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群
上世紀70年代后期,我中學(xué)畢業(yè),剛滿15虛歲。當時,農(nóng)村還是生產(chǎn)隊的建制,我也到了學(xué)做農(nóng)活的年紀。我這個人眼高手低,以為比同齡人多讀了幾年書,就不愿意好好地干農(nóng)活。那時男的要學(xué)會開溝、挑擔(dān)、搖船、罱泥,女的要學(xué)會插秧、種油菜花、割稻、割麥……每一件都是枯燥無味,又苦又累,看不到盡頭??蔀榱松妫荒軐⒕椭?。
唯一能提起我興趣的農(nóng)活是罱泥。罱泥也稱為罱河泥,是在船上干的活。罱泥一般由3個男人協(xié)作,搖船、撐篙、扭綁、舀泥、澆潑等操作互相配合完成。老祖宗傳承這項農(nóng)活,本意可能是為土地補充一點營養(yǎng),為冬麥蓋上一條被子,沒想到對于河道治理也是功德無量,可謂一舉兩得。我說的興趣,一則是會有小收獲可以解饞,二則可以與水親密接觸,三則搖船出入外河,在繁忙的斜港河上能遇見各種各樣的船舶,有時還會看見寶帶橋上黃頭發(fā)的外國人,看他們閑得發(fā)呆,老是對著幾塊石頭拍照,我也算是開了眼界。
☉ 罱泥
多年之后,我應(yīng)朋友之約,到九里湖的魚塘走走。塘主云弟掛在樹枝上的一副罱泥夾,勾起了大家的興趣。這罱泥夾是用竹片編織的扁圓形籮筐,開合靈活,長長的毛竹竿粗大堅實,另有一根細的竹竿控制籮頭的開合,籮頭像是巨鯰的嘴巴。罱上滿筐淤泥時,能重達百斤。在郊外遇見40年前能熟練操作的農(nóng)具,多根比我還興奮,卸下后在手里舞動了幾下,還說起云弟學(xué)罱泥時立足不穩(wěn),掉落水中的狼狽相。
回想起當年學(xué)罱泥,還真有不少故事。
二舅是生產(chǎn)隊長,生產(chǎn)隊長不是干部,不光要會管、會說,還要比別人做得多才有威信。二舅很能干,把生產(chǎn)隊建成了樣板隊后,又選上了縣里的人大代表,有了點榮譽后更是以身作則。他搖出去的船,罱回的河泥總比別人滿。我當時想當個小隊會計,二舅執(zhí)意要我先學(xué)會了農(nóng)活再說。
那時,農(nóng)村罱泥大多在冬春之間開展。在江南水鄉(xiāng),出行、運輸都要依賴船只,每個生產(chǎn)隊都有幾條可載重五六噸的水泥船。我們幾個男孩被分配在兩條水泥船上,各有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長輩指導(dǎo)。初學(xué)罱泥一般不會將船搖入外河,就近的長浜河、鴨腳溇、馬路浜是留給我們訓(xùn)練的。我們剛剛走出校門,細皮嫩肉的手一接觸粗糙的毛竹竿,不禁會打戰(zhàn)。二舅站在船側(cè),手中長長的竹篙如定海神針,把船穩(wěn)穩(wěn)定住,讓我們感到很安全。多根比我悟性高,很快有模有樣了。二舅告訴我們,罱泥夾要順著船舷,呈斜角撐入水底,到了河底要緩緩移動,速度快了,淤泥是會被趕逃走的。農(nóng)民最會利用杠桿原理,感覺罱滿泥時,就要合上夾子,再順著船舷慢慢往上提,罱泥夾接近船舷時再用力一撬,迅速倒入船艙。
☉ 寶帶橋畔
幾天操練下來,罱泥活有點形了,罱泥夾使得越來越靈活,就是兩臂酸脹得厲害。我肚子老是咕咕叫,早上吃下去的面疙瘩合起來有一拳頭大,還是沒用。農(nóng)村的冬天很清冷,老輩人說凍人凍懶漢,這話是有道理的,不信你迎著寒風(fēng)把船搖出外河,這時背上就汗津津了。多根善于汲取前輩的經(jīng)驗,很快就知道哪些河灣淤泥多,哪些灣塘里能罱到魚蝦。
有一回多根說,在澹臺湖原先種養(yǎng)紅菱的水底下能罱上許多老菱角,焐熟了吃,又香又糯。我們?nèi)齻€年輕人一拍即合,說去就去。船過寶帶橋時,看見一群外國朋友。云弟一直羨慕他哥哥有只塑料打火機,綠色透明的肚子里面裝著水狀的東西,輕輕一按就會變成藍色的火焰,這就是從老外那里得來的。那時候我們學(xué)抽煙也用打火機,不過是老式的,加煤油那種,不太好使。對我們來說,新式打火機的誘惑顯然比老菱角更大。
