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強,趙文超
(深圳市寶安區(qū)松崗人民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105)
感染性休克在臨床較為常見,可影響機體灌注,造成代謝紊亂、組織細胞缺氧缺血等,嚴重者甚至可出現(xiàn)多器官功能衰竭[1-2]。目前,臨床治療感染性休克的關鍵為早期目標導向的液體復蘇(EGDT)。但是,治療過程中,患者EGDT雖然已達到目標,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ScvO2)≥70%,卻仍有證據顯示機體組織存在血流動力學異常、血流紊亂、低氧代謝等現(xiàn)象[3]。靜動脈二氧化碳分壓差(Pcv-aCO2)為臨床常用的液體復蘇治療輔助參數(shù),近年來逐漸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液體復蘇。本研究將Pcv-aCO2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液體復蘇,旨在進一步探討其指導作用。
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8例行液體復蘇治療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Pcv-aCO2監(jiān)測與否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每組44例。研究組,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35~78歲,平均(53.75±3.14)歲;肺部感染 19例,尿路感染 10例,腹腔感染10例,其他5例。參照組,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33~79歲,平均(53.69±3.18)歲;肺部感染 20例,尿路感染11例,腹腔感染9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納入標準:符合感染性休克診斷標準,經液體復蘇治療1 h后,仍出現(xiàn)平均動脈壓(MAP)<60 mmHg、收縮壓<90 mmHg現(xiàn)象,或收縮壓下降>40 mmHg,伴意識障礙、少尿等器官組織低灌注表現(xiàn);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不可逆臨終狀態(tài),或預測24 h內死亡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者;有血液透析史者;合并嚴重內臟損傷且未行手術治療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治療6 h未達到預設目標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參照組治療6 h達到以下目標:ScvO2≥70%、MAP為65~90 mmHg、尿量≥0.5 ml/(kg·h)、CVP為8~12 mmHg。CVP<8 mmHg時,繼續(xù)實施液體復蘇治療直到達標;CVP為8~12 mmHg時,對MAP<65 mmHg者給予針對性補液,對MAP≥65 mmHg者行限制性液體復蘇;若CVP>12 mmHg,應嚴格限制補液量及輸注速度,對MAP<65 mmHg者適當給予去甲腎上腺素,按照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復蘇方案。
以參照組治療方案為基礎,研究組實施Pcv-aCO2<6 mmHg治療6 h。在Pcv-aCO2<6 mmHg時,CVP為8~12 mmHg者,維持液體基礎量;CVP<8 mmHg者給予托拉塞米,初始劑量為5 mg/d,之后根據治療效果調整劑量,每日劑量不超過100 mg;CVP>12 mmHg者,限制液體量,并給予利尿劑。當Pcv-a-CO2≥6 mmHg時,CVP≤12 mmHg者行液體復蘇治療;CVP>12 mmHg者,則限制液體量,同時給予多巴酚丁胺治療,若患者收縮壓<80 mmHg,則應用血管活性藥。
對兩組治療前后CVP、ScvO2、心臟指數(shù)(CI)進行比較,記錄兩組液體平衡量、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
治療前,兩組 CVP、ScvO2、CI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研究組上述指標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CVP(mmHg)ScvO2(%)CI[L/(min·m2)]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n=44)參照組(n=44)t值P值3.5±1.7 3.6±1.8 0.268 0.789 12.1±1.2 10.1±0.8 9.199 0.000 51.3±2.6 41.5±2.7 17.343 0.000 85.1±3.4 73.2±2.9 17.664 0.000 4.2±0.7 4.1±0.8 0.624 0.534 5.4±0.5 4.7±0.4 7.252 0.000
研究組液體平衡量明顯少于參照組,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液體平衡量、機械通氣及ICU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液體平衡量、機械通氣及ICU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液體平衡量(L)2.3±0.5 3.2±0.9 5.799 0.000研究組(n=44)參照組(n=44)t值P值機械通氣時間(d)11.3±1.8 15.2±2.3 8.858 0.054 ICU住院時間(d)9.1±0.8 13.8±1.9 15.123 0.000
通過監(jiān)測CVP對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進行觀察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臨床上普遍認為CVP可評價液體復蘇效果,為判斷感染性休克液體復蘇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4]。但近年來有學者認為,CVP可受心率、正壓通氣、肺靜脈壓力等因素影響,導致準確性較低,難以對血管內容量、輸液反應性進行評估[5]。亦有研究表示,ScvO2下降不一定為組織灌注不佳所致,可能與心排血量下降相關,對感染性休克患者實施液體復蘇治療,即便ScvO2>70%,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血流紊亂、低氧代謝等現(xiàn)象,嚴重者甚至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6]。
程書立等[7]研究認為,Pcv-aCO2升高為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復蘇不充分的重要指標,可對患者組織灌注、循環(huán)血流量等進行動態(tài)評價。Pcv-aCO2升高提示組織缺氧后心輸出量不足以補償,毛細血管再灌注不足,難以將生成的CO2清除[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CVP恢復情況明顯好于參照組,從血流動力學方面肯定了Pcv-aCO2對感染性休克患者液體復蘇的指導作用。ScvO2為感染性休克患者行液體復蘇治療的指導性目標,可反映全身代謝狀況,當機體尿量、心率、CVP、血壓等指標均在正常范圍時,ScvO2含量下降為患者組織灌注不足的臨床表現(xiàn)[9]。唐慧京等[10]研究顯示,A組患者治療12 h時ScvO2明顯高于B組。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ScvO2為(85.1±3.4)%,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3.2±2.9)%,與唐慧京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監(jiān)測Pcv-aCO2可為液體復蘇提供指導,有利于改善組織缺氧缺血狀態(tài),減輕心臟負荷,提高CI值,改善組織灌注[11]。通過監(jiān)測Pcv-aCO2指導液體復蘇,可明顯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及ICU住院時間,降低液體平衡量,與王濱等[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Pcv-aCO2可作為復蘇效果的評價指標,監(jiān)測Pcv-aCO2有利于降低液體平衡量,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及ICU住院時間,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