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弛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喬治·克拉姆,20世紀美國著名的先鋒派作曲家、教師,1929年出生于美國,父親是名樂團笛手、指揮家、編曲家;母親是名大提琴家,他從小就被家庭濃厚的音樂氛圍所感染,1950年開始學習作曲,并于1959年獲得作曲博士的學位。
克拉姆的音樂創(chuàng)作十分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力,在作曲手段、演奏方式上都力求打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響;在記譜上和演出形式上也十分具有獨創(chuàng)性。
其音樂創(chuàng)作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純器樂作品創(chuàng)作時期(1954-1962年),代表作品有《無伴奏大提琴獨奏奏鳴曲》,這時期作品受到勛伯格、韋伯恩等人的影響,開始嘗試性使用十二音作曲技術;第二個時期為個人風格形成時期(1963-1969年),代表作品有《夜曲Ⅰ》《夜曲Ⅱ》《牧歌Ⅰ—Ⅳ》等,都是十分著名的作品,還有《時間與河流的回音》,作品中管弦樂器的使用十分出色,并獲得了普立茲獎,這個獎項是作曲家的最高榮譽,這也確定了克拉姆在20世紀初的地位;第三個時期為巔峰時期(1970-1974年),代表作品《大宇宙Ⅰ》《大宇宙Ⅱ》就是在此時期完成的,另外還有《孩子們的原始回聲》《鯨魚之聲》等,作品的音響效果都極其驚人,都蘊涵著克拉姆對這個世界的思考,期克拉姆將個人風格與音樂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了極致。
《大宇宙Ⅰ》是在1972年開始創(chuàng)作,為擴聲鋼琴創(chuàng)作,參考了天文學黃道十二宮(“黃道”是天文學術語,指地球圍繞太陽的軌跡;“十二宮”由希臘傳來,意指十二個星座)而創(chuàng)作的十二首幻想小品,共分三組,每組四個樂章的演奏不間斷,且在每一組的第四個樂章都采用獨特的記譜方式,例如本文將分析的第四首采用的就是十字架記譜方式(即整體譜面呈現(xiàn)十字架形狀),另外第八首采用圓圈形記譜方式,第十二首采用螺旋形記譜方式。
《大宇宙Ⅰ》中的十二首作品對應十二宮,但是對應的順序并不是把第一宮“白羊座”對應的第一首演奏的作品,如第一首作品曲名《原始的聲音》對應的第四宮“巨蟹座”;第二首作品《海神》是對應第十二宮“雙魚座”;本文將分析的第四首作品《十字架》對應的是第十宮“摩羯座”。這樣的安排并不是出于隨意,這與克拉姆的生活經歷有關系,。他從小在家庭氛圍中接受古典作品、浪漫主義作品的熏陶,了解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思想;接著學習現(xiàn)代作曲技法,這古典與現(xiàn)代之間的碰撞,必定引起了克拉姆對于音樂的思考,對于人生哲學的思考;在后期克拉姆個人創(chuàng)作時期,在作品中加入了許多自己對于人生的理解。人類從最初愚昧無知的起源開始,經歷了一系列的混沌、曲折、掙扎,慢慢走向一個現(xiàn)代的人類大社會。僅在作品《十字架》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克拉姆對于空間的漫無邊際、生命的縹緲以及巨大宇宙中無限的沉寂等一系列的描繪,也正因此克拉姆對音響的要求十分細致,力求營造出宇宙中的虛無縹緲的狀態(tài),所以使用了多種發(fā)聲技巧,如運弦、人聲、加入物品等。
《十字架》的創(chuàng)作并不是傳統(tǒng)音樂的形式了,脫離了傳統(tǒng)節(jié)奏、節(jié)拍的概念,采用了最小時值為演奏單位的方式(每十六分音符演奏速度為40)。其記譜方式采用十字架形式,這主要是為了從視覺上刺激聽眾及演奏家來了解到作品的特殊意義。作品也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演奏記譜方式,如“”代表演奏大約7秒鐘;“”代表長音延遲記號;“”指按照譜例所示進行顫音。
作品結構分析:作品由A、B、C三個部分組成(演奏順序分別先是十字架的左邊A部分,接著十字架右邊B部分,最后演奏十字架中間C部分),A部分由兩個不同的音高組織主題材料組成;B部分是A部分的兩個主題的變化重復;C部分是短小音高結構音型的不斷變化反復,屬尾聲性質。
作品結構圖如表格:
《十字架》平行部分 尾聲A B C
作品并不能用傳統(tǒng)的曲式結構圖來形容,但內部仍有結構邏輯,A、B部分根據(jù)其音高組織材料為平行部分,C部分為尾聲。