云弟、多根都說要上去看看,說完就改變了行船方向,早把罱泥的任務(wù)忘了。黃頭發(fā)、藍眼睛的老外看見罱泥船靠在橋頭,也很感興趣,對著我們有說有笑。他們把船上的兩副罱泥夾也當作了寶貝,相機咔嚓咔嚓拍個不停。一個洋妞還想上我們的船細看。運河里來往的大船很多,激起的浪花把船晃得厲害,云弟怕她摔跤,把她拉回了岸上。女子身上散發(fā)出來的一股香氣特別好聞。
云弟拿著飛馬牌香煙和一個正在抽煙的老外一番比劃,終于如愿換到了一只一次性打火機,還得到了一支555牌香煙,他夾在耳朵上,神氣活現(xiàn)。我看得出,一旁那些藍眼睛的眼神里,有點鄙視我們幾個臟兮兮的鄉(xiāng)下年輕人。我和多根沒再伸手。
我們因為一只打火機耽擱了罱泥。中飯時船搖回去,只有半艙河泥。生產(chǎn)隊有規(guī)矩,不完成任務(wù)要扣工分,我們下午必須抓緊時間補回來。只有云弟很開心,不光口袋里多了一件寶貝,最重要的是握到了洋妞的手。那只手有多軟有多滑,成了他吹牛的本錢。也算是苦中作樂,洋妞曼妙的身姿,迷人的香水,紓解了我們下午的勞累,不知不覺把一艙河泥補了回去。混雜在淤泥里的菱角沒有想象中那么多,我只撿到了十來個,用刀劈開后與米飯同煮也蠻好吃。
冬天,癩蛤蟆會在水底的淤泥里冬眠,被罱泥夾帶入船艙后,蠕動時還以為是小龜鱉。我誤抓過縮成一團的癩蛤蟆,起一陣雞皮疙瘩后甩掉就好了。誤抓了昂刺魚就不一樣,這魚狡猾得很,當你用手握住它時,它會突然展開背上銳利的刺。以前摸魚時被刺過,疼得在水里直跳。罱河泥時我自制的一個小網(wǎng)兜派了用場,一天下來收集在桶里的小魚蝦、螺螄,每人可以分一小碗。那時家家有大菜缸,春夏腌菜筧,秋冬腌雪里蕻,小魚燒雪菜是最佳搭檔。這是附帶的小收獲,大收獲是甲魚。冬季趴在河底水草叢里的甲魚,完全不是開春后張牙舞爪的兇悍模樣,僵硬的身子一旦進入罱泥夾就很難逃脫,每年冬季總有幸運的人罱到大甲魚。
多根運氣好,過了正月十五,生產(chǎn)隊開工的第一天,罱了大半艙泥時就發(fā)現(xiàn)了個大家伙。當他看到圓嘟嘟的甲魚,小網(wǎng)兜套不住時,一興奮跳下船艙,烏亮的淤泥濺在臉上,一抹比黑人還黑。第二天一早,我為了吃上一碗面,答應(yīng)陪他步行到葑門橫街賣甲魚。走到葑門外的楊枝塘,就聞到了遠處炸油條的香味。甲魚的裙邊被多根穿了條尼龍線,想逃已是不可能了。街上問的人很多,但聽說要8元錢,搖搖頭走了。后來被一位阿姨砍了5毛錢,甲魚總算賣掉。
城里人真是小氣,我們計劃好的燜肉面澆頭沒有了。不過“陽春面”還是要吃的。我們先到“朱鴻興”,一人點了一碗面,肚子很餓,面湯很鮮,幾筷下去面條就所剩無幾。旁邊桌上有位食客一塊大排骨咬了一口,嘀咕了一聲就棄在了桌上,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多根說毛主席教導(dǎo)我們,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我們相互看了看,然后把各自碗里的湯水喝得一干二凈。
回去路上,多根買了一方肋條肉、一袋豆制品和許多油條,還多了一塊多錢,他開心極了。我在食品站撿到了兩張舊報紙,知道這個時候全國人民都在批判修正主義,我們國家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又獲得了大豐收。
罱泥帶來的好處很多,為了夏季能舒暢地潛水、摸蚌,我們游泳的水域都是反復(fù)罱過的。河底是結(jié)實的青泥,從船上跳入水中,泛起的水花清清爽爽。河蚌最喜歡這樣的環(huán)境,潛藏在青泥里覓食。多根有經(jīng)驗,總會找到它的行蹤。一個猛子扎下去,必有收獲。罱泥夾是易損品。壞了的罱泥夾略作處理后,還有別的用途,生產(chǎn)隊出售豬崽時,可以當苗豬籠。
罱泥是個辛苦活,體力消耗大,但是也給了我許多快樂。就像現(xiàn)在,因為有過這段經(jīng)歷,還可以在文字里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