交關系、精神健康、總體健康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后SF-36 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后SF-36 評分對比[(±s),分]
?
觀察組治療后未見不良反應發(fā)生,對照組治療后有1 例出現皮疹,占比2.4%,未見其他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兩組數據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16,P<0.05)
細菌、病毒感染為支氣管肺炎的常見病因。 肺炎鏈球菌感染為我國小兒支氣管肺炎的主要致病原因。同時,室內居住擁擠、空氣污濁、營養(yǎng)不良、免疫缺陷等因素均可能引發(fā)該病。 多見于2 歲以內兒童中。 小兒支氣管肺炎起病急驟或遲緩,發(fā)病前數天可伴有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早期體溫偏高,咳嗽、有痰,至疾病中后期,可出現氣促、呼吸頻率加快、口周或鼻翼扇動、胸部體征呼吸音粗糙或稍減低,可聞及中、細濕啰音[5-7]。 年齡較大兒童經藥物治療后,并發(fā)癥較少,預后效果好,嬰幼兒則病死率較高。 作為常用的治療方式,西醫(yī)可有效控制臨床癥狀及體征,保護肺臟功能。但在臨床治療中,患兒日常用藥多存在抗生素濫用情況,患兒體內形成了抗生素耐藥性,西藥治療效果不甚理想,且用藥后不良反應較明顯[8-10]。
中醫(yī)將支氣管肺炎歸為“肺炎”“喘嗽”范疇,小兒全身器官尚未發(fā)育完全,易引外邪入肺,正氣不足,邪氣入體,致使喉中痰鳴,氣道阻滯,引發(fā)咳嗽、發(fā)熱、氣喘等癥狀。 治療應以清熱排痰、宣肺化痰、通暢經絡,調和臟腑功能為主。 中藥穴位貼敷具有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無痛、療效確切等特點,不需經胃腸給藥,對胃腸刺激小。 使用后可綜合作用于人體,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加速藥效吸收,調動經脈功能,具有行氣血、調和陰陽等作用。中醫(yī)經絡理論認為,穴位貼敷藥物經由皮膚滲透進體內,形成生物學作用,調動機體免疫系統(tǒng),可實現對疾病的控制及治療。 具有運行氣血、疏肝理氣、清肺止咳等作用[11-13]。 該文使用的穴位貼敷方,包含訶子肉、地骨皮、黃芩、天竺黃等藥物,其中,訶子肉具有斂肺、澀腸、下氣作用,地骨皮具有清熱解毒、涼血退蒸作用,黃芩具有燥濕瀉火,清熱涼血作用,天竺黃具有清熱化痰,清心定驚作用。 配合天突穴,膻中穴,雙側肺腧穴等穴位,可使諸藥直達病灶,標本兼治,發(fā)揮溫中散寒、通絡散結、利氣豁痰等作用[14]。現代藥理試驗亦證實, 訶子肉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細菌活力,還可促進膽汁分泌、降壓、抑制平滑肌。天竺黃、地骨皮可減弱心肌收縮力,擴張血管,增加血液灌流量,改善血管痙攣狀態(tài),減少外周血管阻力,延長血漿復鈣時間,具有較好的鎮(zhèn)痛抗炎作用,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縮短病程,促進康復[5]。
黃秀卉[15]等通過研究中藥穴位貼敷輔助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效果,發(fā)現與單純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支氣管肺炎小兒相比,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穴位貼敷, 可縮短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提升治療效果,顯著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且中藥穴位貼敷安全性高,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療效理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突出。
在該次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 觀察組發(fā)熱、咳嗽、咳痰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未見發(fā)生皮疹、多痰、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發(fā)生,同時,觀察組治療后的生理功能、軀體健康、心理功能、社交關系、精神健康、總體健康評分均較對照組高。 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中藥穴位貼敷對改善支氣管肺炎有積極作用, 且藥物安全性較高,患兒用藥后藥物耐受性較好,可保護機體其他器官免受損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中藥穴位貼敷在小兒支氣管肺炎治療中的臨床價值較高,可促進患兒臨床癥狀改善,且用藥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