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堃 ,辛莫野 ,何曉敏
(1.濱州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與管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2.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慢性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首要疾病。慢性病往往在中老年時期顯現(xiàn),但多數(shù)是由青壯年時期的不良生活方式積累所致。大量文獻資料顯示,兒童青少年期是重大慢性病防治的關鍵窗口[1],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應從青少年抓起[2]。當前,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在在校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而健康促進、健康教育及行為干預工作卻明顯滯后。大學生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人才資源,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了解、掌握大學生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有利于改善高校學生的健康狀況,減輕成人期慢性病負擔[3],具有深遠意義。
以山東省某醫(yī)學院校4個院系5個專業(yè)5個年級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回收問卷682份,其中有效問卷672份,有效率98.53%。其中,男生294人,女生378人,平均年齡(21.48±0.71)歲。
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研究對象進行大學生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問卷調查,同時通過訪談法深入了解相關信息。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學特征、基本健康狀況、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吸煙、飲酒、飲食、體育活動、睡眠、精神壓力)等。
使用Epidata 3.1進行雙錄入,使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例數(shù)、百分比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調查的672人中有32人表示自己患有醫(yī)院確診的慢性病。在進行健康自評時,有4人(0.60%)表示近來身體狀況很差,27人(4.02%)認為自己身體狀況較差,158人(23.51%)感覺身體狀況很好,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自己身體狀況一般。通過計算BMI發(fā)現(xiàn),有168人超重/肥胖,111人消瘦,393人正常,超重/肥胖者占25.00%。根據(jù)中心性肥胖的判定標準(男性腰圍≥85 cm,女性腰圍≥80 cm)可知,有184人腹部有多余脂肪囤積,其中男生103人,占55.98%,女生81人,占44.02%。
(1)飲食習慣。大部分學生三餐飲食不規(guī)律,按時定量吃飯的只占11.76%,68.45%的人會按時吃飯但不定量;66.96%表示自己每天都會吃早餐,但只有145人(21.58%)會按時吃早餐,還有145人表示只是偶爾吃早餐,另有14人有不吃早餐的習慣。很少有人根據(jù)自身營養(yǎng)需求選擇食物,而是依據(jù)自己對食物口味的嗜好選擇,30.00%的學生蔬菜、水果、動物性食品、牛奶及乳制品攝入不足,45.00%的學生零食(薯片、餅干類)、飲料(碳酸、咖啡類)、甜食(糖果、糕點類)攝入過多,36.28%的學生攝入腌制、燒烤、油炸類食品過多,12.50%的學生有吃夜宵的習慣。
調查顯示,有7.00%的學生吸煙,89.00%的學生生活在二手煙的環(huán)境中。同時,我們還了解到,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經常喝酒,既不吸煙也不喝酒的學生僅占1/3。
(2)運動鍛煉。20.53%的學生經常鍛煉身體,而79.47%的人很少運動;91.52%的學生每天都會進行一定時間的體育鍛煉,但是還有8.48%的學生幾乎不鍛煉。我們還了解到,學生每天連續(xù)靜坐學習或上網的時間比較長,身體活動明顯不足。
(3)睡眠狀況。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人入睡較晚,672人中只有11.01%的人晚上11點前休息;84.08%的人能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其余15.92%的人處于睡眠不足、失眠或睡眠過多的狀態(tài);11.16%的人經常通宵熬夜,75.30%的人偶爾通宵熬夜,只有13.54%的人從不通宵熬夜。
另外,學生在經濟、情感、就業(yè)、學業(yè)、人際關系等多方面面臨壓力,不同學生面臨的壓力不同,選擇緩解壓力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本次調查的672人中,不具有吸煙、被動吸煙、飲酒、不規(guī)律膳食、運動不足、長時間連續(xù)靜坐、精神壓力大、超重/肥胖等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的只有5人(0.74%),具有上述1個危險因素的有17人(2.53%),具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危險因素的占96.73%。
(1)大學生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在不同性別間的比較。本研究發(fā)現(xiàn),男生在吸煙、被動吸煙、飲酒、長時間靜坐、超重/肥胖、腰圍超標等方面的比例明顯高于女生,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女生在精神壓力、缺乏運動等方面的比例明顯高于男生,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合理膳食(高鹽、高脂)、熬夜等方面不存在性別差異,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比較[n(%)]
(2)大學生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在各年級間的比較。高年級(三、四、五年級)大學生存在的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的比例與低年級(一、二年級)學生相比有一定差異。在飲酒、缺乏鍛煉、熬夜、高脂飲食等方面,高年級學生的比例明顯低于低年級學生,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長時間靜坐、超重/肥胖等方面,高年級學生所占比例明顯高于低年級學生,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吸煙、被動吸煙、精神壓力大、腰圍超標等方面無年級差異,見表2。
表2 不同年級大學生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比較[n(%)]
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大學生存在吸煙、被動吸煙、飲酒、不合理膳食、長時間靜坐、缺乏運動等難以消除的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同時還存在肥胖/超重、心理壓力大等慢性病危險因素,提示大學生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的總體情況不太樂觀,開展慢性病預防工作刻不容緩。大學階段是人格形成和行為塑造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更容易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只有0.74%的學生不存在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具有一種危險因素的學生占2.53%,而96.73%的學生具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危險因素。反映出大學生對慢性病知識關注度較低[4],且相關教育缺失,缺乏針對性較強的健康風險行為干預機制。
調查發(fā)現(xiàn),男生在不良行為習慣方面的比例高于女生,但是在體育鍛煉方面的比例高于女生。由于男性在交往中喝酒頻率高于女性,且男性有熬夜玩游戲、長時間靜坐、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因此,在校大學生中男生在吸煙、被動吸煙、飲酒、長時間靜坐、超重/肥胖、腰圍超標等方面的比例也明顯高于女生。應加強男生關于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引導其樹立健康意識,消除學生吸煙、飲酒、不合理膳食的不良行為生活習慣,對于女生則應從體育鍛煉方面進行鼓勵和引導。
大學生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不僅存在性別差異,而且在年級間也有所不同。在飲酒、缺乏運動、熬夜等方面,低年級學生所占比例明顯高于高年級學生,其原因除了高年級學生已接受更多的相關知識教育[5]外,還與低年級學生進入大學生活時間短,遠離家庭管束,生活狀態(tài)比較松懈有關。從身心發(fā)展特點來看,低年級學生抗誘惑能力不如高年級學生,不良行為對其影響較大。另外,有學生表示低年級學生課余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的積極性明顯高于高年級學生,也有學生表示不少人熬夜是因為籌備社團活動。因此,在低年級學生中開設常見慢性病相關選修課十分必要[6]。
大學生未步入社會又遠離父母,對其進行健康危險行為干預和管理成為學校的重要責任。針對大學生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現(xiàn)狀及慢性病發(fā)病特點,高校應開展大學生慢性病潛在危險因素的預防工作。首先,加強高校健康教育,增加慢性病健康教育及慢性病管理[6-7]等方面的課程,借助校園媒介開展慢性病知識競賽和宣傳。其次,定期開展在校大學生風險行為因素監(jiān)測。學??膳c當?shù)丶膊☆A防控制部門合作,以校醫(yī)院為依托,發(fā)揮校醫(yī)院的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功能[8]。最后,積極開展同伴教育活動。通過社團招募校園同伴教育志愿者,對其進行培訓,使其能夠適時向身邊同學宣傳慢性病相關知識,從而擴大受益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