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楞格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不斷的提升,新媒體技術也在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如今,絕大部分媒體傳播都采用新媒體形式作為主要傳播路徑。不僅如此,一些傳統品牌化的媒體也在向新媒體傳播轉型。新媒體作為主流媒體傳播路徑因其具有高效、快捷、直接等傳播特點,吸引了大量的粉絲。目前,國家越來越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這就需要新媒體肩負起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責任,使少數民族的文化得到大眾的理解與認知。
關鍵詞:新媒體;有效傳播;蒙古族文學;傳播分析
一、新媒體環(huán)境的認知
所謂“新媒體”不僅僅是區(qū)別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當中的“新”更指向于“新技術”的含義。國家大力發(fā)展互聯網應用技術,由原來的共享、分享到現在的互聯網+、5G傳播的應用技術,不斷的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讓媒體路徑得到多元化的發(fā)展。隨之而來的新媒體載體也在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新與裂變。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新媒體的誕生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得以發(fā)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這些載體擁有短時高效、便于理解、趣味性、功能性、專業(yè)性較強的特點,他們可以讓任何知識內容進行轉化,迎合他們的特點,讓大眾不斷的認可,使得內容得以傳播擴散。
二、蒙古族文學傳播的重要性
蒙古族文學源遠流長。文學的主要構成是以漢文與蒙文相組成的文學作品。作品擁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域特色。蒙古族文學因其特點鮮明,被很多歷史學家作為歷史參考的重要依據。所以,有效的傳播蒙古族文學,不僅可以對歷史重新進行考量,加大歷史知識內容的挖掘,還能感受蒙古族文化的地域特點,使蒙古族文化得到發(fā)揚,更好的讓世人構建蒙古族的偉大形象。
三、蒙古族文學傳播的現狀
1.文學交流平臺缺失
蒙古族文學之所以沒有受到廣泛關注以及有效傳播,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蒙古族文學交流平臺的搭建沒有受到重視。首先,傳統的文學交流平臺并沒有單獨開設蒙古族文學板塊,有些甚至連少數民族板塊都沒有開通,所以文學內容很難進入大眾視野;其次,蒙古族文學的自建平臺沒有很好的融合到其它文學平臺,雖然有了蒙古族文學交流平臺,但只是“閉關鎖國”的狀態(tài),沒有起到有效的分享,所以傳播也很難推動;再者,蒙古族文學平臺的搭建沒有受到政府的關注與認可,缺少帶頭組織的政府部門與相關單位,導致蒙古族文學傳播平臺的搭建工作沒有得到有效的開展。
2.文學內容不便于理解
蒙古族文學主要是由漢文與蒙文組成。但大量的蒙古族文學作品主要采用蒙文作為第一選擇,漢文搭配的形式進行內容的輸出。蒙文作為小語種不便于大眾的閱讀與理解,大眾根本沒法識別蒙文的含義,所以很難讀懂蒙古族文學。另外,即使是漢文為主的蒙古族文學作品,也存在使用蒙文的語言邏輯,語言邏輯的差異性,增加了很多漢文讀者的閱讀障礙,直接導致蒙古舞文學作品沒有受到廣泛傳播與認可。
四、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蒙古族文學傳播
1.傳播路徑
新媒體環(huán)境下,蒙古族文學可以得到廣泛傳播,主要在于傳播路徑的多元化發(fā)展,讓蒙古族文化可以得到廣發(fā)關注。過去,蒙古族文學作品的傳播路徑只能依靠傳統的傳播路徑如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新聞發(fā)布會、自發(fā)的傳單、小報等形式進行傳播。這種傳播路徑存在時效性差,經濟成本造價較高的缺點。如今,新媒體的發(fā)展不斷的迭代,從過去的一代新媒體如網站、社交網絡、論壇、郵件、門戶網站等已經逐漸發(fā)展為二代新媒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視頻網絡、自媒體等渠道。這些新媒體傳播路徑擁有短時高效,快捷便利的特點,可以有效的將蒙古族文學快速的傳播到大眾視野當中,及時的得到反饋,讓更多文學愛好者得以學習與交流。
2.傳播優(yōu)勢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很多蒙古族文學作品不僅可以用文字的形式進行傳播,可以結合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將內容進行轉化,更加便于讀者的閱讀與理解。如蒙古族文學作品的代表作長篇小說《茫茫的草原》,小說集《花的草原》、《遙遠的戈壁》,長詩《狂歡之歌》、《生命的禮花》等都可以通過文字形式的轉化,讓讀者快速的理解。轉化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如圖片形式、圖形形式、語音形式、視頻形式等多元化新媒體內容傳播形式都可以改變過去較為枯燥的文字形式,這樣的形式轉化,可以更加吸引讀者的關注度,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學習蒙古族文學作品。
3.發(fā)展之路
蒙古族文學作品的傳播還需要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原動力還在于創(chuàng)新。首先,蒙古族文學作品作為小眾文化的文學作品出現,需要傳播者提高轉換意識,有效的將內容貼近現實生活,讓讀者可以更好理解的同時,感受親切感,從而更好的關注與傳播;其次,現代人壓力較大,娛樂的形式可以有效的緩解壓力,現在越來越多的娛樂與專業(yè)內容相結合形式的文學作品出現在新媒體傳播上,娛樂的同時學習知識,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所以,建立蒙古族文學作品大數據庫是傳播蒙古族文學的重中之重。只有有效建立蒙古族文學數據庫,不斷添加、完善有效數據,才能讓越來越多的讀者感受蒙古族文學的魅力。
五、結論
新技術的大力發(fā)展,讓新媒體得到了廣泛認可。很多專業(yè)的載體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應允而生。這些載體承載著文化高效的傳播職責。蒙古族族文學作品正是利用了這些載體才能夠得到多元化、有效化的傳播。雖然蒙古族文學的傳播目前還存在著傳播路徑單一、內容不便理解、文化信仰沖突等問題,但只要蒙古族文學作品的傳播者能夠善于利用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使用多種傳播路徑,不斷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之路,就一定能夠在新媒體環(huán)境的大力發(fā)展下,讓蒙古族文學得到發(fā)揚,讓蒙古族文化得到傳播,讓蒙古族形象回到大眾視野,更好的建立蒙古族同各民族、全世界的聯系,讓社會與文明再次得到發(fā)展與騰飛。
參考文獻:
[1]娜日娜,陶格圖.新媒體時代下蒙古族文學的使用現狀調查[J].新聞論壇,2015(1):76-79.
[2]薩日郎.論蒙古族文學傳播形式的演變[J].內蒙古社會科學(蒙文版),2017(1):38-42.
[3]娜日娜.蒙古語新媒體發(fā)展概況[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
[4]陳峻俊.《淺析網絡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新特點》.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20
[5]陳功;李慧;文藝傳播模式的三種研究范式探微[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