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 腫瘤血液介入科,河南 洛陽 471003)
多發(fā)性骨髓瘤屬于一種惡性漿細胞病,主要是由正常免疫球蛋白分泌減少,而漿細胞與單克隆免疫球蛋白過度生成所致,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腎臟損害、貧血、高鈣血癥、多發(fā)性溶骨性損害等,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近年來,隨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在多種手段治療下,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生存期,但仍無法治愈,尤其是終末期患者出現(xiàn)癌性疼痛及各種不適癥狀癥狀,對其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對于終末期患者臨床通常給予一定干預措施,以糾正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2]。基于此,本研究將希望理論的安寧家居照護應用于部分多發(fā)性骨髓瘤終末期患者,取得良好護理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一、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多發(fā)性骨髓瘤終末期患者62例,根據(jù)入院順序不同分為觀察組(n=31)與對照組(n=31),觀察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9.38±6.35)歲;合并癥:高血壓5例,糖尿病7例,高血脂4例。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58.10±7.32)歲;合并癥:高血壓8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3例,2組性別、年齡、合并癥等資料均衡可比(P>0.05)。
二、選例標準 ⑴納入:①經(jīng)病理確診為多發(fā)性骨髓瘤,處于終末期;②具有良好溝通能力;③簽訂研究同意書。⑵排除:①無法正常交流者;②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③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
三、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心理護理、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及用藥護理,并指導家屬給予患者人性化關懷,陪同患者走過生命最后階段。上述基礎上給予觀察組希望理論的安寧家居照護,如下:⑴建立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由專科護士長及護士組成,護理前均接受相關希望理論及護理技能培訓,完成考核后方可參加護理工作;⑵護理方案制定,在希望理論指導下制定安寧家居照護方案,促使護理服務順利進行;⑶護理內容:①病情傳達: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自控能力,并在溝通過程中傳遞正確生老病死觀,以提高患者心理防線;同時根據(jù)患者及家屬接受能力及實際情況,選擇適當時機,利用合理方式告知預后及真實病情;②死亡教育:與患者及家屬積極溝通,根據(jù)文化程度、生活地域、經(jīng)濟條件、生活經(jīng)歷等內容預估患者對死亡應對及承受能力,并通過死亡教育幫助患者逐漸接受現(xiàn)實,期間確保良好護患關系,并指導家屬參與教育,逐步使患者坦然接受病情,并通過希望理論教育,促使患者幻想未來美好事物,以克服死亡恐懼感,燃起求生欲;③心理護理:根據(jù)患者臨終前心理變化,如否認、憤怒、協(xié)議、抑郁、接受等不同階段,指導家屬為患者營造輕松、和諧、舒適的居家氛圍,使其倍感親人愛護與關懷;同時囑咐家屬與患者積極溝通,緩解患者不良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最大限度滿足其要求與愿望,并在其房間內放置綠色植物與具有紀念價值的物品,增加對美好事物向往之情,并可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陪同患者適當進行戶外郊游,增加對生活的渴望,使其重獲延續(xù)生命、堅持治療的想法;④疼痛護理:遵醫(yī)囑合理應用于鎮(zhèn)痛藥,并告知患者與家屬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并指導家屬通過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提高疼痛閾值,緩解疼痛;⑤定期開展病友交流會:邀請病情恢復較好患者分享心得,講述自身飲食、生活、運動、心態(tài)等狀況,傳達積極向上樂觀心態(tài);期間鼓勵患者暢所欲言,說出生活中所遇問題,護理人員與其他病友協(xié)助其打開心結,樹立治療信心;⑥微信群護理:建立抗癌微信群,教授患者微信使用方法,并指導其加入微信群;定期推送疾病相關知識及成功治療案例,鼓勵患者群內積極發(fā)言,交流心得,增強社會支持與精神支持,重獲生存希望,積極配合治療。