1.音高組織分析:A部分由兩個音高組織材料組成,第一個音高組織材料(以下簡稱材料Ⅰ),為“七組上行進行的柱式和弦”,材料來自《大宇宙Ⅰ》十二首中第一首開頭部分的材料,如下圖例1(上圖為第一首開頭部分,下圖為此首材料Ⅰ):
譜例1
材料Ⅰ的七個柱式和弦,包括下方倚音和弦的基本音型都是“0、3、5”(也就是每個音高距離3個半音,音響效果較為昏暗)。另外這些和弦的低音之間的無序音高音程分別是“2、3、4、2、3、4”,如下圖例2:
譜例2
第二個音高組織材料(以下簡稱材料Ⅱ)為“三音迂回進行加七秒延遲”三音為B、F、G,音級采用數(shù)字標記為11、5、7,按照三音基本型排列法:
①找開始音與結尾音間的音程關系為所有排列中最?。?/p>
②找第一個音與第二個音間最小音程關系的;
③重復第二個步驟,得出最終排列。
三音得到的排列為5、7、11,為了更清晰地表示三音基本型,通常會將起始音換為0,同樣音程關系置換,最終得到基本型為0、2、6。其中音程級為1的0個、音程級為2的1個、音程級為3的0個、音程級為4的1個、音程級為5的0個、音程級為6的1個,得出其音程級向量為010101。
此三音的音高材料來自材料Ⅰ的前兩組和最后一組柱式和弦的低音(音名相同,但音高位置不同)。如下圖例3:
譜例3
B部分的材料來自A部分,B部分的第一個材料是A部分材料Ⅰ的上、下聲部互換,A部分中上聲部轉至B部分中的下方倚音聲部,音高位置相同;A部分下方聲部至B部分上方聲部、音域高了兩個八度,如圖例4(例中上圖為A部分的材料Ⅰ,下圖為B部分材料Ⅰ):
譜例4
C部分使用新音高組織材料:“人聲”與“六個半音”(從#G到?D)開始,這部分音高材料呈現(xiàn)碎片化,但仍有規(guī)律。
規(guī)律一:“E、?B、D、#D、A、B”這個音的序列變化重復四次,如圖例5:
譜例5
規(guī)律二:“?B、G、A、F、A、B”的音的序列緊接著縮減重復,如圖圈內所示,譜例6:
譜例6
規(guī)律三:“C、#C、A、B、G”這個音的序列,緊接著重復一次,這個序列是前面序列第一次重復時變化重復的后面部分,如圖例7(折線部分):
譜例7
這種采用縮減重復的手法,更加確定了它(C部分)尾聲的性質。
C部分采用了新的材料與A、B部分形成對比,并使用了其次短小音型和5秒或7秒休止變化反復,形成碎片化,并在ppppp的力度中結束,作品整體速度要求較慢,力度均較弱,體現(xiàn)了作曲家想描述時間和距離上的漫無邊際。
作品音響分析:分析作品《十字架》的創(chuàng)作并不能只從其動機材料和音高組織分析,克拉姆的作品中對于音響材料的使用更是構成他個人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克拉姆對于自己的作品音響要求十分精確,作品開頭就標示“darkly mysterious”(暗黑地、神秘地),就奠基了整體作品十分昏暗神秘,制造一種朦朧、壓抑的音響氛圍,但這宇宙中也偶有碰撞,或者理解為偶爾想要沖破這種壓抑的吶喊、發(fā)泄,就如C部分開始的“f f f ”。而且對于演奏家演奏作品時的力度處理、細小音色處理都要求標記十分明確,如自由延長時,時間為7秒、5秒;在畫了連音線時,也會在演奏前方標明“sempre”(連續(xù)地、自始至終),可見克拉姆對于音響的追求多么細致。
雖是為了雙鋼琴創(chuàng)作,但音響材料并不止鋼琴的彈奏、撥奏、泛音演奏,還加入了人聲,在C部分開頭部分的人聲叫喊“Chri-ste!”,一個篇幅不大的作品的音響材料都用得如此豐富、絢爛。另外,這個人聲部分力度較強為“f f f”,鋼琴同時彈奏“六個半音”更是增加了音響強度,與之前剛結束的B部分形成強烈對比。
但從整個作品的音高材料方面看,動機材料并不是那么豐富,如材料Ⅰ來自第一首開頭部分,材料Ⅱ來自材料Ⅰ,C部分是其次短小動機的一直變化反復,這較少音高材料和較豐富音響材料之間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對比。所以,當分析這個作品的時候,不能僅僅從音高組織手段上分析,也要把握他的音響材料、演奏方式與記譜方式,從多個角度出發(fā),這樣才能從整體理解克拉姆在20世紀眾多作曲家中為什么擁有著突出地位。
另外,作曲家在標題旁邊也標記了星座,本首作品“摩羯座”在演奏結尾處還標有“R、L、F”,這指的是他在密西根大學時的作曲老師Rose Loe Finney。
克拉姆的作品中總是融入了許多獨特的思考:一些特殊記譜方式;新穎的演奏方式與豐富的音響材料等,還有克拉姆雖學習使用的20世紀的作曲技術,但由于少時家庭中濃郁的古典、浪漫主義音樂分為的影響等才構成了克拉姆的作品中既極為“先鋒派”,同時音樂線條也極具“浪漫主義色彩”。這些綜合起來,才得以形成本首象征了宇宙、星座、銀河的神秘,使用了豐富的音效手段及現(xiàn)代作曲方式,充滿了張力,給聽眾以無限遐想空間的作品。
克拉姆的這些都使得作曲家們深受啟發(fā),對于我們音樂研究者們有著深刻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