四、觀察指標 ⑴比較2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以焦慮(SAS評分)和抑郁(SDS評分)評估,分值越高心理狀態(tài)越差。⑵比較2組不適癥狀發(fā)生情況。⑶比較2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分)評估,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五、統(tǒng)計學 SPSS24.0分析,計數(shù)資料[n(%)]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 果一、心理狀態(tài) 干預前2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2組SAS、SDS分值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降低明顯(P<0.05),見表1。
二、不適癥狀發(fā)生率 觀察組惡心嘔吐、睡眠困難、食欲減退、頭暈乏力、疼痛等不適癥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三、生活質量 干預前2組GQOLI-74評分間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GQOLI-74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討 論臨床實踐中,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確診為終末期時預期生存時間一般為3~6月,由于患者對死亡的恐懼及惡心嘔吐、睡眠困難、頭暈乏力、疼痛等不適感反復出現(xiàn),致使患者出現(xiàn)嚴重不良心理狀態(tài),且生活質量較差[3]。因此,對于多發(fā)性骨髓瘤終末期患者除藥物治療外,施行一定干預措施,對糾正患者不良心理,降低不適癥狀發(fā)生率,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既往常規(guī)護理模式,護理人員主要側重遵醫(yī)施護,護理缺乏人性化關懷,護理質量存在一定局限性[4]。希望理論的安寧家居照護是近年新興的一種在希望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護理服務,主要以養(yǎng)護為目的,強調安寧家居照護,注重心理護理與居家舒適度,并尊重患者臨終愿望,以提高患者終末期生活質量[5]。本研究將希望理論的安寧家居照護應用于部分多發(fā)性骨髓瘤終末期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SAS、SDS分值低于對照組,惡心嘔吐、睡眠困難、食欲減退、頭暈乏力、疼痛等不適癥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希望理論的安寧家居照護在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降低不適癥狀發(fā)生率方面具有顯著效果。相關研究顯示,希望是生命的核心,是個體克服疾病與死亡的重要因素[6]。在希望理論指導下施行安寧家居照護,首先建立專業(yè)化護理小組,并對小組成員進行相關希望理論定義、特征、方法等相關知識培訓,為確保護理質量奠定基礎;通過病情傳達、死亡教育,促使患者坦然接受病情,同時進行希望理論教育,促使患者幻想美好事物,以克服死亡恐懼感,燃起求生欲,有利于延長生存期。此外,希望理論的安寧家居照護側重家屬對患者居家關懷與愛護,通過營造輕松、和諧、舒適的居家氛圍,使患者感受家庭帶來的溫暖,增加對美好事物向往之情,使其重獲延續(xù)生命、堅持治療的想法,并通過疼痛護理,以患者患者機體疼痛感,最大限度減輕痛苦,提高舒適度;期間通過定期開展病友交流會及日常微信群互動,可加強患者社會支持與精神支持,豐富社會生活,對燃起生活信心與治療希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亦顯示,觀察組GQOLI-74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希望理論的安寧家居照護可有效提高多發(fā)性骨髓瘤終末期患者生活質量。
表1 心理狀態(tài)(±s,分)
表1 心理狀態(tài)(±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aP<0.05。
SAS分值 SDS分值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58.04±5.11 41.82±4.24a 61.23±6.22 43.15±4.25a 0.329 9.060 0.405 10.198 0.743 0.000 0.687 0.000 57.58±5.87 52.12±4.70a 61.85±5.84 55.65±5.34a組別例數(shù)觀察組 31對照組 31 tP
表2 不適癥狀發(fā)生率[n(%)]
表3 生活質量(±s,分)
表3 生活質量(±s,分)
時間組別例數(shù) 物質生活狀態(tài)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觀察組 31 54.12±7.13 50.26±7.38 50.58±6.20 46.25±7.42 P 0.011 0.003 0.001 0.011干預前t 2.620 3.094 3.354 2.615對照組 31 53.54±7.65 51.24±6.94 50.11±6.52 47.11±7.59 t 0.469 0.539 0.291 0.451 P 0.641 0.592 0.772 0.654干預后 觀察組 31 71.25±7.69a 70.32±7.74a 70.42±7.78a 68.53±6.96a對照組 31 66.54±6.41a 64.69±6.54a 64.75±5.30a 64.34±5.58a
綜上,希望理論的安寧家居照護應用于多發(fā)性骨髓瘤終末期患者,可顯著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降低不適癥狀發(fā)生率,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